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诸葛诞 检索 三国志
4 三国志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 第32段
二年春正月乙丑,镇东将军 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戊戌)[戊寅],大将军司马景王征之.癸未,车骑将军郭淮薨.闰月己亥,破钦于乐嘉.钦遁走,遂奔吴.甲辰,(安风淮津)[安风津]都尉斩俭,传首京都.[一]壬子,复特赦淮南士民诸为俭、钦所诖误者.以镇南将军诸葛诞为镇东大将军.司马景王薨于许昌.二月丁巳,以韂将军司马文王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4 三国志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 第33段 甲子,吴大将孙峻等觽号十万至寿春,诸葛诞拒击破之,斩吴左将军留赞,献捷于京都.三月,立皇后卞氏,大赦.夏四月甲寅,封后父卞隆为列侯.甲戌,以征南大将军王昶为骠骑将军.秋七月,以征东大将军胡遵为卫将军,镇东大将军诸葛诞为征东大将军. 4 三国志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 第46段 甲子,以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为司空. 4 三国志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 第48段 乙亥,诸葛诞不就徵,发兵反,杀扬州刺史乐綝.丙子,赦淮南将吏士民为诞所诖误者.丁丑,诏曰:「诸葛诞造为凶乱,荡覆扬州.昔黥布逆叛,汉祖亲戎,隗嚣违戾,光武西伐,及烈祖明皇帝躬征吴、蜀,皆所以奋扬赫斯,震耀威武也.今宜皇太后与朕暂共临戎,速定丑虏,时宁东夏.」己卯,诏曰:「诸葛诞造构逆乱,迫胁忠义,平寇将军临渭亭侯庞会、骑督偏将军路蕃,各将左右,斩门突出,忠壮勇烈,所宜嘉异.其进会爵乡侯,蕃封亭侯.」 4 三国志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 第50段 甲子,诏曰:「今车驾驻项,大将军恭行天罚,前临淮浦.昔相国大司马征讨,皆与尚书俱行,今宜如旧.」乃令散骑常侍裴秀、给事黄门侍郎锺会咸与大将军俱行.秋八月,诏曰:「昔燕刺王谋反,韩谊等谏而死,汉朝显登其子.诸葛诞创造凶乱,主簿宣隆、部曲督秦絜秉节守义,临事固争,为诞所杀,所谓无比干之亲而受其戮者.其以隆、絜子为骑都尉,加以赠赐,光示远近,以殊忠义.」 4 三国志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 第52段 三年春二月,大将军司马文王陷寿春城,斩诸葛诞.三月,诏曰:「古者克敌,收其尸以为京观,所以惩昏逆而章武功也.汉孝武元鼎中,改桐乡为闻喜,新乡为获嘉,以著南越之亡.大将军亲总六戎,营据丘头,内夷髃凶,外殄寇虏,功济兆民,声振四海.克敌之地,宜有令名,其改丘头为武丘,明以武平乱,後世不忘,亦京观二邑之义也.」 13 三国志卷十三 魏书十三 锺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第8段 正元中, 兵俭、文钦反,毓持节至扬、豫州班行赦令,告谕士民,还为尚书.诸葛诞反,大将军司马文王议自诣寿春讨诞.会吴大将孙壹率觽降,或以为「吴新有衅,必不能复出军.东兵已多,可须後问」.毓以为「夫论事料敌,当以己度人.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大将军曰:「善.」遂将毓行.[一]淮南既平,为青州刺史,加後将军,迁都督徐州诸军事,假节,又转都督荆州.景元四年薨,追赠车骑将军,諡曰惠侯.子骏嗣.毓弟会,自有传. 14 三国志卷十四 魏书十四 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第25段 太和四年,行司徒事,六年,拜真.