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公元175年~公元219年),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末年人物,袁术外甥,太尉杨彪之子。
杨氏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后汉书》记载“自震至彪,四世太尉。”
杨修为人好学, 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其才华令曹操亦曾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三国志》云“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后于建安二十四年秋被曹操处死,杨修死后约三个月曹操亦亡故。
杨修并非死于“鸡肋”一事,《曲略》中却说得比较详细:“植后以骄纵见疏,而植故连缀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绝。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死,谓故人曰:‘我自故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曹操杀杨修在他自汉中退兵三四个月后,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季,而此时距曹操本人的死期也仅“百余日”,《武帝纪》记载曹操死于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由此可见《曲略》中时间记载无误。按《曲略》中所记载,曹操杀杨修的决定应是在他病重期间作出的,目的是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所以给了杨修一个“交关诸侯”的罪名。而杨修自知他跟曹植的关系太密切,处境十分险恶,但曹操处死他不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立曹丕为魏太子时,而拖到二十四年秋病重之时,这对他来说的确是“死之晚也”。由此看来,曹操处死杨修是不得已的,他是为身后国家的安危考虑。
杨修死后,曹操曾经给杨彪写过一封信表示哀悼,其中有一段曹操说明了杀杨修的原因:“比中国虽靖,方外未夷,今军征事大,百姓骚扰。吾制钟鼓之音,主簿宜守,而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我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谓其能改,遂转宽舒。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大意是说:现在中原地区虽然安定了,但四方未平定,战争频繁,人民动荡不安。我带领军队征战四方,希望能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作为副官、参谋应该协助我稳定军队。但是你的儿子,倚仗父辈高官,屡屡与我作对(包括影响曹操对曹丕、曹植两个继承人的判断;与“鸡肋”类似的军中事情)。当即就想按照军法处置他,想在回想起来当初的事情都觉得恼怒。但希望他能改过,所以将处罚放宽了。但是这回放纵他,将来恐怕回犯下灭门之罪的,与其等那那时候后悔,不如现在就依法处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