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的部帙整理[下](王建偉、金暉)
作者:Ekayana 标签:阿含 巴利 佛经 原始佛教 杂阿含经 | 阅读次数:22 |
![]() ![]() ![]() |
| ![]() ![]() ![]() |
《雜阿含經》的部帙整理(下)-1 王建偉 金暉
再度整理 初步還原后的五十卷本《雜含》仍存在體例與內容上的不完善,需再加整理。 1、體例完善 首先是“弟子所說佛所說分”。《本母》、《雜事》中的“記說”部分在巴利本《雜部》[1](下簡稱《雜部》)中全歸於“修多羅”,並無單獨類目。這種現象在五十卷本《雜含》中似亦存在,如“佛所說”歸於“五陰誦”(第6、7卷)、“弟子所說誦”(第22、23卷)、“道品誦”(第31-37卷)三處,全經未見對應標題。但《雜含》同時又有“弟子所說誦”,表明此時已採用“記說”分類。這樣全經體例顯得很不統一,且與《雜部》無“記說”分類、《本母》(《雜事》)建立“弟子所說佛所說分”皆不同。 從最古老的《雜部》來看,無“記說”分類當是原始佛經的古老形態:經文皆稱“修多羅”,語言形式分散文(修多羅)和詩歌(祇夜)兩種,其中詩歌部分保留了一種更古老的佛經流傳形式。而從晚出的《雜含》(《本母》、《雜事》)來看,其結構形態經過了發展流變,開始有了“記說”分類,即從“修多羅”中依形式差別分出問答為主的“弟子所說佛所說分”。五十卷本《雜含》很可能是二者之間的一種過渡形態,故岀現體例不一的現象。但話說回來,既然已有“記說”分類,則弟子所說、佛所說二誦並存才對,且漢譯《雜含》與《雜事》等皆出有部,理應一致。因此,對《雜含》無“佛所說”的原因還需再作考察。 前面說過,五十卷本《雜含》失佚二卷,據考,其中一卷(第22卷)內容當歸“佛所說誦”(參見下文),而其題簽很可能就在此卷卷首,這或許就是全經未見“佛所說誦”品目的原因之一。而標題既失,其下諸經就很容易在流傳整理中被歸他目。其次,縱觀全經,品目題簽殘缺不全隨處可見,此或抄經人所脫,或是梵本已缺,這也是全經未見“佛所說誦”品目的一大原因吧。若依此說,“弟子所說”、“佛所說”二誦品目在五十卷本《雜含》中應該是存在的,此次整理,當還原貌。 今據《本母》(《雜事》),將五十卷本《雜含》“佛所說誦”內容(原分三處)集於一處,重建品目,移至“弟子所說誦”後,與之合為一分,歸“記說”下。同時,按《本母》四種擇攝次第,將“道品誦”移至“雜因誦”後,合“五陰六處因緣”、“道品”二分歸“修多羅”下。至此,全經由三分教所攝四分七誦綱舉目張也——“修多羅”二分四誦,“記說”一分二誦,“伽他”一分一誦(見下表)。 修多羅 第一、五陰六處因緣分(計15卷) 一、五陰誦 二、六處誦 三、雜因誦 第二、道品分(計7卷) 四、道品誦 記說 第三、弟子所說佛所說分(計15卷) 五、弟子所說誦 六、佛所說誦 伽他 第四、伽他分(計13卷) 七、八衆誦 大目既定,下面是子目的問題。考察《雜含》殘留題簽,如:“雜因誦第三”品目中有“之四”、“之五”等字,道品誦題簽作“第五誦道品第一”,這些都表明七誦之下更有細分,只是未見名目,此或譯者、抄者所略,或已由品目下各卷序號替代,如“之四”、“之五”等。今對勘、參考《雜部》,於四分七誦下按類分出56集,補足殘缺、安立名目[2]、新編卷號(因“佛所說誦”、“道品誦”各卷的移動,初步復原的卷次又有變更,凡調整者25卷[3])。見下表。 