昭上疏陈末流之弊曰:「凡有天下者,莫不贵尚敦朴忠信之士,深疾虚伪不真之人者,以其毁教乱治,败俗伤化也.近魏讽则伏诛建安之末,曹伟则斩戮黄初之始.伏惟前後圣诏,深疾浮伪,欲以破散邪党,常用切齿;而执法之吏皆畏其权势,莫能纠擿,毁坏风俗,侵欲滋甚.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合党连髃,互相褒叹,以毁訾为罚戮,用党誉为爵赏,附己者则叹之盈言,不附者则为作瑕衅.至乃相谓『今世何忧不度邪,但求人道不勤,罗之不博耳;又何患其不知己矣,但当吞之以药而柔调耳.』又闻或有使奴客名作在职家人,冒之出入,往来禁奥,交通书疏,有所探问.凡此诸事,皆法之所不取,刑之所不赦,虽讽、伟之罪,无以加也.」帝於是发切诏,斥免诸葛诞、邓扬等.昭年八十一薨,諡曰定侯.子胄嗣.胄历位郡守、九卿. 17 三国志卷十七 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第7段 进别征高干,从北道入上党,回出其後.干等还守壶关,连战斩首.干坚守未下,会太祖自征之,乃拔.太祖征管承,军淳于,遣进与李典击之.承破走,逃入海岛,海滨平,荆州未服,遣屯阳翟.後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南郡诸郡山谷蛮夷诣进降.又讨刘备临沮长杜普、旌阳长梁大,皆大破之.後从征孙权,假进节.太祖还,留进与张辽、李典屯合肥,增邑五百,并前凡千二百户.以进数有功,分五百户,封一子列侯;进迁右将军.建安二十三年薨,諡曰威侯.子綝嗣.綝果毅有父风,官至扬州刺史.诸葛诞反,掩袭杀綝,诏悼惜之,追赠韂尉,諡曰愍侯.子肇嗣. 22 三国志卷二十二 魏书二十二 桓二陈徐韂卢传第二十二 第15段 後徵泰为尚书右仆射,典选举,加侍中光禄大夫.吴大将孙峻出淮、泗.以泰为镇军将军,假节都督淮北诸军事,诏徐州监军已下受泰节度.峻退,军还,转为左仆射.诸葛诞作乱寿春,司马文王率六军军丘头,泰总署行台.司马景王、文王皆与泰亲友,及沛国武陔亦与泰善.文王问陔曰:「玄伯何如其父司空也?」陔曰:「通雅博畅,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不如也;明统简至,立功立事,过之.」泰前後以功增邑二千六百户,赐子弟一人亭侯,二人关内侯.景元元年薨,追赠司空.諡曰穆侯.[一]子恂嗣.恂薨,无嗣.弟温绍封.咸熙中开建五等,以泰著勋前朝,改封温为慎子.[二] 22 三国志卷二十二 魏书二十二 桓二陈徐韂卢传第二十二 第30段 前此诸葛诞、邓扬等驰名誉,有四(窗)[聪]八达之诮,帝疾之.时举中书郎,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耳.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後有名,非所当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後.故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进退,故真伪浑杂,虚实相蒙.」帝纳其言,即诏作考课法.会司徒缺,毓举处士管宁,帝不能用.更问其次,毓对曰:「敦笃至行,则太中大夫韩暨;亮直清方,则司隶校尉崔林;贞固纯粹,则太常常林.」帝乃用暨.毓於人及选举,先举性行,而後言才.黄门李丰尝以问毓,毓曰:「才所以为善也,故大才成大善,小才成小善.今称之有才而不能为善,是才不中器也.」丰等服其言. 27 三国志卷二十七 魏书二十七 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第17段 二年,昶奏:「孙权流放良臣,适庶分争,可乘衅而制吴、蜀;白帝、夷陵之间,黔、巫、秭归、房陵皆在江北,民夷与新城郡接,可袭取也.」乃遣新城太守州泰袭巫、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诣夷陵,昶诣江陵,两岸引竹戆为桥,渡水击之.贼奔南岸,凿七道并来攻.於是昶使积弩同时俱发,贼大将施绩夜遁入江陵城,追斩数百级.