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钟之死──《红楼梦》版本探微之一 -- 刘世德
作者:红米 标签:版本 | 阅读次数:340 |
![]() ![]() ![]() |
| ![]() ![]() ![]() |
秦钟之死──《红楼梦》版本探微之一
刘世德 一 题外的话 《红楼梦》的版本问题是相当错综复杂的。 在各个脂本之间,谁比谁早,谁比谁更接近于曹雪芹的原稿,谁和谁可以归 属于 同一系统,──这些问题远非寥寥几句话所能说清。而在某一个脂本内部, 这一回 大体上接近A本,那一回却与B本基本上相同,怎样解释这类现象,又煞 费口舌。 因此,我想,从微观着手,选择若干具体的问题和事例,逐个地进行研究和 探讨, 以期求得些比较明晰、比较准确的结论,然后再从总体上加以论证,或 许不失为目 前的一个可取的方法。 我已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 并先后发表了《红楼梦版本探微》系 列论 文《薛蟠大闹学堂》【注 1】、《迎春是谁的女儿》【注 2】以及札记《读 红脞录》 【注 3】、《读红琐录》【注 4】等。这种方法是否可行, 结论是否科 学, 是否 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盼望能得到方家的指正。 现在请让我再从第十六回的结尾谈起。 二 字数的不同 第十六回结尾的故事情节是秦钟之死。而这在各个脂本和程本中,彼此存在 着或 多或少的差异,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和探讨《红楼梦》版本问题的比较典型的 事例。 更为凑巧的是,在现存的十二种脂本之中,除了郑振铎藏本(它只残存第 二十三回、 第二十四回两回)以外,全都保存着第十六回【注 5】。原始资料可 以说是相当充 份的。 第十六回叙述秦钟之死,始于── 且说宝玉,近因家中有这等大事,贾政不来问他的书,心中是件畅事, 无奈秦钟 之病一日重似一日,也着实悬心,不能乐业。……【注 6】 终于全回的结尾。十一种脂本以及程甲本、程乙本的字数颇不一致,兹统计如下 【注 7】: 舒 本── 957字。 蒙 本── 919字。 甲戌本── 918字。 戚 本── 918字【注 8】。 杨 本── 822字。 己卯本── 820字【注 9】。 庚辰本── 819字。 程乙本── 772字。 梦 本── 750字。 程甲本── 750字。 彼 本── 747字。 从字数上看,舒本独多。与之相比,蒙本、甲戌本、戚本彼此基本相同,次之; 杨本、己卯本、庚辰本少一百四十字左右;程乙本少一百八十余字;梦本、程甲 本、 彼本则要少二百字以上。 但,字数的不同,甚至相差得比较悬殊,这只能初步证实我已经指出的,上 述版 本在第十六回结尾上存在着差异的现象,还不足以直接判断它们的系统归属 及其底 本成立年代的早晚。 三 结尾的四个类型 虽然都是写秦钟之死,它们却有不同的写法。因之产生了细节上的差异。 为了说明问题方便,不妨把这一大段情节细分为若干要点如下: 一、宝玉准备去探望秦钟。 二、茗烟来报信,说秦钟“不中用”了。 三、行前,宝玉禀明贾母,贾母嘱咐早回。 四、宝玉乘车,来到秦钟家中。 五、宝玉失声痛哭,李贵劝解。 六、宝玉叫秦钟,秦钟不睬。 七、鬼判来捉,秦钟魂魄不肯离去,百般求告。 八、鬼判叱吒秦钟。 九、秦钟央求鬼判放回,以便和宝玉说一句话。 十、都判官听到“宝玉”之名,慌张起来,喝骂众小鬼。 十一、…… 从一到十,各个脂本和程甲本、程乙本的情节基本上一致。它们的歧异是从 十一 开始的。 试对上述各种版本进行仔细的校勘和比较,可以发现,它们描写秦钟之死, 从十 一开始,实有甲、乙、丙、丁四个类型之分: 甲(七种)──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蒙本、戚本。 