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秀(224~271年),字季彦,魏晋期间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魏文帝黄初五年(公元224年)生于一个世代官宦家庭,祖父茂,汉尚书令;父亲潜,魏尚书令。有二子:浚、頠。裴秀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在政治方面,但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地图学家。
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以尚书令裴秀为司空,成为最高军政负责人之一,并兼任地官。地官主管全国的户籍、土地、田亩赋税和地图等事,裴秀在地图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与这一职务有很大关系。可惜,3年之后,他因服寒食散又饮冷酒,不幸逝世。裴秀的一生,在政治上相当显赫。但是他深为后人称赞的,是他生前的最后几年在地图学方面做出的贡献。在学术上裴秀的重要成就是主持编绘《禹贡地域图》18篇和他在为此图撰写的序中提出“制图六体”。此外,还缩制旧天下大图为“方丈图”,或称“地形方丈图”。又著《翼州记》、《〈易〉及〈乐〉论》。未完成的著作有《盟会图》和《典治官制》等。 在裴秀为司空,任职地官期间,因职务关系,经常阅览地图。他感到“《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后来人们所说的“或疆牵引,渐以暗昧”(《晋书·裴秀传》)。于是收集史料,进行研究,完成了由他主编的《禹贡地域图》18篇。这是中国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部地图集。协助裴秀从事这项工作的主要是他的门客京相。这部地图集的编绘和完成时间是在泰始四年至七年(公元268—271年)。完成之后,既“藏于秘府”,又“传行于世”。藏于秘府的可能是原件,传行于世的大概是一些复制的抄本。
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约公元90-168)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他创立“制图六体”理论,系统总结了前人丰富的绘图绘图经验,为后世的地图绘制工作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规范,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图纲要。制图六体是很科学的。可以说,今天地图学上所应考虑的主要因素,除经纬线和地图投影外,裴秀几乎都已经提出来了。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裴秀不仅已经认识到地在地图上表现实际地形的时候有哪些相互影响的因素,而且知道用比例尺和方位去加以校正的方法,这在地图发展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成就。
裴秀的制图六体对后世制图工作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直到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所绘有经纬线的世界地图在中国传播传布以前,我国在地图绘制上,虽然在内容上不充实、完备,但是在方法上基本是遵循制图六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