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尊者阿姜·迦亚裟柔开示(20161203-31)

尊者阿姜·迦亚裟柔开示(20161203-31)

作者不放逸住 标签阿姜查 阿姜迦亚裟柔 巴利 禅修 南传佛教 阅读次数:7

尊者阿姜·迦亚裟柔开示(2016.12.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123日】 

有天清早,一位女士在海边跑步,看到很多海星搁浅在沙滩上,产生无限的恻隐之情,捡起海星,扔回海里。这时一位朋友路过看到,便说道:“你在做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一个人不可能把这么多海星扔回海里,别再做了,没有用!”那位女士仍然把一条海星扔进水里,说道:“至少对这只海星来说,它的命运改变了。”

在我们的周围有这么多搁浅的“海星”,有这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能做的也只是把当下手头的“海星”处理好!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付之行动,我们才可以说:“我帮助其改变命运。”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126日】 

我们总是把个人对事物作出的反应,和对客观实在的感知混为一谈,当我们抱怨某事是乏味的时候,其实意是指我们对此事感到乏味;当我们抱怨某事是讨厌的时候,其实意是指我们对此事感到讨厌;如果我们认为乏味或者厌恶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感到无聊和厌恶似乎也变得理所当然。但是,当我们看透乏味和厌恶体验的产生,不仅仅受制于体验本身,而且也受制于我们对此作出的反应的时候,事情就会变得非常明晰:我们是在实实在在地作出选择,去造作这种情感反应,这并不是一个非做不可的选择。

易于体验乏味的心智,往往嗜好感官刺激,或过于粗钝,难于细品其体验的事物的精妙之处;易于体验厌恶的心智,往往执着于是非曲直的辨别。而智慧的人努力去断除这些缺陷。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1210日】 

正是因为前世造作的善业产生的善果,我们有幸生在人道,结缘佛法。但是我们能否充分利用难得的暇满之躯,身体力行地实证佛法,在所有的因素中,主要还是取决于我们能否长期坚持不懈,毫不动摇地精进修持。精进修行的一个关键原则是:当我们充满热情,充满信心的时候,需要修炼;当我们感到低沉懒惰,受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仍然需要修炼。

又一次,当阿姜查被问及他个人认为是什么条件和原因使他得以成就的时候,他回答说:“实际上,年轻时,我的染污很重,假若真的有什么使我区别于他人的话,我比他人更有耐心,我克服了遇到的所有困难,从来没有放弃过!”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1213日】 

经过仔细考虑后,你决定踏上修行的征途后,还是给自己一段预设好的时间,再作考虑,也只有过了这段时间后,才决定是否继续在这个修行的征途上前行。

在这段时间内,不要让自己陷入疑虑的陷阱里。

有可能出现三种主要的疑虑,它们可以用来检验你的情况:

1)这个目标可以实现吗?

2)目标可以实现,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克服的那些艰难困苦是值得的嘛?

3)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也值得经历那些艰难困苦,但是,我有能力做得到吗?

这目标是真实的?是值得实现的?能做得到吗?

当修行变得艰难时,审视心智是如何易于滑落到这些疑虑之中,不要压制疑虑,只是简单地认清楚:那只是疑虑,不是其他的东西,那是过眼云烟般心智的状态,不要纠结于此,任其自由。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1217日】 

作出决定似乎是最珍重审慎的思维活动,但是,再度审视已经做出的决定,我们会发现:实际上,决定在头脑中的突兀出现,和身不由己地打喷嚏没有多少区别!

我们是通过观察心智如何实际地工作情况,而不是自以为是地为其设定工作方式,洞见“空和非我(emptiness and not-self) 的真相。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1220日】 

(看到半满的玻璃杯)乐观者会说那是半满的,悲观者会说那是半空的,而修佛者会说那玻璃杯已经破碎。

如果我们反省,视玻璃杯形在而实碎,我们就可以没有任何执念地去使用它。时刻铭记玻璃杯随时破碎的可能性,我们便可以非常智慧地利用它,即使一旦真的破碎,也不会感到惊讶,不会为此苦恼。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1224日】 

愚者认为获得比施与好,

善者认为给予比接受好,

智者知道何时给予,何时接受。

怀着纯洁的心给予,我们得到了赐福,

怀着感恩的心接受,我们施人于喜悦。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1227日】 

通过和身体、体验、记忆、感知、思想、情绪以及和意识等关联,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创造一个虚无的“我”。

我们会认为以上现象同属一个现象,那就是“我”,就像火苗的颜色和火苗无法分割开一样。

我们会认为以上现象隶属于“我”,就像树影隶属于树杆。

我们会认为以上现象就在“我”中,就像花的芳香就在花中。

我们会认为以上现象包含在“我”中,就像盒子包裹着宝石。

我们不是非得放弃这个“我”,没有必要放弃任何东西,除了贪求和执着,它们是产生虚幻“我”的因缘。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1231日】 

在我们的周围 很多事情都在终结,或结束得轰轰烈烈,或无声无息,或不知不觉,或出其不意;有些是自然的终结,就像山上最后一片雪花的消融,有些是人为的终结,就像一年四季最后一天的到来。

人的心智总是被事物的开始所吸引,每当想到新事物的开始和积极的变化,我们总是充满力量,受到鼓舞。但是,我们也应该作出努力看到事物的终结。分离时起初的悲伤过后,我们会找到智慧和安宁。凡因缘和合之物有其生起,必有其终结的认知是人类心智的瑰宝之一。

------------------------------------------------------------------

 来源:阿姜·迦亚裟柔尊者微信群

博文转自阿含学苑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