乙(一种)──杨本。 丙(二种)──舒本、彼本。 丁(三种)──梦本、程甲本、程乙本。 四 甲种类型 甲种类型,以甲戌本为代表。它是这样写的: 众鬼见都判如此,也都忙了手脚,一面又报怨道:“你老人家先是那等 雷霆电雹, 原来见不得‘宝玉’二字。依我们愚见,他是阳间,我们是阴间, 怕他也无益于我 们。”都判道:“放屁。俗语说的好,天下的官管天下的事。 阴阳本无二理。别管 他阴也罢,阳也罢,敬着点没错了的。”众鬼听说,只 得将秦魂放回。(秦钟)哼 了一声,微开双目,(见)宝玉在侧,乃免强叹 道:“怎么不肯早来?再迟一步, 也不能见了。”宝玉忙携手垂泪道:“有 什么话,留下两句。”秦钟道:“并无别 话。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 我今日才知自误。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 显达为是。”说毕,便长叹一 声,萧然长逝。下回分解。 和其他类型的脂本比较起来,甲戌本这段结尾文字的特点在于:第一,判官已答 允,众鬼依从,秦钟魂魄遂被放回。第二, 秦钟醒后,对宝玉说了几句话,话中 有叹息,也有劝告。第三,回末明确交代,秦钟已死。 五 乙种类型 乙种类型,即杨本: 众鬼见都判如此,也都忙了手脚,一面又怨道:“你老人家先是那等雷 霆电雹, 原来见不的‘宝玉’二字。依我们愚见,他是阳,我们是阴,怕他 也无益。不如拿 了秦钟,一走完事。”判官闻听,连喝不可。于是将秦钟魂 魄放回。 (秦钟) 苏醒 过来,睁眼见宝玉在傍,无奈痰堵咽喉,不能出语, 只番眼将宝玉看了一看,头摇 一摇,听喉内哼了一声,遂瞑然而逝【注10】。且听下回分解。 和甲戌本相比,它有三点显著的差异:第一,众鬼先是不肯,后来方才依从。第 二,秦钟醒后,没有说出话来。第三,增加了关于秦钟临终之前的细节描写。 六 丙种类型 丙种类型,以舒本为例: 众鬼见判官如此,也都忙了手脚,一面【注11】又报怨道:“你老人家 先是那等 雷霆电雹,原来见不得‘宝玉’二字。依我的见识,他是阳,我是 阴,怕他也无益。 此章无非笑趋势之人。阳岂能将势压阴府么【注12】?” 然判官虽肯,但众鬼不依, 这也没法,秦钟不能醒转了。再讲宝玉,连叫数 声不应,定睛细看,只见他泪如秋 露,气若游丝,眼往上翻,欲有所言,已 是口内说不出来了。但听见喉咙内痰响, 若上若下,忽把嘴张了一张,便身 归那世了。宝玉见此光景,又是害怕,又是心疼 伤感,不觉放声大哭了一场。 看着装裹完毕,又到床前哭了一场。 又等了一回,此时天色将晚了,李贵、 茗烟再三催促回家,宝玉无奈,只得出来, 上车回去。不知后事如何?且听 下回分解。 这个结尾,既和甲种类型不同,也有异于乙种类型。首先,众鬼不肯依从。其次, 秦钟没有醒过来。再次,和甲种类型相比,增添了秦钟临终之前的细节描写;和 乙种类型相比,这段描写不是从秦钟的角度着手,而是刻画宝玉眼中、耳中的见 闻。 最后,增添了一段文字,描写宝玉在李贵、茗烟的催促下,上车回家,作为 全回的 结束。 七 丁种类型 丁种类型,以梦本为例: 众鬼见都判如此,也皆慌了手脚,一面又报【注13】怨道:“你老人家 先是那等 雷霆火炮,原来见不得‘宝玉’二字。依我们愚见,他是阳,我们 是阴,怕他亦无 益于我们。”毕竟秦钟死活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段叙述,字数最少。其他脂本上的几个细节,它都回避了。例如:众鬼到底有 没有依从?秦钟的魂魄是不是被放回了?秦钟有没有醒过来?他有没有对宝玉说 过 话?这些问题,它根本不作明确的交代。甚至到了最后的结尾,秦钟究竟是死 是活, 它竟给读者留下悬念,要读者到下续的第十七回中去寻找答案。 