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雜阿含經的版本研究[上](王建偉、金暉)

雜阿含經的版本研究[上](王建偉、金暉)

作者Ekayana 标签阿含 巴利 佛經 原始佛教 杂阿含 阅读次数:20

雜阿含經的版本研究(上)

 

王建偉 金暉

 

從考古文獻中我們所能發現的最早的五十卷本《雜阿含經》(下簡稱“雜含”)[1]是敦煌的寫本,時間可追至公元7世紀左右[2],比最早的蜀版木刻本(公元10世紀末)早數百年,殘卷僅存,但仍是漢譯《雜含》研究的寶貴資料。目前,最早的《雜含》全本收錄在公元11世紀末至12世紀初的閩刻版大蔵經中。

漢文大蔵經(下簡稱“大蔵經”)成熟于唐末,首先經歷了寫本階段,之後到北宋開寶年間(971-983年)出現第一部木刻本大蔵經——蜀版[3]。隨蜀版依次又有三種校訂本流傳(現僅存數卷),後世南北各版皆從此出。大蔵經保留至今的最早木刻本是據蜀版校定本重刻的宋閩版,從其所出的宋、元、明、清諸版大蔵經代表了漢文大蔵經發展的主流。

下文將對歷代重要的木刻版大蔵經(兼及寫經和《房山石經》)的源流概況[4],及各版《雜含》的帙號、優劣比較等略作敘述。

 

一、大蔵經版本源流及各版《雜含》的帙號(上)

 

1、源甲——唐末寫本

寫本大蔵經,卷軸式,帙號[5]“天”-“英”,總1076部,合5048卷、480[6]。於北宋相繼問世的《開寶蔵》、《契丹蔵》、《崇寧蔵》等木刻本悉沿此例。

  現存寫本蔵經多發現於敦煌,台灣前景出版公司影印出版了《敦煌大蔵經》、《敦煌寶蔵》,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了《俄蔵敦煌文獻》,等。

寫本《雜含》僅在敦煌文獻中有少許殘卷[7],並無帙號,按流行於敦煌地區之《開元目錄》,其帙號當為“盛”-“息”。北方遼蔵《雜含》帙號沿此[8]

 

2、源乙——北宋官版

1)《開寶蔵》(蜀版)初刻本(971-983年),宋太祖敕令雕印,帙號“天”-“英”。本蔵991年傳至高麗。趙城金蔵及高麗蔵初雕版以為依據。

2)初校本(咸平版,989-998年),多有文句正誤之功,增補缺經(帙號“杜”-“轂”),含少量並傳典籍(無帙號)。

3)再校本(天禧版,1017-1021年),以寫本對勘初刻,原版缺陷基本訂正。卷帙、品次稍有改動,增補典籍(無帙號)。本蔵1022年傳至契丹、高麗。遼蔵以為依據。

4)校定本(熙寧版,1068-1071年),續刻,增加許多並傳典籍(無帙號)。1072年印經院停辦,蜀版再無校改,故稱校定本。本蔵1083年傳至高麗。南方閩版以為依據。

  《開寶蔵》為卷軸式(形似寫本),後世北方《契丹蔵》(包括《房山石經》)、《趙城蔵》、《高麗蔵》等悉沿此例(上三本比於南系蔵,文字亦復趨同,故稱為“北系蔵”)。

  蜀版是宋代南方閩、浙私刻和北方遼、金及高麗官刻各版大蔵經所共依祖本。各版開雕年代不同,所據蜀版印本各異,故內容略有出入,帙號不盡統一,但彼此的關聯性更加明顯。現全蔵已佚,僅存零本。

  蜀版《雜含》帙號“松”-“流”[9]。金、高麗二蔵《雜含》帙號沿此[10]

 

3、流甲——南系蔵宋元私版

1)閩版:

