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与《红楼梦》 - 周汝昌
作者:红米 标签:红楼三钗之谜 刘心武 | 阅读次数:782 |
![]() ![]() ![]() |
| ![]() ![]() ![]() |
刘心武与《红楼梦》
周汝昌 作家们,尤其是小说作家,对《红楼梦》有所接触,读,想,领会,揣摹, 谈论……所在都有,绝非“新闻”、“异事”;但为《红楼梦》一书苦费功夫,投 入心血,其感情之恳挚,思索之深沉,大约只有刘心武一人给我的印象最为奇突了。 我总以为这个事例很可贵,很值得专家学者表一表,论一论,或评估其意 义,或引导人寻思,作出学术性理论性的阐释。这对普通群众、一般读者的加深理 解,提高认识诸多方面都有益处。 最近他的新书《红楼三钗之谜》问世了。听说出版之后,即成热销书,万 册之巨量,旋即批购净尽。这一讯息,让人高兴,也更启人深思自忖:道理何在? 是否只因他是名作家的“名”而致此“效应”?事情怕不会是如此简单而“俗气”。 华艺出版社向我索取题词,我作七律一首应之。书出后,又见卷首附有拙 序,那是专为《秦可卿之死》单行本而写的,却非“三钗”之总序。只因此故,也 又引我思索:心武为何不多不少,单单看中了这三位奇“钗”而为之覃研细写? 一个答案似乎该是:在金陵十二钗,别人的“一切”都比较好懂,或说 “容易掌握”,而唯有这三钗,其身世、境遇、性情、身份品格、结局命运,在雪 芹八十回未完原著中遗下了空白,以致让读者感到神秘,内中恐有重要“文章”, 亟待追寻。而高鹗的“全”本伪续四十回对此三位重要女性人物也歪曲、糟蹋得最 为酷毒。因此,心武选了她们,并将三人连在一起,苦心孤诣地研求,终于写成了 这部专著。此专著,体例纯新:以小说形貌为“载体”,来表述他的“红学·探佚 学”的学术见解。 这是一个引人瞩目的新事物,是一种文化、文学的创造、革新。 我的拙见,凡以前没有的事物,一旦出现,一勿大惊小怪,二勿便泼冷水。 据闻,心武的“探佚小说”出后,颇有些议论,有的不免加以“微词”。 这现象也不必惊讶,因为这是十分正常的、必有的反响。反响的不以为然 的唯一理由恐怕无非就是:《红楼梦》“不容”探佚,探佚是异想天开,近于“胡 闹”───你所探的结果,能保证就符合曹着的本真吗?等等。 这种逻辑,对科研、创作并不有利。刘心武“本来”不是曹雪芹;“探” 者试着寻索也。探矿、探油、探地下资源、文物,以至“探”宇宙万象的本真原相, 能一开始就先得“保证”符合目标之所在吗? 那叫不合情理──不讲道理。 问题的核心是需要探,需要有人真去探(而不是空喊一阵)。 至于某一人一家之所探是否有理有据,有说服力,接近事物的真相本来, 那更不是任何一个人出来说是说非、论长论短所能“定谳”。所以,这种文化工作 不宜“感情用事”,应多鼓舞而少讥议──如此对人对己,均为得益。 这就是说,我支持心武此项工作,他的努力本身有其价值。至于他的见解、 结论如何,应该另论,勿混为一谈。任何人都可以表不同意,不同意即另有所见所 探,那岂不也是心武的功劳? 这本新书中,有两篇附于卷尾的短文,我在此强调推荐,请赐一读──即 《远“水”近“红”》与他的自跋。 此二文,写得真好!我是击节而赏,倾心而服。 什么叫“远水近红”?他是说,对《水浒》敬而远之,对《红楼》则亲而 近之。只这四字为题,就是绝妙好词。再看正文,痛快淋漓,字字从肺腑流出,句 句老实无伪亦无畏的真话。 说句不怕他恼的拙话:我原先真不料想他有如此高的思想艺术之目光与心 光! 他批评了《水浒》,很中肯,很深刻,他指出了那般绿林好汉的凶残无人 性处──卖人肉包子,麻杀行人旅客,游人孤魂,只认只拜江湖上“大名”贯耳者; 或一双板斧,不分好坏善恶,“排头砍去”,死于斧下的善良多于几个坏人的不知 多少倍!在那笔下,芸芸众生,一席无位,一文不值! ………… 而在雪芹这儿,每个小小的个体生命都寄以满腹情缘、给以饱满笔墨的! ………… 我被他讲得心服口服,欲拜为师。 其实我也有此想,但没有他那勇气直言不讳───怕,怕惹什么“界”的 众怒。 我给心武写了信,说明了这一点,心里抱愧。 他的新书的自跋也好。内中还透露了他与王蒙对《红楼梦》的见解之不同。 这非常重要。 他二人都是名作家,都涉足“红学”,二人本来又是很要好的朋友。但他 们看法很不相近,此事耐人思索。 刘君极重妙玉,王君说“我最讨厌她!”王君论《红》,以原著八十回与 伪续四十回为不分之“一体”;而刘君明言:曹、高是两回事! 他们两位,谁高谁下?此非本文要妄“判”的目的───读者诸君也会 “见仁见智”,未可强求什么“一致认为……”那是某“界”某几个人的假话模式 罢了。 我只是想说:人家两位看法如此不一样,并未“掰交情”──心武倒赞美 王蒙肯说真心话。 这一切,深深感动了我。 我应该用拙笔记一记,让更多的人都知道或重温这两篇不太长的杰作。 这儿有真性情,真思想,真艺术,真眼光,真品位。 我服膺心武的人格精神。假使“红学”见解上有同有异,那极自然,又有 什么值得提在话下的?切磋琢磨,古之明训。还用多言吗? 文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