一个结尾,四个类型,这说明什么呢? 八 四个类型出现的先后 四个类型,说明它们的底本有四个不同的来源。 四个类型,又可以根据它们的底本成立的先后来判断它们出现早晚的次序。 《红楼梦》的版本可以分为脂本、程本两大系统。而在第十六回结尾的四个 类型 中,甲、乙、丙种类型属于脂本系统;丁种类型则既有梦本,又有程甲本、 程乙本, 表明它介于脂本系统和程本系统之间。 若按版本成立的时间顺序来说,脂本系统在先,程本系统在后。脂本系统包 括甲 戌本、己卯本、庚辰本、蒙本、戚本、舒本、彼本、杨本、梦本等。它们各 自成立 的时间顺序尚有待于我们作深入的研究。程本系统包括程甲本、程乙本。 它们成立 的时间顺序,自然是程甲本在先,程乙本在后。 因此,从版本成立早晚的角度来说,在这四个类型中,以甲、乙、丙三种类 型为 最早,以丁种类型为最晚。丁种类型则既有脂本系统的成份,又有程本系统 的成份, 是脂本系统向程本系统过渡的桥梁。 图示如下: │甲、乙、丙├─┤丁│ 这样的顺序,是不是能够成立呢? 这需要从结尾的内容和文字来判断和检验。 九 秦钟的忏悔 在第十六回结尾的文字中,在甲种类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秦钟对宝玉所 说的 一番话。 这番话,仅见于甲种类型,在其他几种类型中杳无踪影。 我们知道,秦钟是宝玉的知心好友。关于这一点,曹雪芹曾作了浓墨重笔的 描绘。 第七回专门铺叙了宝玉和秦钟结交的经过。初次会面时, 宝玉、秦钟就一 见如故。 “二人你言我语,十来句后,越觉亲密起来。”秦钟因之变成了宝玉家 塾中“伴读 的朋友”。“自此以后,他二人同来同往,同坐同起, 愈加亲密。” 显然,他们 二人在思想上有着基本上的一致或共通之处。秦钟所想的、所说的,大体上也应当 和宝玉所想的、所说的相仿佛。 现在,秦钟临终时对宝玉所说的话分明含有忏悔的意思。话语的前一半── “以 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是叹息;话语的后一 半── “以后还该立志功名, 以荣耀显达为是。”──则是劝告。 宝玉听了秦钟的叹息和劝告后,究竟有什么反映? 由于书中文字已到了一回 的结 尾,还没有来得及交代。对秦钟的劝告,宝玉是同意, 还是不以为然? 是接 受, 还是拒绝? 无论在本回之末,或在下回之首, 作者都向读者封锁了消息。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 古人说: “鸟之将死, 其鸣也哀;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对挚友的最后一 次 的劝告,如果宝玉的态度竟是如风过耳,无动于衷,那么,作者还着重写它干 什么 ?! 个中必有缘故。这值得我们思索。 在我们看来, 秦钟醒后所说的那一番话, 与书中所写的宝玉的思想、性格大 相 径庭。秦钟向宝玉指出的, 是一条“立志功名”, 追求“荣耀显达”的生活道 路。 而这恰恰是宝玉所不愿意走的和 激烈反对的。我们记得, 袭人曾当面向宝玉 指出过, “凡读书上进的人, 你就 起个名字, 叫做‘禄蠹’”(第十九回)。为 此, 宝玉对湘云、宝钗都有过不愉 快。一次, 湘云、袭人和宝玉在一起谈话。湘 云对宝玉说, “你就不愿读书去考 举人、进士的, 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 们, 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 也好将来应酬世务, 日后也有个朋友。”委婉 的、苦心的规劝, 换来的却是宝 玉的斥责: “混帐话”。