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物质文化词的英译 -- 杨家勤
作者:红米 标签:翻译 文化 | 阅读次数:211 |
![]() ![]() ![]() |
| ![]() ![]() ![]() |
《红楼梦》物质文化词的英译
作者: 杨家勤 语言是社会意识与文化传统的载体,而翻译就是两种文化的对话。 世界上任何两种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点,这是翻译得以进行的前提;但 它们之间又存在着距离和差异,这是翻译存在的理由。 中国和英国所处的地理、历史、政治和宗教环境完全不同,两国文化的差 异 无处不在,给交流和翻译设置了重重障碍。正因为如此,被誉为中国“文化百科 全书”的《红楼梦》自十九世纪中期有译者问津以来,一百多年间仅出了两个全英 本。翻译家杨宪益、GladysYang夫妇的“ADreamofRedMansions”即是其一(另一版 本是DavidHawkes的“TheStoryoftheStone”,其它版本都不全。)杨氏译本被称作 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座里程碑。曹雪芹原著所融合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杨氏 译本得到了较为忠实的再现。本文对杨氏译本对《红楼梦》物质文化词的翻译之得 失作一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1.辨证释义:物质文化词难译,缘于其丰瞻的象征意义和引申意义。一 种语言里人人皆知的事物和情感,若不加以解释,在另一语言中就会成为捉摸不定 的东西。如汉语“松柏”和英语“pine”指称同一实物,二者的理性意义是一致的, 但在汉民族文化中,它还有“高洁”、“长青”等象征意义,而英语中没有。简单 地译为“pine”,失去了它的文化色彩,损坏了它所蕴藏的意趣和境界。在杨译本 《红楼梦》中,杨氏夫妇翻译物质文化词时坚持了辨证的立场,区别对待,宜意译 则意译,宜直译则直译,较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 汉语中的某些事物往往被赋予了特定的寓意。如“元宵”,中华民族传统 的祈祥食品,由元宵节的应时品而得名,因音谐“圆宵”即“团团圆圆之夜”而倍 受青睐。《红楼梦》里这类词比比皆是,如直译,英语读者恐难以体味其深层意蕴。 杨氏译本多采取释义译法,“元宵”、“合欢汤”、“如意糕”分别译为“NewYeardumplings”、 “HappyUnionSoup”、“Wish-fulfilledCakes”。如此,英语读者不难明白其所 指,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语用交际值。 2.词语空缺──音译加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和饮茶的国家,茶文 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重要组成部份。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 社交场上,随处可见茶及茶文化。在《红楼梦》原著中,曹雪芹多次借茶的文化色 彩为塑造人物、烘托气氛服务。通过“普洱茶、女儿茶”等各种名目的茶和对饮茶 的讲究,来显示贾府养尊处优的生活。这些在英语中根本找不到对等词,形成翻译 上的词汇空缺。对此,杨氏译本多采用音译加注法。通过加注,便于西方读者了解 中国茶文化。 3.偶合:由于中英两个民族都生活在同一物质世界里,两种文化的共通 在翻译上的表现是选词造句上的“偶合”现象。 例1.三姑娘的混名儿叫“玫瑰花儿”,又红又香,无人不爱,只是有刺 扎手。/ThethirdhasthenicknameRose.Everyonelovesrose. Theyaresoredandfragrant.Buttheyarepricklytoo. 本句用带刺的玫瑰来形容敏捷自尊的探春,她青春年少,面容姣美,如同 明丽娇艳的玫瑰惹人喜爱,但其刚烈、得理不饶人的个性就像玫瑰的刺一样,使人 惧之,不敢去碰。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如“Thereisnorosewithoutthorns. ” 可见例中的玫瑰和rose不仅字面意义相同,内涵喻义也统一。 4.假偶合:偶合现象的物质文化词不难处理,但假偶合现象就棘手多了。 由于历史、习惯等原因,同样东西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会引起人们截然不同的联想, “源语”和“的语”中看起来相等的词语,其深层涵义可能大相径庭。美国著名语 言学家布龙菲尔德明确告诫外语学习者:“外语中任何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的意思总 是有别于本族语中一个近似的、相对应的词或句子。”汉语的“龙”、“凤”和 “西风”不完全等同于英语中的“dragon”、“phoenix”、“westwind” 。 