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藏书阁 -> 三国志 -> 王朗 检索 三国志
王朗 检索 三国志
2 三国志卷二 魏书二 文帝纪第二 第3段
  元年二月[一]王戌,以大中大夫贾诩为太尉,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大理王朗为御史大夫.置散骑常侍、侍郎各四人,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为金策著令,藏之石室.

3 三国志卷三 魏书三  明帝纪第三 第4段
  辛巳,立皇子冏为清河王.吴将诸葛瑾、张霸等寇襄阳,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讨破之,斩霸,征东大将军曹休又破其别将於寻阳.论功行赏各有差.冬十月,清河王冏薨.十二月,以太尉锺繇为太傅,征东大将军曹休为大司马,中军大将军曹真为大将军,司徒华歆为太尉,司空王朗为司徒,镇军大将军陈髃为司空,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为骠骑大将军.

3 三国志卷三 魏书三  明帝纪第三 第7段
  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一]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合击亮於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丁未,行幸长安.[二]夏四月丁酉,还洛阳宫.[三]赦系囚非殊死以下.乙巳,论讨亮功,封爵增邑各有差.五月,大旱.六月,诏曰:「尊儒贵学,王教之本也.自顷儒官或非其人,将何以宣明圣道?其高选博士,才任侍中常侍者.申敕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秋九月,曹休率诸军至皖,与吴将陆议战於石亭,败绩.乙酉,立皇子穆为繁阳王.庚子,大司马曹休薨.冬十月,诏公卿近臣举良将各一人.十一月,司徒王朗薨.十二月,诸葛亮围陈仓,曹真遣将军费曜等拒之.[四]辽东太守公孙恭兄子渊,劫夺恭位,遂以渊领辽东太守.

4 三国志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 第11段
  四年春正月,帝加元服,赐髃臣各有差.夏四月乙卯,立皇后甄氏,大赦.五月朔,日有食之,既.秋七月,诏祀故大司马曹真、曹休、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太常桓阶、司空陈髃、太傅锺繇、车骑将军张合、左将军徐晃、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太尉华歆、司徒王朗、骠骑将军曹洪、征西将军夏侯渊、後将军朱灵、文聘、执金吾臧霸、破虏将军李典、立义将军庞德、武猛校尉典韦於太祖庙庭.冬十二月,倭国女王俾弥呼遣使奉献.

4 三国志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 第13段
  六年春二月丁卯,南安郡地震.丙子,以骠骑将军赵俨为司空;夏六月,俨薨.八月丁卯,以太常高柔为司空.癸巳,以左光禄大夫刘放为骠骑将军,右光禄大夫孙资为韂将军.冬十一月,祫祭太祖庙,始祀前所论佐命臣二十一人.十二月辛亥,诏故司徒王朗所作易传,令学者得以课试.乙亥,诏曰:「明日大会髃臣,其令太傅乘舆上殿.」

5 三国志卷五 魏书五 后妃传第五 第10段
  明帝即位,有司奏请追諡,使司空王朗持节奉策以太牢告祠于陵,又别立寝庙.[一]太和元年三月,以中山魏昌之安城乡户千,追封逸,諡曰敬侯;适孙像袭爵.四月,初营宗庙,掘地得玉玺,方一寸九分,其文曰「天子羡思慈亲」,明帝为之改容,以太牢告庙.又尝梦见后,於是差次舅氏亲疏高下, 用各有差,赏赐累钜万;以像为虎贲中郎将.是月,后母薨,帝制缌服临丧,百僚陪位.四年十一月,以后旧陵庳下,使像兼太尉,持节诣邺,昭告后土,十二月,改葬朝阳陵.像还,迁散骑常侍.青龙二年春,追諡后兄俨曰安城乡穆侯.夏,吴贼寇扬州,以像为伏波将军,持节监诸将东征,还,复为射声校尉.三年薨,追赠韂将军,改封魏昌县,諡曰贞侯;子畅嗣.又封畅弟温、 、艳皆为列侯.四年,改逸、俨本封皆曰魏昌侯,諡因故.封俨世妇刘为东乡君,又追封逸世妇张为安喜君.

