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杂阿含经》读书会”的几点意见(问答)·续(一)
作者:Ekayana 标签:阿含经 八正道 南传佛教 原始佛教 杂阿含经校释 | 阅读次数:6 |
![]() ![]() ![]() |
| ![]() ![]() ![]() |
给“《杂阿含经》读书会”的几点意见(问答)·续(一) 阿含学苑 整理
【F】 老师吉祥,我来向您汇报进度了。 我们的《杂阿含》读经会已经进行了11期了,预计再有4期就简略地把修多罗主要部分过了一遍。小组成员比较稳定,大家都表示对法义的理解比以前好多了,去听其它法师讲课也听得有法味了。期间还有去了禅修营的,也有归依的。不过我觉得收获最大是我自己,因为要选经我把修多罗几乎节略地抄了一遍,获益匪浅。 现将学习资料呈上,请老师指正!
【W】 祝贺祝贺! 你们的学习成果均已拜读,做得很好,其中参阅摘引了不少学者大师的讲解开示,重点突出。萨度!
【F】 谢谢老师鼓励,说不上是什么成果。
【W】 另外,再提点意见: 1、第(二)经的学习要点中提到:
正思惟,南传作“如理作意”,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周密的注意”(careful attention)。 印顺导师(《佛法概论》):“得了佛法的正见,即应引发‘正志’──奘译正思惟。……” 马哈希尊者(《损减经讲记》):“诸比丘!什么是正思惟?离欲、离贪之思惟;不杀、离杀欲、祝福他人的思惟;不害、出自怜悯而给予保护的思惟。这三种思惟,即是正思惟。”
首先,“如理作意”的译语原是北传的古译(唐译,或:新译,如玄奘等),旧译“內正思惟(或:正思惟)”(如《杂阿含》等)。这里所谓的“南传作”只是译者在汉译南传经文时采用了古代的新译,而南传的巴利语跟北传的梵文底本用的是同一个词(见下文)。因此,严格地讲,这里不能说“南传作”,应该是“亦作”。下面诸经要点中还有同类的“南传作”用法(如“第(五十五)经”的“五受阴”和“五取蕴”等),可参此更正。 其次,这里引用的印顺导师和马哈希大师的解释,说的是八正道中的“正思惟(正志)”,跟“如理作意(正思惟)”不是同一个词、不是同一个概念。 正确的解释如下: 正思惟(巴yonisomanasikāra,梵 yoniśomanasikāra):《雜含》亦作“精勤思惟”、“內正思惟”,亦作“如理作意”,《本母》謂之解脫二種前行法:一、見前行法,為得出世正見而起聞思修所成妙善如理作意;二、道果前行法,得如是正見已,為斷所餘諸煩惱故,復起所餘正思惟等。如理(巴yoniso,梵yoniśas):本義自根源,轉義不顛倒、正確等。作意(巴、梵manasikāra):注意,心所法之一,謂令心警覺。 正志(巴sammāsaṅkappa,梵samyaksaṃkalpa):亦作“正思惟”,有世間、出世間二種, 前者即出要志、無恚志、無害志,後者即思惟四聖諦時無漏作意相應所有思惟、尋求、推覓。 详见《杂阿含经校释》和《杂阿含经词典》相关注释和条文。
2、第(五十五)经的学习要点中提到:
“漏”,南传作“烦恼”。
这里的“南传作”跟上面第二经的“南传作”情况类似,但有不同。相似的是,两者都是汉译用语,不是南北传经文的原巴利、梵文有差别,因此,也不能说“南传作”,应为“亦作”。不同的是,前者是古译的新旧译差别,后者是古译跟今译的差别,因此,这里比较准确规范的表达最好是“今译”(如果有些词在今译中也并不普遍,最好要注出译本译者的名字)。
【F】 感恩老师!(合十)
【W】 萨度!(合十) 20191126-1210 20191210整理 来源:阿含学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