宝玉立刻回答湘云说: “姑娘, 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 我这里仔细赃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当场让她下 不了台。袭人赶紧打圆场, 插嘴 说, “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 过一回, 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 过不去, 他就咳了一声, 拿起脚来走了。”紧 接着, 宝玉还公开拿宝钗和黛玉 作鲜明的对比: “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 曾? 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 我 早和他生分了”(第三十二回)。我们还记得, 此前, 正是宝钗, 在“大观园试 才题对 额”时曾嘲笑过宝玉: “亏你今夜不过如 此, 将来金殿对策, 你大约连 ‘赵钱孙李’都忘了呢”(第十七、十八回)。宝 钗和黛玉, 一个是宝玉不中意 的, 一个是宝玉的心上人, 泾渭分明, 于此可见一 斑。 难道秦钟也是宝玉所鄙视的“禄蠹”一流的人物? 宝钗、湘云的话都听来刺耳, 秦钟这种类似的话又安能引起宝玉的共鸣? 秦 钟的 话如果引不起宝玉的共鸣, 曹雪芹却去渲染地写它, 岂不是多此一举? 难道 他愿 意自己给自己制造矛盾吗? 怎样理解这个矛盾的现象呢? 十 最早的初稿 要合理地解释这个矛盾的现象, 不能不依赖于我们的一项推测。 当然, 我们的推测并非空中楼阁, 而是有着一定的根据。 甲戌本的一条脂批曾说,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注14】。这就向 我们 透露了一条重要的消息。曹雪芹《红楼梦》的创作过程, 原来有两个不可混 淆的 阶段。一个是《风月宝鉴》写作的阶段, 另一个是《红楼梦》写作和修改的 阶段。 所谓《风月宝鉴》其实就是《红楼梦》的一部分初稿。我们今天所见到的 曹雪芹的 《红楼梦》则是在他的旧有的《风月宝鉴》一书的基础上增饰、改写而 成的。因此, 二者的人物和故事都有着若干的重复和交叉。但在重复和交叉中, 人物的思想境 界和性格特点都会有所发展和有所改变, 故事的细节也会有所丰富 和有所歧异。 秦钟自然是《风月宝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有关他的种种情节, 包括他和 宝玉 的初会, 大闹学堂, 他和智能儿的恋情, 他的逝世等等, 甚至包括他的姐姐 秦 可卿的故事, 他的朋友柳湘莲的故事【注15】等等, 全属于《风月宝鉴》初稿 的 内容。 在《风月宝鉴》中, 宝玉无疑也是重要人物或主角。但当曹雪芹构思和创作 《风 月宝鉴》之初,宝玉的叛逆精神以及他和黛玉、宝钗二人的恋爱、婚姻悲剧 故事尚 未于头脑中形成, 或者尚未于笔底写出, 或者尚未作最后的修改、定稿, 因而一 开始并没有被包含在《风月宝鉴》一书的篇幅之内。也就是说, 《风月宝 鉴》中 的宝玉的思想、性格并不像后来的《红楼梦》中的宝玉那样的成熟、定型。 我认为, 甲种类型中的关于秦钟之死的描写, 包括秦钟临终时对宝玉所说的 话, 正是《风月宝鉴》初稿中的原有的文字。秦钟劝谏宝玉要走正路, 不要再浑 浑噩 噩地、胡作非为地打发日子。这显然是有的放矢, 有着一定的针对性。从这 里, 我们不是恰巧可以窥知宝玉平日的所作所为吗? 而这定然是《风月宝鉴》中 原已 描写过的内容, 但在《红楼梦》成书过程中已被大部份芟除了。 《红楼梦》的创作过程, 据曹雪芹自己说, 是“披阅十载, 增删五次”(第 一 回)。 