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者阿姜•迦亚裟柔开示(2018.04.03-28)
作者:不放逸住 标签:阿姜查 阿姜迦亚裟柔 巴利 禅修 南传佛教 | 阅读次数:2 |
![]() ![]() ![]() |
| ![]() ![]() ![]() |
尊者阿姜•迦亚裟柔开示(2018.04.03-28)
【阿姜·迦亚裟柔《心灵食物》2018年4月3日】 我们总可以找到一个好的借口而不去禅修。太早了或太晚了;太饿了或太饱了;太累了或太烦了;太忙了或想放松一下。 但是,禅修并不是非要取得一项特定的有价值的的结果。我们的修行通过稳定持续的努力而增强,而非经由难得的高峰体验。这种真诚,这种尝试,才是重要的。当心中开始给出常见的借口时,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是的,条件并不理想,但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可以禅修一小会儿的。我把这份精进作为供奉献给佛、法、僧。” 有时候,当克服了初始的障碍,我们的心智就变得异常机敏和清晰。 ------------------------------------------------------------------ 【阿姜·迦亚裟柔《心灵食物》2018年4月7日】 一位大师要求他的弟子描述眼前能看到的所有一切东西。弟子详细地描述了山、树木、小溪、天空、云朵。大师并不满意。弟子深入更具体的细节,描述山风吹过林子里树叶的摇曳、小溪中水波的涟漪和小径上光怪陆离的阴影。弟子越说越详细,但大师还是不满意,坚称弟子遗漏了什么。最后,弟子承认答不上来,并请教大师他遗漏了什么。大师回答:“一切中最重要的是光。没有光,什么都看不见。” 我们抓住感知对象不放,是因为我们看不见心智。但心智是最重要的,没有心智,一切都无法认知。不断回到心智。 注:经翻译组讨论,即日起Food for The Heart改回“心灵食粮”。 ------------------------------------------------------------------ 【阿姜·迦亚裟柔《心灵食粮》2018年4月10日】 顶礼有许多方式,但对我来说,顶礼的本质是前额和地板之间的接触。那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感受。我们的身份认同与我们的面孔密切相关,看、听觉、触和嗅的行为都发生在头部。而且头部是大脑的承载体。因此,有觉知的顶礼就是将我们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东西置于地面,以表达我们的谦卑和虔诚。我们在代表平静、智慧、慈悲和纯洁的象征前面顶礼,坚定了我们对于那些美德的承诺,将其作为我们一生的向导和最终目标。 ------------------------------------------------------------------ 【阿姜·迦亚裟柔《心灵食粮》2018年4月14日】 泰国人在喜庆的场合里,例如泰国新年,收到年长者或老师的祝福时,往往会回礼说:“祝您永远如菩提树荫(或榕树荫)一样护佑大家。” 佛陀并没有把长寿本身看作是好事。质量比数量来得更重要。他说:“作恶百年不如处静为善一日。”还说:“荒度百年不如勇猛精进一日。” 所以,让我们决心拥有这样的生命品质,在我们变老时,家人和朋友可以在我们的共处中感受到更多的清凉和庇护,就如在炎炎夏日里走进一棵美丽大树的树荫里。 ------------------------------------------------------------------ 【阿姜·迦亚裟柔《心灵食粮》2018年4月17日】 只要我们把注意力仅仅放在开始, 贪婪就永远是我们的主人。 因此为了克制贪婪, 智者会把心智投向终点。 他们充分体验 在一件事的终点和另一件事的起点之间的感觉。 每一个我们经历过 或是即将经历的体验, 已经或必将终结。 没有什么会长久, 如此简单的真理! 如此深奥的洞见! 莫与贪婪抗争; 只需打开心智面对无常。 贪婪以狭隘和扭曲的观念为食。 更加仔细地观察身体和心灵, 贪婪开始淡去。 ------------------------------------------------------------------ 【阿姜·迦亚裟柔《心灵食粮》2018年4月21日】 我们感到羡慕,是因为渴望享受他人正在享受的东西。我们认为,只有拥有了那个事物、那种体验或那种关系,我们才能真正幸福。 我们感到嫉妒,是因为别人正在享受着我们也想享受的东西,甚至更为痛苦的是,我们曾经享受过现在却失去了。 羡慕源于贪婪,而嫉妒源于憎恶。观察结局让我们明白,羡慕和嫉妒只是暂时的心智状态,并使我们放下对它们的认同。检视它们,就能看到它们的毒害,尤其是嫉妒。嫉妒可以变成偏执,近乎一种疯狂。嫉妒的人会比被嫉妒的人更有效地破坏他们自己的幸福。对于比较容易嫉妒的人来说,很重要的是要看到它们的危险性,全心全意地培育修炼随喜心(mudita)。 ------------------------------------------------------------------ 【阿姜·迦亚裟柔《心灵食粮》2018年4月24日】 隐喻是强大的东西,它们非常有说服力。佛陀的最初教导也是用了隐喻,在他整个教化众生的过程中,善用大量的明喻和隐喻。但是,智慧不够的话,使用隐喻是危险的。我们经常忘记隐喻并不能证明任何真理,它们只是说明。当我们对一些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时,隐喻可以提供一个清晰的画面,这是好事。但是就在这里,我们需要特别留意,我们要提醒自己,这良好的感觉不能确保这清晰的画面就是对当前事物准确的表达。 ------------------------------------------------------------------ 【阿姜·迦亚裟柔《心灵食粮》2018年4月28日】 禅修揭示了我们的痛苦是如何取决于心智的染污。我们学习如何去识别这些染污;如何保护心智免受染污;在染污已经穿透我们的防护机制后,如何有效地应对。 当痛苦减弱时,我们变得更容易相处。首先受益的是我们的家人。当我们对痛苦如何升起和灭去有更深刻的理解时,我们与周遭世界的关系就发生了改变。我们看见人类广泛和深重的苦难,不再是感到伤心绝望,而是深怀慈悲之心。我们想竭一切所能,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减轻人类同胞的痛苦。因此,禅修远不是想象的那样只是一种自私的个人消遣。 来源:阿含学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