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与“非我”(问答)
作者:不放逸住 标签:阿含 巴利 非我 无我 原始佛法 | 阅读次数:35 |
![]() ![]() ![]() |
| ![]() ![]() ![]() |
“无我”与“非我”(问答) 【Z】 看了一些(原始佛教)经典,没有看到 “无我”(只有“非我”)。 【W】 《阿含》中有的。这是翻译的问题:anatta可以译作“非我”,也可以译作“无我”。在巴利中很常见:无常、苦、非我,如说:五蕴是无常、是苦、是非我(无我)。“非我”、“无我”意思是一樣的。 【Z】 说“非我”就能理解。 【W】 是。如果直接看巴利就是anatta,很清楚。 另外,在巴利中,anatta(“非我”或“无我”)跟“无常”、“苦”是同义的,都是在说明有为法(所谓一切法)的缘起的性质。到了后期有部的阿毗达磨,逐渐开始将anatta的性质分为“有为”和“无为”两种,即一方面认为有为法是“无我”是“苦”是“无常”的,但另一方面却又认为“无我”也可以是无为法的一种性质(即解脱、涅槃的无我性)——将“无我”当作了一种解脱的境界(这其实是混淆了“灭我见”、“去我执”跟“无常”、“非我”两个不同的概念)。 如此辗转,“无我”又逐渐成了大乘“空性”思想的一个背景基础。首先,有部等晚期的部派修多罗中开始将原来的“无常、苦、无我”转变成了“无常、苦、空、无我”(如《杂阿含经》、《中阿含经》等),并在他们的论书(如《杂阿含经本母》)中将“无我”和“空”对应解释成“人无我”和“法无我”——即“无我”具备了“无我性”和“空性”两个方面。随着“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大乘中观就产生了。 其次,助长大乘中观思想的另一个基础,就是后期部派的二谛说——世俗谛和胜义谛。等等。 大乘的产生,有许多原因。其哲学思想层面的,主要就是来自部派晚期的“空”、“无我”说和“二谛”说。 【Z】 感恩解读,受益匪浅,之前没有去深究过背后的缘由,只知道是大乘中观等思想。 【W】 不客气,互相学习! 2019/1/16 2019/8/12整理 来源:阿含学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