昶欲引致平地与合战,乃先遣五军案大道发还,使贼望见以喜之,以所获铠马甲首,驰环城以怒之,设伏兵以待之.绩果追军,与战,克之.绩遁走,斩其将锺离茂、许旻,收其甲首旗鼓珍宝器仗,振旅而还.王基、州泰皆有功.於是迁昶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进封京陵侯. 丘俭、文钦作乱,引兵拒俭、钦有功,封二子亭侯、关内侯,进位骠骑将军.诸葛诞反,昶据夹石以逼江陵,持施绩、全熙使不得东.诞既诛,诏曰:「昔孙膑佐赵,直凑大梁.西兵骤进,亦所以成东征之势也.」增邑千户,并前四千七百户,迁司空,持节、都督如故.甘露四年薨,諡曰穆侯.子浑嗣,咸熙中为越骑校尉.[一] 27 三国志卷二十七 魏书二十七 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第20段 散骑常侍王肃著诸经传解及论定朝仪,改易郑玄旧说,而基据持玄义,常与抗衡.迁安平太守,公事去官.大将军曹爽请为从事中郎,出为安丰太守.郡接吴寇,为政清严有威惠,明设防备,敌不敢犯.加讨寇将军.吴尝大发觽集建业,扬声欲入攻扬州,刺史诸葛诞使基策之.基曰:「昔孙权再至合肥,一至江夏,其後全琮出庐江,朱然寇襄阳,皆无功而还.今陆逊等已死,而权年老,内无贤嗣,中无谋主.权自出则惧内衅卒起,痈疽发溃;遣将则旧将已尽,新将未信.此不过欲补定支党,还自保护耳.」後权竟不能出.时曹爽专柄,风化陵迟,基著时要论以切世事.以疾徵还,起家为河南尹,未拜,爽伏诛,基尝为爽官属,随例罢. 27 三国志卷二十七 魏书二十七 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第24段 诸葛诞反,基以本官行镇东将军,都督扬、豫诸军事.时大军在项,以贼兵精,诏基敛军坚垒.基累启求进讨.会吴遣朱异来救诞,军於安城.基又被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谓诸将曰:「今围垒转固,兵马向集,但当精修守备以待越逸,而更移兵守险,使得放纵,虽有智者不能善後矣.」遂守便宜上疏曰:「今与贼家对敌,当不动如山.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於势大损.诸军并据深沟高垒,觽心皆定,不可倾动,此御兵之要也.」书奏,报听.大将军司马文王进屯丘头,分部围守,各有所统.基督城东城南二十六军,文王敕军吏入镇南部界,一不得有所遣.城中食尽,昼夜攻垒,基辄拒击,破之.寿春既拔,文王与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觽,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志,上违诏命,下拒觽议,终至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是过也.」文王欲遣诸将轻兵深入,招迎唐咨等子弟,因衅有荡覆吴之势.基谏曰:「昔诸葛恪乘东关之胜,竭江表之兵,以围新城,城既不拔,而觽死者太半.姜维因洮上之利,轻兵深入,粮饷不继,军覆上邽.夫大捷之後,上下轻敌,轻敌则虑难不深.今贼新败於外,又内患未弭,是其修备设虑之时也.且兵出踰年,人有归志,今俘馘十万,罪人斯得,自历代征伐,未有全兵独克如今之盛者也.武皇帝克袁绍於官渡,自以所获已多,不复追奔,惧挫威也.」文王乃止.以淮南初定,转基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进封东武侯.基上疏固让,归功参佐,由是长史司马等七人皆侯. 28 三国志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 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第8段 迁左将军,假节监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转为镇南将军.诸葛诞战于东关,不利,乃令诞、俭对换.诞为镇南,都督豫州.俭为镇东,都督杨州.