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野弘元:“经”的含义(选自《经典成立史》)
作者:不放逸住 标签:阿含 佛典 经典成立史 水野弘元 原始佛教 | 阅读次数:29 |
![]() ![]() ![]() |
| ![]() ![]() ![]() |
水野弘元:“经”的含义 (选自《经典成立史》) 谈到“经典”或“经”——比如《法华经》或《般若经》,都是我们平时经常听到或看到的——虽然初听起来好像知道,可一旦要对它们进行全面的考察,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所以首先要对“经”这个词做一番考察。 通常所谓的“经”,例如《妙法莲华经》,在某种场合下就是“经”。在印度语(梵语)中,“法华经”是Saddharma(妙法)、Puṇḍarīka(莲华)、Sūtra(经),“经”在梵语(Saṅskrit)中读作“修多罗”。“修多罗”这个词在佛教以前就有,佛教以前的婆罗门教和原始佛教时代的耆那教,乃至以后的印度哲学诸派,都使用过“修多罗”这个词。因为这个词的本意是“像线(筋线)一样的东西”,所以“修多罗”也被译作“线经”。为什么把经典称为“线”呢?因为所谓修多罗,原是一根串起各种美丽鲜花的线,做成花环戴在头上,于是就把被喻为花的重要而卓越的短句不拘多少并列起来,称之为修多罗。所以,修多罗本来的意思是将散文体的简短的金言要语收集起来,其中不含韵文体的诗偈。 佛教以前的婆罗门教把这种形式叫作修多罗。时至今日,婆罗门教(印度教)仍保有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修多罗形式的典籍,它们由《天启经》(Śrauta-sūtra)、《家庭经》(Gr̥hya-sūtra)、《法经》(Dharma-sūtra)等组成。其中,《天启经》记述的是点起三把祭火,由专门的祭官(婆罗门)主持,公开举行官方的祭祀祈祷仪式。《家庭经》记述的是点起一把祭火,由族长进行私人的祭祀仪式。《法经》记述的是国家的法律规则和社会的阶级制度等。都是把条文式的简短散文扼要地汇编起来,以便于记忆、流传和受持。 佛教也采用这种婆罗门教的修多罗形式,所以佛教最初所说的“经”仅指由简单散文组成的经。而作为佛所说的教法,内涵极为丰富,被称作“八万四千法门”,从形式和内容上以“九分教”或“十二分教”加以分类。最初的“经”不过是这些分类中的一项,而这一项之外的内容过去都不叫作“经”。所以,这种情况下的“经”,就是上述狭义的原始意味的“经”,指的是由简单散文组成的“要语集”。 所谓九分教,在《法华经·方便品》中提到过,指的是修多罗(Sūtra)、伽陀(Gāthā)、本事(Itivṛttaka)、本生(Jātaka)、未曾有(Adbhutadharma)、因缘(Nidāna)、譬喻(Avadāna)、祇夜(Geya)和优波提舍(Upadeśa)。在《法华经》里这九分教被称作“九部法”。在此基础上增加自说(Udāna)、方广(Vaipulya)、授记(Vyākaraṇa)三项后就是十二分教,在《法华经•见宝塔品》中旧译作“十二部经”。九分教、十二分教的第一分是修多罗(即Sūtra的音译)形式的“经”,也被译作“契经”。毫无疑问,那当然也是狭义的“经”。 今天,一般在讲到“经”的时候,不大指上述那种狭义和严格意义上的“经”了。今天,所有佛的说法统统被冠以“经”的名称。在这种情况下,九分教和十二分教一律被称为“经”。佛的说法被归纳整编为五部或四阿含等,它们总称为“阿含经”,后世又称作《经藏》。“经藏”即经典的集录之意。 五部、四阿含是现存最古老的佛教经典,是将释尊的说法加以集录、分类的原始经典。其中,五部就是五阿含,是在南传佛教地区传承的以叫作巴利语的印度语所书写的经典。四阿含则是汉译经典。有关阿含的情况后文中将会有详细的说明。 因此,经藏中所有的内容都被称为“经”。大乘经典虽然是更晚期形成的,但大乘经典也和阿含经等具有同样的经典形式,因为被认为是佛说,也都被称为“经”。【按:大乘经自称入“方广”部,不入“经藏”,即在“三藏”之外。参见《大智度论》。】 此外,佛教的法宝中,除了汇总经典而成的《经藏》外,还有许多叙述出家教团的生活规则——通常叫作戒律的典籍,这些后来被称为《律藏》,与《经藏》并列。佛灭后,佛教专家们开始钻研经典,将佛的说法从神学的、哲学的方面加以组织整理,写成了通常称作“阿毗达磨”(Abhidhamma)的哲学书籍,这些即被称为《论藏》(阿毗达磨藏)。 就这样,经过原始佛教时代,到了部派佛教(小乘佛教)时期,《经藏》、《律藏》、《论藏》三种被视为佛教的法宝,并称为“三藏”。其中《经藏》的内容即一般所说的“经”或者“经典”。 来源:阿含学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