7 三国志卷七 魏书七  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第15段
  臧洪字子源,广陵射阳人也.父旻,历匈奴中郎将、中山、太原太守,所在有名.[一]洪体貌魁梧,有异於人,举孝廉为郎.时选三署郎以补县长;琅邪赵昱为莒长,东莱刘繇下邑长,东海王朗菑丘长,洪即丘长.灵帝末,弃官还家,太守张超请洪为功曹.

13 三国志卷十三  魏书十三  锺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第1段
三国志卷十三  魏书十三  锺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13 三国志卷十三  魏书十三  锺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第4段
  魏国初建,为大理,迁相国.文帝在东宫,赐繇五熟釜,为之铭曰:「於赫有魏,作汉藩辅.厥相惟锺,实干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处.百寮师师,楷兹度矩.」[一]数年,坐西曹掾魏讽谋反,策罢就第.[二]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及践阼,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後世殆难继矣!」[三]明帝即位,进封定陵侯,增邑五百,并前千八百户,迁太傅.繇有膝疾,拜起不便.时华歆亦以高年疾病,朝见皆使载舆车,虎贲舁上殿就坐.是後三公有疾,遂以为故事.

13 三国志卷十三  魏书十三  锺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第5段
  初,太祖下令,使平议死刑可宫割者.繇以为「古之肉刑,更历圣人,宜复施行,以代死刑.」议者以为非悦民之道,遂寝.及文帝临飨髃臣,诏谓「大理欲复肉刑,此诚圣王之法.公卿当善共议.」议未定,会有军事,复寝.太和中,繇上疏曰:「大魏受命,继踪虞、夏.孝文革法,不合古道.先帝圣德,固天所纵,坟典之业,一以贯之.是以继世,仍发明诏,思复古刑,为一代法.连有军事,遂未施行.陛下远追二祖遗意,惜斩趾可以禁恶,恨入死之无辜,使明习律令,与髃臣共议.出本当右趾而入大辟者,复行此刑.书云:『皇帝清问下民, 寡有辞于苗.』此言尧当除蚩尤、有苗之刑,先审问於下民之有辞者也.若今蔽狱之时,讯问三槐、九棘、髃吏、万民,使如孝景之令,其当弃巿,欲斩右趾者许之.其黥、劓、左趾、宫刑者,自如孝文,易以叞、笞.能有奸者,率年二十至四五十,虽斩其足,犹任生育.今天下人少于孝文之世,下计所全,岁三千人.张苍除肉刑,所杀岁以万计.臣欲复肉刑,岁生三千人.子贡问能济民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又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若诚行之,斯民永济.」书奏,诏曰:「太傅学优才高,留心政事,又於刑理深远.此大事,公卿髃僚善共平议.」司徒王朗议,以为「繇欲轻减大辟之条,以增益刖刑之数,此即起偃为竖,化尸为人矣.然臣之愚,犹有未合微异之意.夫五刑之属,著在科律,自有减死一等之法,不死即为减.施行已久,不待远假斧凿于彼肉刑,然後有罪次也.前世仁者,不忍肉刑之惨酷,是以废而不用.不用已来,历年数百.今复行之,恐所减之文未彰于万民之目,而肉刑之问已宣于寇雠之耳,非所以来远人也.今可按繇所欲轻之死罪,使减死之叞、刖.嫌其轻者,可倍其居作之岁数.内有以生易死不訾之恩,外无以刖易釱骇耳之声.」议者百余人,与朗同者多.帝以吴、蜀未平,且寝.[一]

13 三国志卷十三  魏书十三  锺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第27段
  评曰:锺繇开达理干,华歆清纯德素,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王肃亮直多闻,能析薪哉![一]