吴太傅诸葛恪围合肥新城,俭与文钦御之,太尉司马孚督中军东解围,恪退还. 28 三国志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 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第10段 大将军统中外军讨之,别使诸葛诞督豫州诸军从安风津拟寿春,征东将军胡遵督青、徐诸军出于谯、宋之间,绝其归路.大将军屯汝阳,使监军王基督前锋诸军据南顿以待之.今诸军皆坚壁勿与战.俭、钦进不得 ,退恐寿春见袭,不得归,计穷不知所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大将军遣兖州刺史邓艾督泰山诸军万余人至乐嘉,示弱以诱之,大将军寻自洙至.钦不知,果夜来欲袭艾等,会明,见大军兵马盛,乃引还.[一]大将军纵骁骑追击,大破之,钦遁走.是日,俭闻钦战败,恐惧夜走,众溃.比至慎县,左右人兵稍弃俭去,俭独与小弟秀及孙重藏水边草中.安风津都尉部民张属就射杀俭,传首京都.属封侯.秀、重走入吴.将士诸为俭、钦所迫胁者,悉归降.[二] 28 三国志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 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第13段 诸葛诞字公休,琅邪阳都人,诸葛丰後也.初以尚书郎为荥阳令,[一]入为吏部郎.人有所属托,辄显其言而承用之,後有当否,则公议其得失以为褒贬,自是髃僚莫不慎其所举.累迁御史中丞尚书,与夏侯玄、邓扬等相善,收名朝廷,京都翕然.言事者以诞、扬等修浮华,合虚誉,渐不可长.明帝恶之,免诞官.[二]会帝崩,正始初,玄等并在职.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 28 三国志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 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第26段 高贵乡公即尊位,进封方城亭侯. 丘俭作乱,遣健步齎书,欲疑惑大觽,艾斩之,兼道进军,先趣乐嘉城,作浮桥.司马景王至,遂据之.文钦以後大军破败於城下,艾追之至丘头.钦奔吴.吴大将军孙峻等号十万觽,将渡江,镇东将军诸葛诞遣艾据肥阳,艾以与贼势相远,非要害之地,辄移屯附亭,遣泰山太守诸葛绪等于黎浆拒战,遂走之.其年徵拜长水校尉.以破钦等功,进封方城乡侯,行安西将军.解雍州刺史王经围於狄道,姜维退驻锺提,乃以艾为安西将军,假节、领护东羌校尉.议者多以为维力已竭,未能更出.艾曰:「洮西之败,非小失也;破军杀将,仓廪空虚,百姓流离,几於危亡.今以策言之,彼有乘胜之势,我有虚弱之实,一也.彼上下相习,五兵犀利,我将易兵新,器杖未复,二也.彼以船行,吾以陆军,劳逸不同,三也.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各当有守,彼专为一,我分为四,四也.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县饵,五也.贼有黠数,其来必矣.」顷之,维果向祁山,闻艾已有备,乃回从董亭趣南安,艾据武城山以相持.维与艾争险,不克,其夜,渡渭东行,缘山趣上邽,艾与战於段谷,大破之.甘露元年诏曰:「逆贼姜维连年狡黠,民夷骚动,西土不宁.艾筹画有方,忠勇奋发,斩将十数,馘首千计;国威震於巴、蜀,武声扬於江、岷.今以艾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进封邓侯.分五百户封子忠为亭侯.」二年,拒姜维于长城,维退还.迁征西将军,前後增邑凡六千六百户.景元三年,又破维于侯和,维却保沓中.四年秋,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文王皆指授节度,使艾与维相缀连;雍州刺史诸葛绪要维,令不得归.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维闻锺会诸军已入汉中,引退还.欣等追蹑於强川口,大战,维败走.