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昭(公元152年~公元232年),字公仁,兖州济阴定陶(山东定陶)人,汉族。原仕袁绍,多有功劳,因受谗言而离开,成为张杨的谋士,后随张杨迎接汉献帝,被拜为议郎。董昭建议曹操将汉献帝迁往许昌,从此成为曹操的谋士,深受曹操信赖。后来,在董昭的建议下,曹操加九锡,成为魏公、魏王。曹丕、曹睿执政期间,董昭也多有谋划,官至司徒,爵乐平侯。
董昭活跃在曹魏前期的各个时代,从跟随曹操开始,一直到曹睿时期才去世,活了八十一岁。在仕于曹操以后,曹操的称公、称王,一步一步削弱天子权威,都是出于董昭的设计。从这一点来看,他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一个“汉朝逆臣”。
董昭的这种思想和政治观点,与同为曹操谋士的荀彧等人截然不同。这就是霸道与王道的差别。王道和霸道是自从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形成的诸侯处身乱世的两种思路。所谓霸道,就是要“上尊天子,下合诸侯,讨伐不臣”,成为天下的诸侯之长。无论是荀彧等人,还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都是这个思路。
王道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他认为诸侯通过仁义治国,规范礼仪,最后能够达到“王天下”的目的。所以孟子的“王天下”思想,并不是说他的主张是以仁德治国,王道思想中最关键的,在于要达成君临天下的目的,仁德只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采取的途径而已。董昭的政治理想与荀彧等人不同,他并不主张“尊王室讨伐不臣诸侯”的“霸道”,他主张要推翻衰微的汉室,建立一个新王朝取而代之。
曹操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道”思想起家的,最后当他说“若天命在孤,孤愿为周文王”,为自己的儿子取代汉室铺平道路的时候,其实是舍弃了“尊天子讨伐不臣”的霸道思想,向王道思想靠拢,这其中不能不说受到董昭的很大影响。
董昭这个人很有先见之明,多次献计,每每成功,又很有政治眼光,帮助曹操确立政治优势,然不如荀,贾,郭等人那么有名,受重视的程度不如那几位核心谋士。不过他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一个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