第一、五陰六處因緣分 一、五陰誦[第1-5卷] (一)五陰集[第1-5卷,《五陰》一、二、三、四、五] 二、六處誦[第6-10卷] (二)六處集[第6-10卷,《六處》一、二、三、四、五] 三、雜因誦[第11-15卷] (三)因緣集[第11-13卷(1),《因緣》一、二、三] (四)食集[第13卷(2),《食》] (五)諦集[第13卷(3),《諦》一;第14卷(1),《諦》二] (六)界集[第14卷(2),《界》一;第15卷(1),《界》二] (七)受集[第15卷(2),《受》] 第二、道品分 四、道品誦[第16-22卷] (八)念處集[第16卷,《念處》一;第17卷(1),《念處》二(補佚)] (九)正勤集[第17卷(2),《正勤》(補佚)] (一〇)神足集[第17卷(3),《神足》(補佚)] (一一)根集[第17卷(4),《根》一(補佚);第18卷(1),《根》二] (一二)力集[第18卷(2),《力》] (一三)覺支集[第18卷(3),《覺支》一;第19卷,《覺支》二] (一四)聖道集[第20卷,《聖道》一;第21卷(1),《聖道》二] (一五)安那般那念集[第21卷(2),《安那般那念》] (一六)學集[第21卷(3),《學》一;第22卷(1),《學》二] (一七)四不壞淨集[第22卷(1),《四不壞淨》] 第三、弟子所說佛所說分 五、弟子所說誦[第23-26卷] (一八)舍利弗集[第23卷(1),《舍利弗》] (一九)目揵連集[第23卷(2),《目揵連》一;第24卷(1),《目揵連》二] (二〇)阿那律集[第24卷(2),《阿那律》一;第25卷(1),《阿那律》二] (二一)摩訶迦旃延集[第25卷(2),《摩訶迦旃延》] (二二)阿難集[第25卷(3),《阿难》一;第26卷(1),《阿难》二] (二三)質多羅集[第26卷(2),《質多羅》] 六、佛所說誦[第27-37卷] (二四)羅陀集[第27卷(1),《羅陀》] (二五)見集[第27卷(3),《見》一;第28卷(1),《見》二] (二六)斷知集[第27卷(2),《斷知》一;第28卷(2),《斷知》二] (二七)女人集[第29卷(1),《女人》](補佚) (二八)龍集[第29卷(2),《龍》](補佚) (二九)金翅鳥集[第29卷(3),《金翅鳥》](補佚) (三〇)乾闥婆集[第29卷(4),《乾闥婆》](補佚) (三一)天集[第29卷(5),《天》一(補佚);第30卷(1),《天》二] (三二)修證集[第30卷(2),《修證》] (三三)入界陰集[第30卷(3),《入界陰》] (三四)不壞淨集[第30卷(4),《不壞淨》一;第31卷(1),《不壞淨》二] (三五)摩訶迦葉集[第31卷(2),《摩訶迦葉》一;第32卷(1),《摩訶迦葉》二] (三六)聚落主集[第32卷(2),《聚落主》] (三七)馬集[第32卷(3),《馬》一;第33卷(1),《馬》二] (三八)摩訶男集[第33卷(2),《摩訶男》] (三九)無始集[第33卷(3),《無始》一;第34卷(1),《無始》二] (四〇)婆蹉出家集[第34卷(2),《婆蹉出家》] (四一)外道出家集[第34卷(3),《外道出家》一;第35卷(1),《外道出家》二] (四二)雜集[第35卷(2),《雜》一;第36卷(1),《雜》二] (四三)譬喻集[第36卷(2),《譬喻》] (四四)病集[第36卷(3),《病》一;第37卷(1),《病》二] (四五)業報集[第37卷(2),《業報》] 第四、伽他分 七、八衆誦[第38-50卷] (四六)比丘集[第38卷,《比丘》一;第39卷(1),《比丘》二] (四七)魔集[第39卷(2),《魔》] (四八)帝釋集[第40卷,《帝釋》一;第41卷(1),《帝釋》二] (四九)剎利集[第41卷(2),《剎利》一;第42卷(1),《剎利》二] (五〇)婆羅門集[第42卷(2),《婆羅門》一;第43卷,《婆羅門》二;第44卷(1),《婆羅門》三] (五一)梵天集[第44卷(2),《梵天》] (五二)比丘尼集[第45卷(1),《比丘尼》] (五三)婆耆舍集[第45卷(2),《婆耆舍》一;第46卷(1),《婆耆舍》二] (五四)諸天集[第46卷(2),《諸天》一;第47卷,《諸天》二;第48卷,《諸天》三;第49卷(1),《諸天》四] (五五)夜叉集[第49卷(2),《夜叉》一;第50卷(1),《夜叉》二] (五六)林集[第50卷(2),《林》] (待续) 来源:阿含学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