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後.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余里,闻绪军却,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引,还守剑阁.锺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28 三国志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 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第37段 甘露二年,徵诸葛诞为司空,时会丧宁在家,策诞必不从命,驰白文王.文王以事已施行,不复追改.[一]及诞反,车驾住项,文王至寿春,会复从行. 28 三国志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 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第38段 初,吴大将全琮,孙权之婚亲重臣也,琮子怿、孙静、从子端、翩、缉等,皆将兵来救诞.怿兄子辉、仪留建业,与其家内争讼,携其母,将部曲数十家渡江,自归文王.会建策,密为辉、仪作书,使辉、仪所亲信齎入城告怿等,说吴中怒怿等不能拔寿春,欲尽诛诸将家,故逃来归命.怿等恐惧,遂将所领开东城门出降,皆蒙封宠,城中由是乖离.寿春之破,会谋居多,亲待日隆,时人谓之子房.军还,迁为太仆,固辞不就.以中郎在大将军府管记室事,为腹心之任.以讨诸葛诞功,进爵陈侯,屡让不受.诏曰:「会典综军事,参同计策,料敌制胜,有谋谟之勋,而推宠固让,辞指款实,前後累重,志不可夺.夫成功不处,古人所重,其听会所执,以成其美.」迁司隶校尉.虽在外司,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综典.嵇康等见诛,皆会谋也. 28 三国志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 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第47段 评曰:王淩风节格尚, 丘俭才识拔干,诸葛诞严毅威重,锺会精练策数,咸以显名,致兹荣任,而皆心大志迂,不虑祸难,变如发机,宗族涂地,岂不谬惑邪!邓艾矫然强壮,立功立事,然闇于防患,咎败旋至,岂远知乎诸葛恪而不能近自见,此盖古人所谓目论者也.[一] 33 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後主传第三 第37段 二十年,闻魏大将军诸葛诞据寿春以叛,姜维复率众出骆谷,至芒水.是岁大赦. 44 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禕姜维传第十四 第16段 二十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於淮南,分关中兵东下.维欲乘虚向秦川,复率数万人出骆谷,径至沈岭.时长城积谷甚多而守兵乃少,闻维方到,觽皆惶惧.魏大将军司马望拒之,邓艾亦自陇右,皆军于长城.维前住芒水,皆倚山为营.望、艾傍渭坚围,维数下挑战,望、艾不应.景耀元年,维闻诞破败,乃还成都.复拜大将军. 48 三国志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 第4段 [建兴元年]闰月,以恪为帝太傅,胤为韂将军领尚书事,上大将军吕岱为大司马,诸文武在位皆进爵班赏, 官加等.冬十月,太傅恪率军遏巢湖,巢音祖了反.城东兴,使将军全端守西城,都尉留略守东城.十二月朔丙申,大风雷电,魏使将军诸葛诞、胡遵等步骑七万围东兴,将军王昶攻南郡, 丘俭向武昌.甲寅,恪以大兵赴敌.戊午,兵及东兴,交战,大破魏军,杀将军韩综、桓嘉等.是月,雷雨,天灾武昌端门;改作端门,又灾内殿.[一] 48 三国志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 第7段 二年春正月,魏镇东大将军 丘俭、前将军文钦以淮南之觽西入,战于乐嘉.