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森林里的一棵树》(精选四)
作者:探寻 标签:阿姜查 禅修 开示 南传佛教 森林里的一棵树 | 阅读次数:4 |
![]() ![]() ![]() |
| ![]() ![]() ![]() |
阿姜查《森林里的一棵树》(精选四) 【陷阱】 佛陀说,我们的感官对象(外尘)是陷阱——魔王的陷阱。它是一个猎人的圈套,而猎人就是魔王。 如果动物掉进猎人的陷阱里,那种情形是很悲残的。他们深陷其中动弹不得,无助地等待设陷者的处置。你捕过小鸟吗?当陷阱一触发,“碰!”马上被捕获!强韧的陷阱很快地抓住了它。这时,不管鸟儿怎么飞,也无法逃脱出网。它慌乱地到处乱飞,但是却紧紧地被绑着。最后,只有等待设网的人前来。当猎人来时,鸟儿惶恐地就擒,无处可逃! 色、声、香、味、触、法的陷阱也是一样。它们逮到我们。而且紧紧地绑住我们。 ——阿姜查《森林里的一棵树》
------------------------------------------------------------------------
【旅行家(1)】 理所当然地,想返回家乡的人,绝不会是那些光坐着空想旅途的人,他们必须实际地一步一步历经整个过程,而且要依循正确的方向,最后才能抵返家门。如果一不小心误入歧途,可能会碰到像沼泽或其它难以克服的困境或险境,因而永远也回不了家。 回到家的人便可以放轻松,然后舒舒服服的睡一觉。家,是能予身心舒适的地方。而今,他们真正回到家了,然而,假使这旅者只是路过家门,或仅在家周围围环绕,那么,他这一路的返家旅途,等于白费。 ——阿姜查《森林里的一棵树》
------------------------------------------------------------------------
【旅行家(2)】 同样的道理,走往契达佛法的路上,必须靠我们每一个人亲自实践才行,因为,除了你自己以外,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此外,我们必须沿着戒、定、慧行去,直到我们发现心中的清净、光明、宁静的福泽,这便是行旅在道上的果实。 但是,假使一个人仅仅拥有书本及经典上的知识,那也只是旅游上对地图或计划的知识罢了!纵使几百年过后,永远也不知晓心的清净、光明和宁静,这都只在浪费时间而已。永远得不到修行带来的真实利益。老师,是指出道路的人,听取老师的教诲之后,无论我们是否要修行走这条路,以及而后所得的修行成果,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阿姜查《森林里的一棵树》
------------------------------------------------------------------------
【树】 我们可以从树学习到佛法。一棵树的诞生是有原因的,它顺着自然界的原则成长,直到它成长、含苞、开花然后结果。当下树正对我们演说着真理,可是我们却不能了解。我们所见的都只是花和果实的呈现,却不会将它带入心中然后加以思惟。因此,我们并不知道树在对我们说法。我们只会吃结出的果实,却没有思惟:甜、酸和咸,都只是果实的本质,这就是佛法。接下来,树叶老了、萎了,从树上谢落下来,我们见到的只是树叶的散落;我们只会踩过它们、扫除它们,从不会彻底的观照它们,所以都不知道自然正教导着我们。过些时候,新的叶芽又长出来了,我们也见着了,但并没有进一步地思惟。这不是透过内在反观所知的真理。 如果我们可以将它们引领到内心来观照,我们会忽然了解,树的诞生与我们自己诞生的道理其实没有甚么差别。我们身体的出生与存在是依靠某些条件,它们是地、水、火、风。身体每一个部份都会依循它的本性而改变,这和树没有甚么差别--头发、指甲、牙齿和皮肤都在改变。如果我们了解事物的本然,那么我们也将了解自己。 ——阿姜查《森林里的一棵树》
------------------------------------------------------------------------
【乌龟】寻求平静就如同寻求一只有毛的乌龟,永远也找不着。但是,当你的心成熟时,平静自然会来找你。 ——阿姜查《森林里的一棵树》
------------------------------------------------------------------------
