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故纸觅宝之旧话重提(初见王文娟)

故纸觅宝之旧话重提(初见王文娟)

作者偷香 标签王文娟 阅读次数:109

本贴由清欢于2000年6月17日16:57:56在〖风前横笛〗发表.
初见王文娟(原载1947年新民晚报,有删节)
萧山佬
地方戏在上海已经有它不可轻视的地位,越剧更能博得中下阶层民众的爱好,这一支激流的力量,冲激出什么花样来,是不容办社运事业的,所可忽视的。
偶然的机会,做了一次同孚大戏院的座上客,戏名《平地一声雷》,故事是定型式的,脱不掉落难、赴试、团圆、那一套,是人们所熟闻的,一个豆篷瓜园,茶余饭后,常常讲的故事。主角:青衣王文娟,小生邢月芳,丑角陈呆呆。
坐了三小时,发生许多的感想,越剧进步了?
这当然不容否认的。这八年中,改变得多了,种种演出,已非我从前所看到的一样。但是,进步得如何?不多,不够!仅乎瞥到一朵蓓蕾的影子。
受到话剧的影响,真不少,像化装、道白、表情、布景,都有显著的改变,但是,绍兴酒,包装用透明玻璃色纸,总觉得不大顺眼的。
(后面一段,从剧院坐满的痴狂观众想到越剧的影响力,再想到社会教育问题,因为越剧观众大多是家庭教育的“主持人”,离题八丈远,恕不录入。)
蓦地,想到一院子里人,都跟了主角王文娟的“喜笑怒骂”,而“象忧象喜”,这小妮子的魔力倒不小,留神看过,我不想用“冰雪聪明”、“珠圆玉润”那起字眼来写王文娟,我说,这是一块改良越剧的很好料子,一投足,一举手,表情,脸上有戏,都有“初写黄庭”的好处(“初写黄庭”四字,相当冷僻,我特意查
了成语词典,是比喻做事恰到好处),她已摆脱旧式师傅几十年习传的演法,有胆量,有见地,有料子,就缺乏好编导人,真可惜!
呆呆坐了几个小时,一棒锣响,送我出戏院子,回去,乱七八糟的,还是想念头,拉杂写出。因为写的都是去看王文娟后,而起的念头,就用“初见王文娟”作题目。
(随文附有一张王文娟的时装照片,微烫的头发梳向脑后,穿一件深色的时装,式样看不清楚,好象是洋装,颈上扎着丝巾,当时她还没满21岁,看起来比实际年龄似乎要成熟得多。)
本贴由清欢于2000年6月17日16:57:56在〖风前横笛〗发表.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