下面几例假偶合现象的翻译,显示了杨氏夫妇处理物质文化词的独到之处。 例2.你竟是个平白无辜之人,拿你来顶缸。(P.712)/Then,you’vedo nenothingwrongbutarebeingasusedascapegoat. 例3.晴斐听了他说“我们”二字,自然是他和宝玉,不觉添了醋意。 (P. 339)/This“we”obviouslymeaningPao-yuandherself,madeChing-weneven morejealous. “缸”、“醋”在汉英词典里都能查到,也就是说,它们都可 以得到字面上的对等。但它们的引伸意义和文化内涵都没有译出,而这些词的主要 意义恰恰在其文化内涵上。 杨氏夫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译法使源语文化内涵得到了 很好地再现。 5.并行:英汉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并行现象,即用不同的事物表达同一 的概念。例2的“缸”,杨氏译本译为“ascapegoat”就是一例。 中国人常用“顶缸”来喻“代人受过”,而英语对应词“jar”的引申义 为“令人不愉快的事物”,可见这句话如直译为“youarebeingusedtoholdthejar”, 肯定会产生歧义。而杨氏译本译为“asascapegoat”,可谓异曲同工。在处理平行 现象时,杨氏译本尽量用英语里同样生动鲜明的表达方式来替代。如用“clinglikealimpet” 替换“扭得像扭股糖一样”,用“sharpeningyourspearjustbeforeabattle”替代 “临阵磨枪”等等,不一而足。虽然语言形式不同,却同样有效地传达了意蕴,可 谓有貌离神合之效。如果勉强使语言形式完全对等,内容涵义上不一定忠于原文, 也难以引起读者共鸣。 6.替代:为了使译文更为形像增强其英语韵味,以便于英语读者接受, 杨氏版本还运用英语里物质文化词来译汉语的一般词汇,如用“Thefatisonthefire. ”译“了不得了,了不得了”,用“atthedeath’sdoor”替代“命在垂危”,把 “惹人笑话”翻成“alaughingstock”等等。 我们在称道杨氏译本在物质文化词语翻译上的独到和巧妙的同时,也不得 不 承认它有玉中之瑕。这表现在个别民族文化色彩浓重的词汇上,试举例: 例4.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呢。(P.189) Whoareyoucalling“sister”?That’syoursistersittingupthereinthego ldenrobes. 汉语的黄袍,本指帝服,后引申为“皇帝、皇家的”。如“黄袍加身”喻 篡 夺皇位(最高统治权)。在原著中,这句话出自曾向往皇宫、却未如愿的宝钗之 口。此句的“黄袍”之意,并非“金黄色的衣服”,而在于突出贵妃的身份,“goldenrobes” 既没有体现出元春的身份,也未能传达出宝钗对元妃的艳羡心理。笔者认为译成 “imperialrobes”更切合这一语境。 例5.大观园内帐舞蟠龙,帘飞绣凤,金银焕彩,珠宝生辉,鼎焚百合之 香,瓶插长春之蕊,静悄悄无一人咳嗽。(P.183) Everywhereinthegardenwerehangingsandscreensbrilliantlyembroideredw ithdancingdragonsandflyingphoenixes,goldandsilverglitteredpearlsandpr eciousstonesshimmered,richlyblendedincenseburntinthebronzetripods, an dfreshflowersfilledthevase. 例5中的“百合之香”、“长春之蕊”体现了中华民族图吉利的心理特徵, 象征着和睦美满健康长寿。笔者认为,此处仅译为“richlyblendedincense”、 “freshflowers”似嫌不足,应加注说明。 原版中多次提到的寄名锁(符)是一种锁形饰物,缘于旧时迷信,富贵人 家给寺院或道观以一定的财物,在僧、道前“寄名”为弟子,再用锁形饰物挂套在 胸前,以享受神灵保护,避灾延长寿命。杨先生的译文“atalismaninscribedwithhisname” 没道出这一文化寓意。此处由于需要说明的较多,为避免打乱文章的连贯性,宜采 取“直译+注释”法。此外如“水酒”、“腊八粥”、“蒲艾”等一些反映中华民 族独特风采的物质文化词,杨氏译本也缺少必要的注解。 尽管如此,杨氏夫妇对《红楼梦》物质文化词的翻译仍堪称文化信息移植 的典范。他们针对不同情境,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区别对待,或直译,或音译,或 释义,或加注,在准确传达信息的同时,保存了源语文化特色。既向西方介绍了中 国文化,也兼顾了西方读者的要求,一举两得。在这方面,其它版本难以企及。 -- ※ 来源:.网易虚拟社区北京站 http://bj.163.com.[FROM: 202.106.147.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