鲁肃(公元172年~公元217年),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鲁肃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所以,在当地颇有名,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特任命他为东城长。鲁肃辞不受命。周瑜任居巢(今安徽桐城)长,曾请鲁肃资助军粮。鲁肃慷慨地指给他一个装有三万斛粮食的大粮仓。周瑜感激不已,遂结为知己。公元200年,鲁肃在周瑜的引荐下归附孙权。孙权非常器重鲁肃,与他“合榻对饮”,议论时事。鲁肃劝孙权“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孙权很佩服他的才能。公元208年赤壁大战时,鲁肃为赞军校尉。他首先向孙权提出了联刘拒曹的战略方针,并出使刘备处,以促成孙刘联盟。公元210年,周瑜病逝,鲁肃被任命为奋武校尉,领周瑜军,驻扎在江陵。后来,转屯陆口,被授予汉昌太守、偏将军。次华(214年),转横江将军。公元215年,驻兵益阳(今湖南益阳市)。公元217年,鲁肃病逝。
鲁肃投孙策时,大约有三百多人愿去江东。出发时,鲁肃命令老弱妇孺走在前面。他亲率部分强壮的男子负责断后。按照汉代的法律,国家编户没有自由迁徙的权力,鲁肃南下的行动是违法的。州里负责巡逻的骑兵闻讯后,追赶上来阻止他们。鲁肃一面让前面的人放慢速度,一面命令其他的人做好战斗准备。鲁肃告诫追骑说,现在是乱世,群雄角逐,朝廷软弱无力,有功者不会受奖,有过失的也没人惩办。你们为什么要苦逼我们?说完之后,鲁肃在路旁树起一面盾牌,一箭即将盾牌射穿。追骑们觉得鲁肃的话有道理,又害怕动起手来,未必是鲁肃的对手,于是便退走了。
他向孙权献上的“榻上策”,力主东吴西进,夺取荆州,而后“穷长江之极”,统一天下。“榻上策”和后来诸葛亮的“隆中对”都强调了占据荆州的重要性。然而鲁肃的榻上策,虽然也要占据荆州,其真实用意和诸葛亮的隆中对不同。鲁肃的想法提出比“隆中对”早得多,当时北方的局面是军阀混战,鲁肃的观点就是针对这个形势提出的。他提出占据荆州,真实目的在于横断长江,割据南方,局限北方军阀的活动范围,使其无法南下,只能在中原争雄混战,从而彼此消耗,形成南强北弱的局面,吴国统一中国将成为顺理成章的结局。这个观点的重点是北方为一盘散沙,吴国锁定长江,便可坐观成败,合纵连横。但是曹魏形成强大的中原政权以后,这个策略就明显的出现了问题。混战时期,东吴只要警戒长江,北方政权不大可能南下,因为他们的直接作战对象不是东吴,也不会下功夫消灭这个处于南方的对手。所以东吴控制荆州后,可以休养生息。如不占荆州,北方军阀占据这个地方,富庶的东吴就北,西两面受敌了。而曹魏不同,它是直接以东吴为对手,而且实力远远超过吴国。如果鲁肃继续坚持榻上策,那它的优点就要变成缺点。处于防守一方,总是战线越短越好,吴国只有一条徐州战线未必输给曹魏,而加上荆州漫长的防线,它的力量就分散了。
此时鲁肃积极主张借荆州给刘备。刘备(讨逆臣以清君侧)和曹操(奉天子以伐不臣)的政权性质决定蜀魏是势不两立的。因此荆州落入刘备手中,其结果就是荆州北部的防务由刘备负责,并且在荆北和曹操开辟了一条新的战线。而且借荆州,实际上不是整个荆州,只是南郡和军事重镇江陵。刘备军荆州的部队,实际上成为了东吴在荆州部分势力的保护伞,挡住了曹仁从襄阳方向的威胁。从当时形势看,如果不把荆州借给刘备,借以牵制曹操,单靠孙权是无法与强大的曹操抗衡的。借荆州一下子使曹操多了一个足以使他疲于奔命的强劲敌手,把他并吞江东的计划全打乱了。这一着确实厉害,曹操一听说此事,手上正在写字的笔都惊得掉落地下。
诸葛亮在辅佐刘备期间,始终不渝的贯彻“隆中对”的战略思想,占据荆州,西进益州,北上汉中。占有荆益二州的战略目的因为荆州的丢失而被破坏,诸葛亮没有拿出更有效的战略改进方案,六出祁山几乎是明知不可而为之。在战略方面诸葛亮相对于鲁肃有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