当曹雪芹把《风月宝鉴》和《红楼梦》合并, 写或写完了以后的宝玉、黛玉 和宝 钗的恋爱、婚姻悲剧故事时, 回过头来再看秦钟之死这一段文字, 他必然会 发现 存在的矛盾, 这时, 或在这之后的某一个时候, 他就决定进行又一次删改。 如果这个设想能够成立, 那么, 我们可以说, 关于《红楼梦》第十六回回末 秦 钟之死这一段文字,甲种类型是初稿, 乙、丙、丁三种类型是修改稿。而初稿 (甲种类型)的作者当然是曹雪芹, 修改稿则除丁种类型的程甲本、程乙本外, 其他也都出于曹雪芹本人的手笔。 十一 三次不同的修改 不妨考察一下这三次不同的修改。 乙种类型(杨本)是第一次修改稿。 不难看出, 它的修改任务在于, 舍弃秦钟的那一番话。秦钟的话删掉了, 矛 盾 自然而然地也就不复存在了。 秦钟虽然醒转过来, 但却说不出话。这就达到了把那一番话语删去的目的。 增加 的文字, 也都是围绕着这个目的。“番眼将宝玉看了一看, 头摇一摇”, 是 写 秦钟处于不能出声的状态下的痛苦的表情。“痰堵咽喉”, 则是解释秦钟为何 不 能出声。 丙种类型(舒本、彼本)是第二次修改稿。 显而易见, 它的修改方案的要点是: 不让秦钟醒转过来。 这自然是为了弥补乙种类型的缺点。前面预先设下多重的铺垫, 结果秦钟仍 旧不 能出声, 未免会使读者感到扫兴。于是, 产生了乾脆不让秦钟醒转的方案。 既然 醒不了, 也就无所谓出声不出声了。 乙种类型的结尾与前面的描写略有重复。所以, 丙种类型又补充了一个新的 结尾, 以显示宝玉探视秦钟的全过程的完满的结束。 梦本、程甲本、程乙本(丁种类型)是第三次修改稿。 前两次修改都没有彻底解决问题。旧的罅漏没有补苴, 又留下了新的遗憾。 譬如 说, 舒本、彼本新添的末尾尽管避免了和上文的重复, 却不料又造成了和下 文 (第十七回开端)的交叉。 这次的修改带有釜底抽薪的性质。凡是不能解决的疑点、难点, 统统抹去, 不让 它们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其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简单而省事的办法。 在第三次修改稿中, 程甲本是对梦本的因袭, 程乙本则是在程甲本的基础上 有 所修改(添写了都判的“着急”、“吆喝”)。 梦本的修改稿以及此前的修改稿, 我认为, 基本上都是出于作者曹雪芹本人 的 修改。 为什么说这些修改稿都出于作者之手, 而不是出于后人(收藏者、抄书者、 阅读 者)之手呢? 这有三点理由: 第一, 修改者对整个的创作过程非常熟悉。 第二, 修改稿有批语。有的批语还混入了正文(例如丙种类型)。这足以证 明, 这些地方出于脂本原文, 即作者手稿。 第三, 有七种脂本的文字基本上一致(例如甲种类型)。 这样说, 当然要受到“基本上”三字的限制。因为这并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 性: 尚有个别的字、词出于后人的修改。 十二 舒本先于彼本 乙种类型(杨本)只有一种版本, 也就无所谓先无所谓后了。丁种类型虽有 三种 版本(梦本、程甲本、程乙本), 因有脂本与程本之别, 自然是梦本在先, 程甲 本居中, 程乙本在后, 毋须再作附赘县疣的推论。剩下甲、丙两种类型, 各 自 有五种或两种版本, 还需要一一细辨它们的成立的先后。 先看舒本和彼本, 谁成立在先, 谁成立在后? 舒本和彼本都属于丙种类型。它们的文字, 十之八九基本上相同。唯一的例 外, 是这一大段: (再讲宝玉连叫数声不应, )定睛细看, 只见他泪如秋露, 气若游丝, 眼望上 翻, 欲有所言, 已是口内说不出来了, 但听见喉咙内痰响, 若上若下, 忽把嘴 张了一张, 便身归那世了。宝玉见此光景, 又是害怕, 又是心疼伤感, 不觉放 声大哭了一场, 看着装裹完毕, 又到床前哭了一场。(又等了一回, ……) 它为舒本所有, 而为彼本所无。 