【枝与根】 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就已是死亡。我们的生与死是一体的。好像一棵树,有枝就一定有根,有根也必然会有枝,不可能有此而无彼。 可笑的是,面对死亡,人们是那么的伤心悲痛,对于出生却是那么欢欣快乐。我想,如果你真的要哭,最好为出生而哭吧!事实上,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根就是枝,枝就是根。如果你要哭,就为根而哭,为生而哭吧!仔细想想,看清楚:如果没有生,就不会有死! ——阿姜查《森林里的一棵树》
------------------------------------------------------------------------
【未去壳的米】学习佛法的人若没有深入了解其真实的涵义,就有如一条睡在一堆尚未去壳的稻米上的狗。当它饥饿的时候,它会从那堆稻米上跳下来,寻找散落于四处的食物。虽然它就睡在食物的上面,但自己却毫不知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见不着米。狗不能去吃未去壳的米,食物就在它脚下,但它却不能吃,因为它不知道那就是米。它可能很久都找不到可以吃的东西,甚至致死……在那堆稻米上。众生便是如此。不论我们学了多少佛法,如果没有实践,我们就见不到法;如果我们见不到法,便不知法是什么。 ——阿姜查《森林里的一棵树》
------------------------------------------------------------------------
【水牛】佛陀确实教导真理,如果你仔细思惟,其实是无法与佛陀争辩的。然而众生却如水牛一般,四肢若非紧紧地被绑住,它不会乖乖服药。一旦被绑住无法行动时,哈!现在,如果你愿意,就可以无后顾之忧地畏它吃药,而它却无法反抗。至此,它便会投降了。我们众生也是如此,唯有当我们全然地被束缚于痛苦,以至无法挣脱时,我们才会放下我们的无明。如果我们仍有余力挣脱时,就会不肯轻易放弃。 ——阿姜查《森林里的一棵树》
------------------------------------------------------------------------
【野鸡】 只要真实的智慧还没显发出来,我们会一直把感官和它们所接触的外境视为敌人;一旦真实的智慧现起,无论如何,我们就不再视它们为敌人了,反而成为引领我们进入内观和清明知见的门户。 最好的例子就是住在森林里的野鸡。我们都知道,它们非常惧怕人类。自从我在森林里居住以来,我在教导它们的同时,也从它们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刚开始我撒一些米给它们吃,起初它们很害怕,所以不敢接近米,但不久之后,它们渐渐习惯了,而且也开始期待。它们原先以为米是危险的敌人。事实上,米并没有危险性,因为它们并不了解米是食物,所以会害怕。当它们最后知道没有什么好惧怕之后,便毫无顾虑的吃起来了。野鸡是在这种方式下很自然地学习。 住在森林里,我们也要以同样的方式来学习。以前我们认为我们的感官是问题所在,因为我们还无知于如何正确地利用它们,于是给我们造成许多的麻烦。但是藉由修行的经验,我们学习如实地了知它们。我们学习如何利用感官,正如野鸡吃米一样。那么,感官就不会再与我们作对,问题自然也就没有了。 ——阿姜查《森林里的一棵树》
------------------------------------------------------------------------
【满园子的动物】 人们总会认为西方人住在阿姜查的寺院里,语言上一定是个问题,但事实却不然。有一次有人来问阿姜查:“您是如何教导那些外国弟子的呢?您会说英语、法语吗?还是会说日语或德语呢?” “不会!”阿姜查回答。 “那他们怎么办?”这个人问。 “这位居士啊!”阿姜查问:“你的家园子里有水牛吗?” “有的。”他回答。 “你有没有牛,或狗、鸡等……?” “有的。”他回答。 “那请你告诉我,”阿姜查问道:“你会说水牛的话吗?你会说牛的话吗?” “我不会啊!” “很好,那它们怎么办呢?” ——阿姜查《森林里的一棵树》
来源:阿含学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