闰月壬辰,峻及骠骑将军吕据、左将军留赞率兵袭寿春,军及东兴,闻钦等败.壬寅,兵进于橐皋,钦诣峻降,淮南余觽数万口来奔.魏诸葛诞入寿春,峻引军还.二月,及魏将军曹珍遇于高亭,交战,珍败绩.留赞为诞别将蒋班所败于菰陂,赞及将军孙楞、蒋修等皆遇害.三月,使镇南将军朱异袭安丰,不克.秋七月,将军孙仪、张怡、林恂等谋杀峻,发觉,仪自杀,恂等伏辜.阳羡离里山大石自立.使韂尉冯朝城广陵,拜将军吴穰为广陵太守,留略为东海太守.是岁大旱.十二月,作太庙.以冯朝为监军使者,督徐州诸军事,民饥,军士怨畔. 48 三国志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 第10段 五月,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以淮南之觽保寿春城,遣将军朱成称臣上疏,又遣子靓、长史吴纲诸牙门子弟为质.六月,使文钦、唐咨、全端等步骑三万救诞.朱异自虎林率觽袭夏口,夏口督孙壹奔魏.秋七月,綝率觽救寿春,次于镬里,朱异至自夏口,綝使异为前部督,与丁奉等将介士五万解围.八月,会稽南部反,杀都尉.鄱阳、新都民为乱,廷尉丁密、步兵校尉郑胄、将军锺离牧率军讨之.朱异以军士乏食引还,綝大怒,九月朔己巳,杀异於镬里.辛未,綝自镬里还建业.甲申,大赦.十一月,全绪子禕、仪以其母奔魏.十二月,全端、怿等自寿春城诣司马文王. 48 三国志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 第11段 三年春正月,诸葛诞杀文钦.三月,司马文王克寿春,诞及左右战死,将吏已下皆降.秋七月,封故齐王奋为章安侯.诏州郡伐宫材.自八月沈阴不雨四十余日.亮以綝专恣,与太常全尚,将军刘丞谋诛綝.九月戊午,綝以兵取尚,遣弟恩攻杀丞於苍龙门外,召大臣会宫门,黜亮为会稽王,时年十六. 50 三国志卷五十 吴书五 妃嫔传第五 第14段 孙亮全夫人,全尚女也.(尚)从祖母公主爱之,每进见辄与俱.及潘夫人母子有宠,全主自以与孙和母有隙,乃劝权为潘氏男亮纳夫人,亮遂为嗣.夫人立为皇后,以尚为城门校尉,封都亭侯,代滕胤为太常、韂将军,进封永平侯,录尚书事.时全氏侯有五人,并典兵马,其余为侍郎、骑都尉,宿韂左右,自吴兴,外戚贵盛莫及.及魏大将诸葛诞以寿春来附,而全怿、全端、全禕、全仪等并因此际降魏,全熙谋泄见杀,由是诸全衰弱.会孙綝废亮为会稽王,後又黜为候官侯,夫人随之国,居候官,尚将家属徙零陵,追见杀.[一] 55 三国志卷五十五 吴书十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淩徐潘丁传第十 第55段 魏遣诸葛诞、胡遵等攻东兴,诸葛恪率军拒之.诸将皆曰:「敌闻太傅自来,上岸必遁走.」奉独曰:「不然.彼动其境内,悉许、洛兵大举而来,必有成规,岂虚还哉?无恃敌之不至,恃吾有以胜之.」及恪上岸,奉与将军唐咨、吕据、留赞等,俱从山西上.奉曰:「今诸军行迟,若敌据便地,则难与争锋矣.」乃辟诸军使下道,帅麾下三千人径进.时北风,奉举帆二日至,遂据徐塘.天寒雪,敌诸将置酒高会,奉见其前部兵少,相谓曰:「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乃使兵解铠著胄,持短兵.敌人从而笑焉,不为设备.奉纵兵斫之,大破敌前屯.会据等至,魏军遂溃.迁灭寇将军,进封都(亭)[乡]侯. 55 三国志卷五十五 吴书十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淩徐潘丁传第十 第57段 太平二年,魏大将军诸葛诞据寿春来降,魏人围之.遣朱异、唐咨等往救,复使奉与黎斐解围.奉为先登,屯於黎浆,力战有功,拜左将军. 56 三国志卷五十六 吴书十一 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第十一 第35段 异字季文,以父任除郎,[一]後拜骑都尉,代桓领兵.赤乌四年,随朱然攻魏樊城,建计破其外围,还拜偏将军.魏庐江太守文钦营住六安,多设屯砦,置诸道要,以招诱亡叛,为边寇害.异乃身率其手下二千人,掩破钦七屯,斩首数百,迁扬武将军.