谁是原文(有此段文字者), 谁是改文(无此段文字者), 需要作出判断。 判 断的标准, 主要看:这段文字是否有连续性? 有了这一大段文字, 上下文是否 顺 畅? 没有这一大段文字, 内容是否会使读者感到欠缺? 舒本的这一大段文字, 放在整个上下文之中, 显然有连续性, 也是顺畅的。 而 且还和上文互有钩连和照应。 前面写秦钟“面如白腊”, 这里写秦钟“泪如秋露, 气若游丝”, 都是宝玉 眼 中所见, 都是关于病人临终时的脸部的近景特写镜头, 都是运用形像的比喻, 一 前一后, 遥相呼应, 构成了有机的组合。 前面写秦钟“合目”, 是一种静态, 是宝玉方来时所见, 而秦钟并不知宝玉 之 至。这里写秦钟“眼望上翻”, 却是一种动态, 是宝玉呼叫后所见, 而秦钟已 恍惚听见了宝玉的声音。前面, 秦钟是不能说话, 也不想说话。因为他还有诸多 的挂念: 家务、积银、智能等等。这时, 他已听见有人说出了“宝玉来了”四个 字, 他想同好朋友说句知心话, 因此向鬼判求情。──这就是“欲有所言”的愿 望。然而他是“已发过两三次昏”的病危者, 生理的限制使他发不出声, ──这 就是“眼望上翻”的表现。 前面写宝玉一见秦钟“便不禁失声”。他想哭, 但受到了李贵的劝阻。那时 秦钟 还没有死去, 他只能忍住。这时, 秦钟已死, 李贵劝阻的理由已不存在, 故 放 声大哭。还哭了两次。一次在见到秦钟想说而不能说之际。一次是装裹完毕, 在床 前的最后告别。 这些无疑都是合情合理的, 也是动人的。 反之, 如果没有了这一大段, 倒变成不合情、不合理, 失去了一次打动读者 的 机会。试想, 知己者去世, 既没有号啕的大哭, 也没有其他的伤心的表示, 这 难道符合宝玉此时此地的心境吗? 因此, 有这一大段的方是原文。也就是说, 舒本是原文, 彼本不是原文。 那么, 彼本为什么要删节这一大段文字呢? 我们知道, 在第十六回结尾的文字上, 舒本和彼本基本上相同, 这证明它们 出 自同一个底本。它们同样都保存了一句批语混入正文的文字: 此章无非笑趋势之人。 这更是它们拥有同一底本的坚硬的旁证。 出自同一底本, 照例是不会有这一大段文字的出入的。 舒本和彼本每行的字数不同, 前者是二十四字, 后者是十六字。它们的底本 每 行的字数, 若与舒本相同, 则为二十四字, 若与彼本相同, 则为十六字。 细数舒本独有的这一大段文字, 不多不少, 共九十六字。这真是一个巧妙的 数 字。它正占据了舒本的四行, 或彼本的六行。 故知彼本的少却九十六字, 抄手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粗心大意地抄漏 了整 整的四行或六行。这是抄本中常见的一种“跳行”的现象。 它是出于抄手的无意的疏忽, 而不是出于旁人的有心的删节。 在这一点上, 舒本忠实于底本的原文; 所以, 它早于彼本。 十三 甲戌本最早 再看甲种类型的五种版本, 谁成立在先, 谁成立在后? 从种种方面来看, 当然以甲戌本的成立为最早。这不妨用正文、批语作证。 在正文方面, 可以举三个例子。 例一: “又记挂着父母还有留积下的三四千两银子”。“父母”, 己卯本、 庚辰 本作“父亲”。我认为, “父母”出于初稿, “父亲”则是后改的。 秦钟早年丧母。第八回结尾写道: “这秦业现任营缮郎, 年近七十, 夫人早 亡。” 当秦钟与宝玉结交时, 秦母已死去甚久。所以, 己卯本、庚辰本等的改文 “父亲” 是对的。甲戌本虽错, 却是初稿。不可能本来对, 反而改得错了。甲戌 本产生错 误的原因, 可能有两个: 一是笔误, 二是按照作者原先的设计, 秦钟的 母亲并 未早亡, 后来改变了设计, 但又忘记将这里的文字作相应的改变。 例二: “忙上了车, 李贵、茗烟等跟随”; “李贵忙劝道”。“李贵”, 己 卯 本、庚辰本、蒙本、戚本作“李景”。我认为, “李贵”出于原文, “李景” 则 是形讹造成的。 