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尊者阿姜·迦亚裟柔开示(20170103-31)

尊者阿姜·迦亚裟柔开示(20170103-31)

作者探寻 标签阿姜查 阿姜迦亚裟柔 巴利 禅修 南传佛教 阅读次数:5

尊者阿姜·迦亚裟柔开示(2017.1.

【阿姜·迦亚裟柔《心灵食物》201713日】 

中学的时候,我非常喜欢美国佛教诗人盖里•斯纳尔德的作品,他的作品中的一首短诗叫“马料干草”,对我影响很大,诗中的老人这样追忆他的生活:

现今我已六十八,

当年正直十七时,

捆绑干草做马料,

就在那天曾料想,

若是今生这般过,

我必悔恨虚度生,

命运捉弄不由己,

落寞一生捆马料!

这是我读过的最悲伤的故事之一,现在回想,我当时反反复复地琢磨那个故事,从那时开始,我渐渐地下了决心,决定做一位比丘,度过生命。

------------------------------------------------------------------

 

【阿姜·迦亚裟柔《心灵食物》201717日】 

感谢每位给我的生日祝福!今天我通过(劳动)派对庆祝了生日。我邀请了数位贤友,帮我把一座很高的钢筋混凝土水塔刷成绿色。

之后我给他们讲授了有关动机和付出、耐心和善良、平静和智慧的(教义)。从今以后,每当看到这个水塔,它会让我想起那些帮我刷漆的人,今天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日子呀!

度过了一天,又离死亡近了一步,平静地直面这个事实,我们看到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如此地宝贵!
 

------------------------------------------------------------------

 

【阿姜·迦亚裟柔《心灵食物》2017110日】 

咖啡智慧

你本来喜欢加糖加奶的甜咖啡,但是放在你面前的却是一杯很苦的咖啡,这时候你会怎么做?你是乞求神力的协助,使咖啡(魔幻般地)由苦变甜?还是埋怨曾经的恶业,认命喝下苦苦的咖啡?还是(很干脆地)倒掉咖啡?我希望这些都不是你的选择。我建议你先加点糖,如果太甜,则可加点咖啡,或者加开水。

如果你知道咖啡的每个成分如何影响口感,你就掌握了做出更可口咖啡的知识;如果你彻底分析你在生活中的处境,弄清楚导致如此境地的原因和条件,你也就掌握了应该在生活的哪个环节上做出明智的改变,以及如何适度地做出这种改变。
 

------------------------------------------------------------------

 

【阿姜·迦亚裟柔《心灵食物》2017114日】 

一天,一个富有的施主开着一辆车直接驶入阿姜查的寺院。他把车停在阿姜查禅房的一棵大树下,然后把车钥匙放进阿姜查的背袋中。他对阿姜查说:“我绝对不会把这辆车开回去了;这份供养您一定要收下。”这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他甚至开心地笑了起来。阿姜查什么话都没有讲。

从那以后,阿姜查就再也没有提起这辆车子,他也从来也没有去看这辆车。如果他需要离开寺院出行,他会依靠别人的车子送他。终于在一周之后,阿姜查让另外一位施主去找车子的主人,请他把车子开走。阿姜查让这人转告车主人,他送给阿姜查这个车子阿姜查收下了,所以他已经积累了他的功德;现在阿姜查想把车子还给他,因为出家人不应该拥有一辆汽车。
  

------------------------------------------------------------------

 

【阿姜·迦亚裟柔《心灵食物》2017117日】 

寺院有一名来访者对阿姜查说:“听说您完全觉悟了。这是不是意味着您可以在天上飞翔?”阿姜查答道:“这和飞翔有什么关系?蜣螂(屎壳郎)也会飞啊!

阿姜查不鼓励有关神通力的讨论。他比喻说:“有些人明明可以通过专注于脚下的土地得到智慧,偏要仰着头在天上找。”
 

------------------------------------------------------------------

 

【阿姜·迦亚裟柔《心灵食物》2017121日】 

想象这样的场景:一头巨象正低头看着一只小狗崽在啃咬自己的巨足,并向自己狂吠。大象不会感到疼痛。大象很清楚小狗崽对自己的侵犯,但它此时可能反倒觉得小狗崽很可爱好玩。

内在已经发展出强有力和稳定的三摩地(定力)的人,就和这头巨象一样。尽管他的心智很清楚他人的侵犯和恶意是针对自己的,但依然感觉自己是巨大的、不可动摇和安全的。

  

【按】

“内在已经发展出强有力和稳定的三摩地(定力)”,这种稳定而强有力的定力本身或许就有巨大的“抗打击”的能力,但在佛法中所培养出来的三摩地(定)则具有更强大的不为世俗所动摇的力量。因为,这种定力是以了悟四谛的智慧为前提的。这里讲的世俗,指的是三界,即一切世间。