  《崇寧蔵》(東禪院本,1080-1112年),帙號“天”-“勿”,後增補至“虢”。

  《毗盧蔵》(開元寺本,1112-1151年),帙號“天”-“勿”,後增補至“實”。

  閩版依蜀版,而改卷軸式為折本式,後世南方《思溪蔵》、《磧砂蔵》、《普寧蔵》、《洪武南蔵》、《永樂南蔵》、《永樂北蔵》、《乾隆蔵》(除《嘉興蔵》為方冊本外)等悉沿此例(上諸本比於北系蔵,文字亦復趨同,故稱為“南系蔵”)。

  閩版據蜀版校定本故,略無蜀版初刻之誤,而文字亦有校改。

  閩版印本,我國僅北京、南京等地館蔵及私蔵尙有少數零本,日本有七部東禪、開元之混合整本。

  閩版《雜含》帙號“之”-“不”[11]。南系浙江、延聖寺、普寧寺及洪武等版《雜含》帙號沿此[12]

2)浙版:

《思溪蔵》1117-1132年),現存“圓覺禪院”和“資福禪寺”兩種目錄,印本上亦蓋“圓覺蔵司”或“法寶大蔵”兩種印記,前者稱《圓覺蔵》(帙號“天”-“合”),後者稱《資福蔵》(於“合”後增補“濟”-“最”)。但通常整部大蔵經均為兩寺印行之混合本(帙號“天”-“最”),故此版究竟是一是二,歷來難解,且以一副刻版先後改名之說為妥。

  本蔵於1260年陸續流入日本,現存數部全蔵。近代日本天安寺所蔵《思溪蔵》一部(原缺600餘卷),由清末楊仁山購回中國,蔵於北京圖書館。

  《思溪蔵》以閩版為底本(略作增減分合),而校勘時仍用未經校訂之蜀版為參照,故在各版大蔵經中有其獨立價值,之後直接發展為《磧砂蔵》、《普寧蔵》等。

  日本《縮刷蔵》、《大正蔵》用以校勘之“宋本”和大陸版《中華蔵》用以校勘之“資本”皆指本蔵。

3)延聖寺版:

《磧砂蔵》(1231-1322年),南宋最後一種私刻大蔵經,基本同於《思溪蔵》(帙號“天”-“合”)。刻版曾因南宋末年戰亂一度中斷,之後參照元《普寧蔵》續刻。續刻時對各經次第略作改動(與原目錄稍異),並有補充(帙號“濟”-“煩”)。元末兵亂,南方各版大蔵經均受損失,唯《磧砂蔵》近完,明初洪武年間(1397年前後)所出《洪武南蔵》即純粹是增訂重刻本。是故蜀版以降,各版大蔵經由《磧砂蔵》通過《洪武南蔵》影響後世。據考,明私版《武林蔵》即依《磧砂蔵》刻印,現僅存數卷。

1931年陝西西安開元寺及臥龍寺發現《磧砂蔵》(明印全本),蔵於西安圖書館,1931-1935年上海佛學書局影印500部流通於世。之後山西太原崇善寺大殿亦發現全蔵[13]。又,美國普林斯敦大學葛思德東方書庫亦有明抄配本全蔵(原蔵北京大悲寺)[14],現由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流通。

大陸版《中華蔵》用以校勘之磧本即指本蔵。

本蔵《雜含》刻於元大德10年(1306年)。現存全經尚有少量缺頁,上世紀30年代上海影印時以思溪本等配補[15]

4)普寧寺版:

《普寧蔵》(1277-1290年),略同《思溪蔵》(帙號“天”-“合”),補充改刻部分則與《磧砂蔵》互有影響(帙號“濟”-“煩”)。

本蔵在我國及日本東京淺草寺、增上寺等處均有蔵本。

日本《縮刷蔵》、《大正蔵》用以校勘之元本和大陸版《中華蔵》用以校勘之普本皆指本蔵。又,日本《天海蔵》即依本蔵刻印。

 



(待續)

来源阿含学苑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