李贵是“宝玉的奶母之子”。他在第九回首次登场。而在第九回, 不论是甲 戌本, 或是己卯本、庚辰本、蒙本、戚本, 全都一无例外地写作“李贵”。误字 当然出 现于正字之后。 例三: “宝玉听了, 方忍住, 近前见秦钟面如白腊。宝玉叫道……”。“面 如 白腊”之后, 己卯本、庚辰本、蒙本、戚本均有“合目呼吸于枕上”七字。我 认 为, 为甲戌本所无的这七个字倒是后添的。 宝玉看到秦钟的脸, 就不能不看到秦钟的眼。何况下文说是“连叫三声, 秦 钟 不睬”, 总不能张着 眼而不理睬吧? 有了这七个字, 才算补足了当时的情景。 而且这七个字还为下文的“微开双目”四个字预先埋下了伏笔。 和正文一样, 在批语方面, 也可以引申出同样的结论。 在甲戌本里, 在“秦钟之死”这一部份, 针对着正文“依我们愚见, 他是阳 间, 我们是阴间, 怕他也无益于我们”, 有一条行侧批说: “神鬼也讲有益、无 益。” 这条“行侧批”形式的批语, 在己卯本、庚辰本、蒙本、戚本里,却变成 了“双 行小字夹批”形式的批语。属于这种情况的批语, 包括这条在内, 一共有 九条之 多。 另外, 甲戌本还有这样一条行侧批: “调侃‘宝玉’二字, 极妙。”到了己 卯 本、庚辰本, 不仅转化为双行小字夹批, 还在句末添加了“脂研”的署名。 往抄本上写批语, 在一般的情况下, 行侧批是可以随时写上去的。双行小字 夹 批则不然。它的存在, 必须在抄手的誊清之前。也就是说, 行侧批可以由批者 自 己直接题写在原抄本上, 而双行小字夹批却必然是由抄手缮写在清抄本上的。 因 此, 同样内容、同样文字的一条批语, 行侧批要早于双行小字夹批。 这就证明了一条规律: 凡是A本某一“行侧批”转化为B本“双行小字夹批” 的, 必然是A本的成立早于B本。 基于上述理由, 可以断言, 甲戌本早于己卯本、庚辰本、蒙本、戚本。 十四 晚于甲戌本的四种版本 在甲种类型中, 己卯本、庚辰本、蒙本、戚本都晚于甲戌本。 这四个版本可以分为两组: 己卯本、庚辰本为一组, 蒙本、戚本为另一组。 从它 们的成立来说, 己卯本、庚辰本要早于蒙本、戚本。 请先看一个有典型意义的例子, 是都判所说的话: “俗语说的好, 天下的官管天下的事, 阴阳本无二理。别管他阴也罢, 阳也罢, 敬着点没错了的。”──甲戌本 “俗语说的好, 天下官管天下……阴阳并无二理。别管他阴也……没有 错了的。” ──己卯本 “俗语说的好, 天下官管天下事。自古人鬼之道, 却是一般, 阴阳并无 二理。 别管他阴也罢, 阳也罢, 还是把他放回, 没有错了的。”──庚辰本 “俗语说的好, 天下官管天下民, 阴阳并无二理。别管他阴, 也别管他 阳, 没有错了的。”──蒙本、戚本 在这四种异文中, 只有甲戌本是初稿, 也是曹雪芹的原文。关键在于它独有 的 一句: “敬着点没错了的”。这句属于一种调侃的笔墨, 用以解释都判自己听 到 “宝玉”二字之后的惊慌, 意通, 字也 顺。 庚辰本的“还是把他放回, 没有错了的”, 未免略显牵强。“没错”或“没 有 错”本来是指“敬着点”。“把他放回”又有什么错不错的问题呢? 而且上文 已有 “放了他回去走走”的说法, 下文尚有“只得将秦魂放回”之语, 何其冗沓 乃尔 ! 可知这是出于甲戌本之后的改文。 至于蒙本、戚本, 它们把“没有错了的”和“别管他阴, 也别管他阳”捏合 在 一起, 语气毫不衔接,比庚辰本更牵强, 更没有道理。它们也是改文, 更出于 庚辰本之后。 己卯本的异文最值得注意。它似乎起了一种中介的作用。它的文字同于庚辰 本, 但, 却没有其中的十一个字: “事。自古人鬼之道, 却是一般”; 同时, 也 没 有另外的十个字: “罢, 阳也罢, 还是把他放回”。它虽然没有这十一个字和 那 十个字, 却分别保留着十一个字和十个字的空白地位。请看, 它的空白之处, 恰 好是甲戌本和庚辰本, 以及庚辰本和蒙本、戚本发生异文之处, 这难道会是偶然 的巧合吗? 