其实我们平时一直讲,要把事情做到位,要用心,就是培养定力。不要毛糙、急躁,总好像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似的。其实并没有,只是欲望、愚痴的业力驱使而已。因此,修行,就要安下心来,做一件事情务必要用心做到“精致”、“到位”——当然这是没有死的标准的,但还是可以要求和衡量的。

这个定力来源于对归依和戒的实际修行,放下自我(我慢)、回向三宝和圣戒,因此,这样去做事情,自然就会安心,就会不毛糙、不急躁,自然就不会有“更重要的事情”急着要去做。也因此,会培养出定力。这样的定力一定不会在“自我”上增加砝码和光环——那些只会减弱。这才是正定。

 

------------------------------------------------------------------

 

【阿姜·迦亚裟柔《心灵食物》2017124日】 

作为佛法修行者,我们要提醒自己:别人可能会贪婪和自私,但我要尽自己最大努力,不去为世界增加哪怕是最小量的贪婪和自私。

别人可能会残忍、充满仇恨和愤怒,但我要尽自己最大努力,不去为世界增加哪怕是最小量的残忍、仇恨和愤怒。

别人可能会轻率和迷惑,但我要尽自己最大努力,不去为世界增加哪怕是最小量的轻率和迷惑。

与其允许世上包围着我们的不善业,搞得我们害怕和抑郁,我们不如利用它们来激励自己不断向善。

  

【按】

作为佛法修行者,我们要提醒自己:1、不贪:不去为世界增加哪怕是最小量的贪;2、不:不去为世界增加哪怕是最小量的3、不痴:不去为世界增加哪怕是最小量的痴。    尊者的这些话,应当作为座右铭、格言,时常忆念、背诵!这是我们反思的依据:依此反思、惭愧、忏悔,依此观察自己的一言一行,依此将佛法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

利用不善法来激励自己不断向善。这是另一种“依”:依不善观不善、观不善集、知不善、知不善集、断不善、断不善集。

事实上,我们唯一要做的有价值的事情,就是依不贪、不、不痴,断贪、断、断痴;依自身和周遭的不善法修、断不善法。这就是道。其他不趋此道的所有追求都是妄念、妄想,应当

 

------------------------------------------------------------------

 

【阿姜·迦亚裟柔《心灵食物》2017128日】

真正的改变,不会仅仅因为我们想要改变就会发生。如果我们不了解烦恼杂染在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中扮演的角色,我们就会注定不断地重复那些错误。

通过深入洞察烦恼杂染生成的方式,以及学习放下它们的技能,我们能够摆脱旧的破坏性习惯,并在生活中经历到真正新鲜不同的体验。
 

【按】

“真正的改变,不会仅仅因为我们想要改变就会发生”——“真实志”也!

“通过深入洞察烦恼杂染生成的方式,以及学习放下它们的技能,我们能够摆脱旧的破坏性习惯,并在生活中经历到真正新鲜不同的体验”——“真实事”也!

 

------------------------------------------------------------------

 

【阿姜·迦亚裟柔《心灵食物》2017131日】 

佛陀教导说,某些心智状态会窃走心灵的安宁和明净,遮蔽事物真实的本相,佛陀把这些状态称之为“Kilesa”,通常译作“染污”,尽管作为概念性的东西,我们很容易理解掌握这个词语,但是,只有体验了处于“三摩地”——没有被染污的心智状态后,才有可能真正地理解这个词语。

只有体验过“干净”,才能真正地理解“脏污“,同理,只有体验了心智的安宁和明净后,并与之对比,我们才能认识精神状态如何染污心。

看清染污如何对心灵产生影响,看清它因此给我们造成的苦难,修炼佛法的热情便会自然生起。
 

【按】

“‘三摩地’——没有被染污的心智状态”,以及“我们才能认识精神状态如何污染心”——即各种心所(心理活动)影响(染污)了心。

这些话牵涉到“本净”——“本我”思想(有我论,无因论),意思是:心是有没有被染污的本来的状态的,那种状态就是三摩地,或者说就是在三摩地中体验到那个状态。这是佛法在佛灭後发展了几百年后开始产生的所谓“心本来清净、被客尘所染”的思想。这种“本净”思想,在觉音的巴利注释中就有了,而在同时代的印度,那里正是大乘瑜伽学派兴盛的时期,佛教的唯心(唯识)倾向已经十分明显。到了中国,这种倾向就更加趋于明显,乃至成为中国佛教的特色,如《坛经》中就有“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等说法。这一思想伴随着偏重禅定(三摩地)的禅修实践,使之更加有了“实证”的支持(影响远及日本、欧美、东南亚各地)。

另外,“‘三摩地’——没有被染污的心(有漏心)智状态”这句话,还把“三摩地”的离欲清净状态等同于佛法所指出的贪痴灭的“清净”境界(无漏),混淆了“定(心)解脱”和“慧尽诸漏”的究竟解脱的差别。

------------------------------------------------------------------

来源:阿姜·迦亚裟柔尊者微信群

 

    原文转自阿含学苑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