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迦亚裟柔语录精选(十一)
作者:探寻 标签:阿姜查 阿姜迦亚裟柔 巴利 禅修 南传佛教 | 阅读次数:17 |
![]() ![]() ![]() |
| ![]() ![]() ![]() |
阿姜•迦亚裟柔语录精选(十一) 【智者的七种特质】 佛陀曾教导过智者的七种特质: 1,(知法)他们了解导致实现目标的原则、行动、原因和条件。 2,(知义)他们了解自己行动和取胜条件的意义、目的、目标和结果。 3,(自知)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们的角色和责任,以及自己当前的知识和能力及优缺点。 4,(知节)他们了解正确或最合适的度——不会太多或太少——不管是在言行方面,还是消费和支出方面。 5,(知时)他们了解言行的正确时间和地点。他们做事和说话注意时间和场合,他们准时赴约并完成任务。 6,(知众)他们了解群体:在特定的团体、聚会或社群中,他们知道以最恰当的方式行事。 7,(知人)他们了解人:他们可以认识到个人的脾性、能力、美德和恶习。他们知道该与谁交往,以及与他人交往的最佳方式。 ——阿姜•迦亚裟柔《心灵食粮》2018年9月4日
------------------------------------------------------------------------
【不可撼动的觉知】我一直非常喜爱点缀在泰国自然风光中的巨石佛像。两年前,一位慷慨的居士给我的隐居地捐赠了一尊这样的佛像。每当太阳缓缓西行,风把天空中的云拂向南方,这尊佛像身后的树枝也随风轻颤摇曳。我喜欢凝视着佛像的脸庞,目睹上面的静动交织:雕石本身亘久不变的静止和安宁,以及嬉戏其上的由太阳和清风携手挥洒的斑驳光影。对我来说,像这样矗立在外的佛像可以教给我们很多东西。这尊美丽洁白的佛像给所有看见祂的人们带来无言的教导:在觉悟的心智中,日常生活中的起起伏伏只是掠过觉知表面的浅淡光影。觉知本身是不可撼动的,充满着永恒的宁静、智慧和慈悲。 ——阿姜•迦亚裟柔《心灵食粮》2018年9月8日
------------------------------------------------------------------------
【“六只动物”的比喻】 感官在其自然状态下会将我们东拉西扯,一刻不停。除非我们学会如何用正念训练感官,否则我们将永远找不到平静。佛陀用一个生动难忘的比喻来说明这一点: 想象六只动物:鳄鱼,狐狸,狗,鸟,猴子和蛇,每个动物都用绳子的一端绑在尾巴上,另一端绑在一起打成一个结。当每个动物同时拉绳子,混乱随之而来。鳄鱼试图下水,鸟试图飞向天空,狗试图跑进村里,狐狸试图窜进树林,猴子试图爬上树,蛇试图钻进洞里。每个动物都试图拖动其他动物,但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坚持下去,最强壮的那个刚刚感到累,另一个就取而代之。最终,一名男子将中间的那个结牢牢地固定在扎在地下的桩子上。起初,这些动物疯狂地挣扎,但后来他们意识到他们的抗争是徒劳的,只好全都瘫倒在地上,终于安静下来了。 ——阿姜•迦亚裟柔《心灵食粮》2018年9月11日
------------------------------------------------------------------------
【感恩我们当下拥有的】 昨天,一位在家居士告诉我,有一天他带他的员工到一所残障儿童学校提供善餐。他说,有一幕让很多人流下了眼泪:一个没有双臂的年纪大一点的男孩,熟练地用他的脚趾拿着勺子温柔地为一个年纪比他小一点的孩子喂食。 这是多么单纯的一刻,但这一刻让我们每一天都需要提醒自己:念念不忘我们没有的东西或没有被给予的东西,这完全是浪费时间。心生怨恨或自艾自怜,除了悲惨,并不能带来什么。感恩我们当下拥有的,并尽可能地物善其用,就能够在我们的生命中找到喜悦,也为他人带来喜悦。 ——阿姜•迦亚裟柔《心灵食粮》2018年9月15日
------------------------------------------------------------------------
【庄子的故事】 庄子曾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罕见的美丽海鸟因暴风雨降落鲁国国都土地上,鲁王大喜并宣称此鸟是他的贵客。他让乐人为它日夜奉上歌舞,并给它敬上精心烹制的肉类和上好的美酒。可是鸟儿被他的一片好心吓糊涂了,不吃不喝,三天后就死了。 我们觉得自己对他人好或是让他人开心的方法往往适得其反。在帮助他人之前,要先扪心自问:“我做了什么样的主观臆断?有哪些东西被我忽略为理所当然?” ——阿姜•迦亚裟柔《心灵食粮》2018年9月18日
------------------------------------------------------------------------
【日常生活中的正念】 正念的一个定义是对需要记住的东西念念不忘。但究竟什么是需要记住的,或是不能忘记的?在日常生活中,以下几项最为重要: 当下身心现象的呈现 情境 业的法则 我们长远的目标和内心的渴望 ——阿姜•迦亚裟柔《心灵食粮》2018年9月22日
------------------------------------------------------------------------
【“我”和“我的”】 去年年底,当我沿着印度东北部的一条小路行走时,一名年轻男子走近我。他说我应该横穿马路,走在路的另一边。我感谢他的关心,但告诉他我更愿意走在右边,与交通相向而行。他变得非常不高兴并坚持说:“不,你不明白。在我的印度,我们走在路的左边,请你过马路!“我察觉到这个年轻人的怒火越烧越旺,就穿过了马路。 正是“我的印度”这几个字警告了我:这并不是关于”走路走哪边最好“的简单分歧。 很少有像“我”和“我的”的观念一样有毒性。一旦这被认为是终极现实,“他们”和“他们的”就会出现,同时出现的是一个充满恐惧和不信任的世界。一个年轻人对在“他的”国家的一条安静道路上应该走哪边持有非常强烈的看法,这件事听上去似乎是荒谬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都是多么容易陷入使这种立场看似合理的愚蠢思维方式中。 ——阿姜•迦亚裟柔《心灵食粮》2018年9月25日
------------------------------------------------------------------------
【最发人深省的一个譬喻】 佛陀的修辞善巧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譬喻和隐喻的运用上。在他首次布道时,他把佛法比作一个轮子,没有开始和结束,但有目的地围绕一个不动的中心转动。佛陀的比喻把抽象的真理说得清楚明白,并在他的弘法中注入情感的力量。一些譬喻意趣妙生,而另一些则让听者如梦方醒。后一类譬喻中,在《法句经》第155节里可以找到最发人深省的一个譬喻:“他们少壮时不修梵行,也不赚取财富;他们沮丧地浪费了生命,如同在无鱼的干池里的老鹭。” ——阿姜•迦亚裟柔《心灵食粮》2018年9月29日
来源:阿含学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