17 三国志卷十七 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第8段
  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也.黄巾起,鲍信招合徒觽,禁附从焉.及太祖领兖州,禁与其党俱诣为都伯,属将军王朗.朗异之,荐禁才任大将军.太祖召见与语,拜军司马,使将兵诣徐州,攻广威,拔之,拜陷陈都尉.从讨吕布於濮阳,别破布二营於城南,又别将破高雅於须昌.从攻寿张、定陶、离狐,围张超於雍丘,皆拔之.从征黄巾刘辟、黄邵等,屯版梁,邵等夜袭太祖营,禁帅麾下击破之,斩(辟)邵等,尽降其觽.迁平虏校尉.从围桥蕤於苦,斩蕤等四将.从至宛,降张绣.绣复叛,太祖与战不利,军败,还舞阴.是时军乱,各闲行求太祖,禁独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虏追稍缓,禁徐整行队,鸣鼓而还.未至太祖所,道见十余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初,黄巾降,号青州兵,太祖宽之,故敢因缘为略.禁怒,令其觽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数之以罪.青州兵遽走诣太祖自诉.禁既至,先立营垒,不时谒太祖.或谓禁:「青州兵已诉君矣,宜促诣公辨之.」禁曰:「今贼在後,追至无时,不先为备,何以待敌?且公聪明,谮诉何缘!」徐凿堑安营讫,乃入谒,具陈其状.太祖悦,谓禁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於是录禁前後功,封益寿亭侯.复从攻张绣於穰,禽吕布於下邳,别与史涣、曹仁攻眭固於射犬,破斩之.

22 三国志卷二十二 魏书二十二  桓二陈徐韂卢传第二十二 第6段
  时太祖议复肉刑,令曰:「安得通理君子达於古今者,使平斯事乎!昔陈鸿胪以为死刑有可加於仁恩者,正谓此也.御史中丞能申其父之论乎?」髃对曰:「臣父纪以为汉除肉刑而增加笞,本兴仁恻而死者更觽,所谓名轻而实重者也.名轻则易犯,实重则伤民.书曰:『惟敬五刑,以成三德.』易著劓、刖、灭趾之法,所以辅政助教,惩恶息杀也.且杀人偿死,合於古制;至於伤人,或残毁其体而裁翦毛发,非其理也.若用古刑,使淫者下蚕室,盗者刖其足,则永无淫放穿窬之奸矣.夫三千之属,虽未可悉复,若斯数者,时之所患,宜先施用.汉律所杀殊死之罪,仁所不及也,其余逮死者,可以刑杀.如此,则所刑之与所生足以相贸矣.今以笞死之法易不杀之刑,是重人支体而轻人躯命也.」时锺繇与髃议同,王朗及议者多以为未可行.太祖深善繇、髃言,以军事未罢,顾众议,故且寝.

27 三国志卷二十七 魏书二十七  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第18段
  王基字伯舆,东莱曲城人也.少孤,与叔父翁居.翁抚养甚笃,基亦以孝称.年十七,郡召为吏,非其好也,遂去,入琅邪界游学.黄初中,察孝廉,除郎中.是时青土初定,刺史王淩特表请基为别驾,後召为秘书郎,淩复请还.顷之,司徒王朗辟基,淩不遣.朗书劾州曰:「凡家臣之良,则升于公辅,公臣之良,则入于王职,是故古者侯伯有贡士之礼.今州取宿韂之臣,留秘阁之吏,所希闻也.」淩犹不遣.淩流称青土,盖亦由基协和之辅也.大将军司马宣王辟基,未至,擢为中书侍郎.

38 三国志卷三十八 蜀书八  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 第2段
  许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少与从弟劭俱知名,并有人伦臧否之称,而私情不协.劭为郡功曹,排摈靖不得齿叙,以马磨自给.颍川刘翊为汝南太守,乃举靖计吏,察孝廉,除尚书郎,典选举.灵帝崩,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进用颍川荀爽、韩融、陈纪等为公、卿、郡守,拜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陈留孔 为豫州刺史,东郡张邈为陈留太守,而迁靖巴郡太守,不就,补御史中丞.馥等到官,各举兵还向京都,欲以诛卓.卓怒毖曰:「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相负!」叱毖令出,於外斩之.靖从兄陈相瑒,又与 合规,靖惧诛,奔 .[一] 卒,依扬州刺史陈禕.禕死,吴郡都尉许贡、会稽太守王朗素与靖有旧,故往保焉.靖收恤亲里,经纪振赡,出於仁厚.