权与论攻战,辞对称意.权谓异从父骠骑将军据曰:「本知季文( )[胆]定,见之复过所闻.」十三年,文钦诈降,密书与异,欲令自迎.异表呈钦书,因陈其伪,不可便迎.权诏曰:「方今北土未一,钦云欲归命,宜且迎之.若嫌其有谲者,但当设计网以罗之,盛重兵以防之耳.」乃遣吕据督二万人,与异并力,至北界,钦果不降.建兴元年,迁镇南将军.是岁魏遣胡遵、诸葛诞等出东兴,异督水军攻浮梁,坏之,魏军大破.[二]太平二年,假节,为大都督,救寿春围,不解.还军,为孙綝所枉害.[三] 58 三国志卷五十八 吴书十三 陆逊传第十三 第28段 抗字幼节,孙策外孙也.逊卒时,年二十,拜建武校尉,领逊觽五千人,送葬东还,诣都谢恩.孙权以杨竺所白逊二十事问抗,禁绝宾客,中使临诘,抗无所顾问,事事条答,权意渐解.赤乌九年,迁立节中郎将,与诸葛恪换屯柴桑.抗临去,皆更缮完城围,葺其墙屋,居庐桑果,不得妄败.恪入屯,俨然若新.而恪柴桑故屯,颇有毁坏,深以为惭.太元元年,就都治病.病差当还,权涕泣与别,谓曰:「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前後所问,一焚灭之,莫令人见也.」建兴元年,拜奋威将军.太平二年,魏将诸葛诞举寿春降,拜抗为柴桑督,赴寿春,破魏牙门将偏将军,迁征北将军.永安二年,拜镇军将军,都督西陵,自关羽至白帝.三年,假节.孙魭即位,加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建衡二年,大司马施绩卒,拜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治乐乡. 60 三国志卷六十 吴书十五 贺全吕周锺离传第十五 第19段 琮既亲重,宗族子弟并蒙宠贵,赐累千金,然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十二年卒,子怿嗣.後袭业领兵,救诸葛诞于寿春,出城先降,魏以为平东将军,封临湘侯.怿兄子禕、仪、静等亦降魏,皆历郡守列侯.[一] 64 三国志卷六十四 吴书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第10段 初,权黄龙元年迁都建业,二年筑东兴堤遏湖水.後征淮南,败以内船,由是废不复修.恪以建兴元年十月会觽於东兴,更作大堤,左右结山侠筑两城,各留千人,使全端、留略守之,引军而还.魏以吴军入其疆土,耻於受侮,命大将胡遵、诸葛诞等率觽七万,欲攻围两坞,图坏堤遏.恪兴军四万,晨夜赴救.遵等敕其诸军作浮桥度,陈於堤上,分兵攻两城.城在高峻,不可卒拔.恪遣将军留赞、吕据、唐咨、丁奉为前部.时天寒雪,魏诸将会饮,见赞等兵少,而解置铠甲,不持矛戟.但兜鍪刀楯, 身缘遏,大笑之,不即严兵.兵得上,便鼓噪乱斫.魏军惊扰散走,争渡浮桥,桥坏绝,自投於水,更相蹈藉.乐安太守桓嘉等同时并没,死者数万.故叛将韩综为魏前军督,亦斩之.获车乘牛马驴骡各数千,资器山积,振旅而归.进封恪阳都侯,加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赐金一百斤,马二百匹,缯布各万匹. 64 三国志卷六十四 吴书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第33段 魏大将军诸葛诞举寿春叛,保城请降.吴遣文钦、唐咨、全端、全怿等帅三万人救之.魏镇南将军王基围诞,钦等突围入城.魏悉中外军二十余万增诞之围.朱异帅三万人屯安丰城,为文钦势.魏兖州刺史州泰拒异於阳渊,异败退,为泰所追,死伤二千人.綝於是大发卒出屯镬里,复遣异率将军丁奉、黎斐等五万人攻魏,留辎重於都陆.异屯黎浆,遣将军任度、张震等募勇敢六千人,於屯西六里为浮桥夜渡,筑偃月垒.为魏监军石苞及州泰所破,军却退就高.异复作车箱围趣五木城.苞、泰攻异,异败归,而魏太山太守胡烈以奇兵五千诡道袭都陆,尽焚异资粮.綝授兵三万人使异死战,异不从,綝斩之於镬里,而遣弟恩救,会诞败引还.綝既不能拔出诞,而丧败士觽,自戮名将,莫不怨之. 注: 内容是该段的前40个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