特别是蒙本、戚本, 它们的“天下官管天下民”, 那个“民”字是旁人或后 人 的填补, 昭然若揭。把不相干的两句捏合在一起, 正显示出对作者的原意缺乏 深 入的体会。己卯本残留了一个不完整句: “别管他阴也”。实际上, 底下还应 有 一个“罢”字, 也还应再有“阳也罢”三字。“也罢”是助词, 这里连用两个 “也罢”是表示不以“阴”或“阳”为条件。蒙本、戚本却把“阳”、“也”二 字 生硬地拆开, 与原文的距离实不可以道里计。 说蒙本、戚本晚于己卯本, 并且受到了己卯本的影响, 大概是不会冤枉它们 的。 再看另外一个小例子。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 “众鬼见都判如此, 也都 忙了 手脚, 一面又报怨道……”其中“报怨”的“报”字, 是曹雪芹那个时代的 通俗 的写法。在《红楼梦》早期抄本中曾屡屡现身。蒙本、戚本却将它更换为比 较正规 的“抱”字, 正暴露出后改的痕迹。我估计, 这很可能出于抄手之所为。 总之, 这四种版本都晚于甲戌本; 其中, 己卯本早于庚辰本, 庚辰本又早于 蒙 本、戚本。 十五 简短的结论 一, 第十六回的结尾, 异文较多。它提供了一个例证, 可以判断各个版本 成立 的先后。 二, 脂本十一种和程本两种, 由于结尾的文字不同, 而呈甲、乙、丙、丁 四种 类型。 三, 四种类型成立的先后顺序为: │甲├─┤乙├─┤丙├─┤丁│ 四, 脂本十一种的异文基本上都出于曹雪芹的初稿或修改稿。 五, 十一种脂本和两种程本各自成立的先后顺序, 图示如下: ┌─┤庚辰│ │甲戌├─┬─┤己卯├─┤ │ └────┤ 蒙 │ 戚 │ ├─┤ 杨 │ ├─┤ 舒 ├─┤ 列 │ └─┤ 梦 ├─┤程甲├─┤程乙│ 一 九九四年四月 【注 1】《薛蟠大闹学堂》一文系为“1986年哈尔滨国际红楼梦研讨会”而写, 曾在小组会上宣读。后应友人之约, 改订为《解破了〈红楼梦〉的一个 谜──初 谈舒本的重要价值》, 发表于《红楼梦学刊》(文化艺术出版 社, 北京)1990年 第二期。 【注 2】《迎春是谁的女儿? 》载于《红楼梦学刊》1991年第四期。 【注 3】《读红脞录》发表于《红楼梦学刊》, 自1991年第一期起连载。 【注 4】《读红琐录》发表于《红楼》(贵州省红学会, 贵阳), 自1992年第一 期起连载。 【注 5】这十一种脂本是: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舒本(舒元炜序本)、杨 本(杨继振旧藏本)、彼本(俄罗斯圣彼得堡藏本)、蒙本(蒙古王府 旧藏本)、 戚本(戚蓼生序本,包括有正书局石印本、张开模旧藏本、 泽存书屋旧藏本三种)、 梦本(梦觉主人序本)。 【注 6】引文据甲戌本。 【注 7】不包括标点符号,也不包括后笔旁添或圈点涂抹的文字。 【注 8】戚本三种,在第十六回结尾上,文字基本相同,故不再对它们作进一步 的区别。 【注 9】其中有空白两处,占据二十一个字的地位。 【注10】“逝”,原误作“游”。 【注11】“面”,原误作“回”。 【注12】“阳”下,旁添“间”字;“势”下,旁添“利”字。这都出于后人的 手笔。据彼本,可知“阳”下夺一“人”字。 【注13】“报”, 程甲本作“抱”。 【注14】朱笔眉批, 见于第一回。 【注15】《红楼梦》第四十七回写宝玉和柳湘莲的对话, 提到了他们各自为秦钟 上坟的事。但在现存《红楼梦》各回文字中, 并没有写到过秦钟和柳湘 莲的交往。 估计这样的内容已在《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中被曹雪芹删弃 掉了。 转自“牟平信息港读书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