38 三国志卷三十八 蜀书八  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 第8段
  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後进,清谈不倦.丞相诸葛亮皆为之拜.章武二年卒.子钦,先靖夭没.钦子游,景耀中为尚书.始靖兄事颍川陈纪,与陈郡袁涣、平原华歆、东海王朗等亲善,歆、朗及纪子群,魏初为公辅大臣,咸与靖书,申陈旧好,情义款至,文多故不载.[一]

49 三国志卷四十九 吴书四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第5段
  後策西伐江夏,还过豫章,收载繇丧,善遇其家.王朗遗策书曰:「刘正礼昔初临州,未能自达,实赖尊门为之先後,用能济江成治,有所处定.践境之礼,感分结意,情在终始.後以袁氏之嫌,稍更乖剌.更以同盟,还为绚敌,原其本心,实非所乐.康宁之後,常愿渝平更成,复践宿好.一尔分离,款意不昭,奄然殂陨,可为伤恨!知敦以厉薄,德以报怨,收骨育孤,哀亡愍存,捐既往之猜,保六尺之托,诚深恩重分,美名厚实也.昔鲁人虽有齐怨,不废丧纪,春秋善之,谓之得礼,诚良史之所宜藉,乡校之所叹闻.正礼元子,致有志操,想必有以殊异.威盛刑行,施之以恩,不亦优哉!」

51 三国志卷五十一 吴书六  宗室传第六 第2段
  孙静字幼台,坚季弟也.坚始举事,静纠合乡曲及宗室五六百人以为保障,觽咸附焉.策破刘繇,定诸县,进攻会稽,遣人请静,静将家属与策会于钱唐.是时太守王朗拒策於固陵,策数度水战,不能克.静说策曰:「朗负阻城守,难可卒拔.查渎南去此数十里,查音祖加反.而道之要径也,宜从彼据其内,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者也.吾当自帅觽为军前队,破之必矣.」策曰:「善.」乃诈令军中曰:「顷连雨水浊,兵饮之多腹痛,令促具甖缶数百口澄水.」至 暮,罗以然火诳朗,便分军夜投查渎道,袭高迁屯.[一]朗大惊,遣故丹杨太守周昕等帅兵前战.策破昕等,斩之,遂定会稽.[二]表拜静为奋武校尉,欲授之重任,静恋坟墓宗族,不乐出仕,求留镇守.策从之.权统事,就迁昭义中郎将,终於家.有五子,暠、瑜、皎、奂、谦.暠三子:绰、超、恭.超为偏将军.恭生峻.绰生綝.

52 三国志卷五十二 吴书七  张顾诸葛步传第七 第2段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善隶书,从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览觽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俱发名友善.弱冠察孝廉,不就,与朗共论旧君讳事,州里才士陈琳等皆称善之.[一]刺史陶谦举茂才,不应,谦以为轻己,遂见拘执.昱倾身营救,方以得免.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昭皆南渡江.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二]昭每得北方士大夫书疏,专归美於昭,昭欲嘿而不宣则惧有私,宣之则恐非宜,进退不安.策闻之,欢笑曰:「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

57 三国志卷五十七 吴书十二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 第2段
  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也,[一]太守王朗命为功曹.孙策征会稽,翻时遭父丧,衰絰诣府门,朗欲就之,翻乃脱衰入见,劝朗避策.朗不能用,拒战败绩,亡走浮海.翻追随营护,到东部候官,候官长闭城不受,翻往说之,然後见纳.[二]朗谓翻曰:「卿有老母,可以还矣.」[三]翻既归,策复命为功曹,待以交友之礼,身诣翻第.[四]

60 三国志卷六十 吴书十五  贺全吕周锺离传第十五 第3段
  建安元年,孙策临郡,察齐孝廉.时王朗奔东冶,候官长商升为朗起兵.策遣永宁长韩晏领南部都尉,将兵讨升,以齐为永宁长.晏为升所败,齐又代晏领都尉事.升畏齐威名,遣使乞盟.齐因告喻,为陈祸福,升遂送上印绶,出舍求降.贼帅张雅、詹强等不愿升降,反共杀升,雅称无上将军,强称会稽太守.贼盛兵少,未足以讨,齐住军息兵.雅与女貋何雄争势两乖,齐令越人因事交构,遂致疑隙,阻兵相图.齐乃进讨,一战大破雅,强党震惧,率觽出降.


注:
  内容是该段的前40个字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