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画像”新说----黄裳
作者:留听 标签:曹雪芹 | 阅读次数:269 |
![]() ![]() ![]() |
| ![]() ![]() ![]() |
“曹雪芹画像”新说
黄裳 河南省博物馆藏有“雪芹小像”一帧,关于此像像主是曹雪芹还是俞瀚,画面上陆厚信的题记是旧有还是后人伪作……曾引起红学家广泛的争议,迄今仍无定论。1980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上,河南省博物馆提供了一篇调查报告,认定像主是俞楚江(瀚),画像早年由俞家流出,为郝心佛收得,后与人几经策划,伪造了题句,托名于曹雪芹,企图获得善价,终于1963年以人民币十元(一说五元)卖给了河南博物馆。通篇报告曲折离奇,悬念叠出,宛如一篇侦破小说。一时报纸宣传,肯定画像为伪造。当时我曾写过一篇《曹雪芹的头像》,略陈异议,此文后收入《翠墨集》,定稿以前,编者曾来信建议删去此文,我没有同意。可见报刊 宣传影响之大。 当时我曾见画像原件,见人物头部井无改换痕迹,原题与画笔同属乾隆时代笔墨。此画后经上海博物馆鉴定专家及有经验的装裱老师傅看过,也并无不同意见。而花费如许手脚只“骗”得五元、十元的作伪者也实瞩罕见,因此,“这是一张乾隆中不出名的画家陆厚信所绘的雪芹先生像应该是迄今为止一种实事求是的表述。” 过了十八年,得见商丘王长生先生寄示所撰《载入史册的红学疑柔》(发表于《商丘社会科学》98年1、2期台刊)一文,这是企图”从社会的多视角去切入分析”,针对河南博物馆的调查报告而发的论文,有许多过去未知的调查新鲜佐证,说明画像来历与涂改题记都还是疑案重复的悬案。 郝心佛其人曾在冯玉祥部下任少将,“跟随冯将军驱逐博仪出皇宫,搜缴国宝《快雪时晴帖》,张家口抗日,参加北伐接驾孙中山到北京”。在豫博调查此案之初(1979)郝是以国民党少将军需处长的身份出现的,这就使调查者不能不“刮目相待”,而郝的家境极为困苦,像“知情人向笔者(王长生)解释说:郝先生本不愿意写这篇文章,但他连住处都没有,由县文化局出面救济他五万元翻盖陋屋,他才迫不得已写下这篇《揭密》文章。” 郝的《揭密》文中写道,“今题记既为与朱(聘之,即被指为参与改写题记的执笔人)有笔墨之缘的程君德卿所识破,余乃遵故友之嘱,尽言此谜之始未;并出示张鹏诗原件,以释世人之惑,抑且为学术界澄清此一悬案,望红学家谅察之,” 张鹏四诗是怎么回事呢,何以可释世人之惑?这就要回到侦破此案的程德卿的一段话,“因‘风流儒雅’四字的改写、使我忆起了郝曾请我改写一幅字的往事。这是他过去收藏的一幅张鹏给别人的手迹,现在想把它改为给袁子才的,我代为改写后,乍一看还勉强鱼目混珠。但少加注意,辨出貌且不似,遑论其神,且墨色新陈有别。”程德卿这席话本来是作为郝改 动雪芹画像做题记的张本的,不料张鹏题诗原迹尚在,上面“随园学长老先生清照”墨色依旧,书法一气呵成,不存在改动“随园”二字的痕迹。 “(王文)证明程说全是谎言,而郝心佛所说张鹏题诗原件可解世人之惑的言外之意也就涣然冰释了。 王文还说,“近日知情人告诉笔者,郝公生前曾说,‘题记’在尹继善《望山诗》前几页半开本上就有,我与(朱)聘之不可能臆造‘洪才河泻,逸藻云翔’等绝妙好词。” 沈大成的《学福斋集》中,有好几篇有关俞楚江(瀚)的文字,中间提到俞“长身锐头”,这与画像中所写大异其趣,倒是裕瑞《枣窗闲笔》所记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约略相近。画家戴敦邦说,这种面部傅粉带写生意味的肖像画,康、雍以前是不可能有的,是受乾隆中郎世宁画风的影响。原画艺术水平很高,不是一般仿伪者所能达到。 感谢王长生先生远道见示此文,多少减除了《调查报告》散布的迷雾,得益新知,因摘录要点,以告关心此案的《红楼梦》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