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尊者阿姜·迦亚裟柔开示(十则)20160503-31

尊者阿姜·迦亚裟柔开示(十则)20160503-31

作者不放逸住 标签阿姜查 阿姜迦亚裟柔 巴利 禅修 南传佛教 阅读次数:8

尊者阿姜·迦亚裟柔开示(十则)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53日】 

小时侯上学的时候,我是一个非常好奇的男生,喜欢从不同的视角提出问题,观察事物。有一天我从老师那里收到了我写的作文,老师对我在作文中提出的想法做了评论,他在作文纸的空白处写到:不是所有可以提出的问题都应该给予解答。四十多年的岁月已经过去了,至今,我仍然感激那位老师给出的评语。

我们可以花费很多时间提出没有必要回答的问题,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也忽略了应该提出的问题。在任何困境中,让头脑冷静下来,提出最佳的问题,是生命中应该培育的一个重要技能。

下面就是一个应该避免提出问题的例子,每当有问题出现,或者发生了错误,通常的倾向是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谁的责任?这个问题过分地简化了事情的复杂性,并导致涉事人员间进行相互攻击。这时侯,应该提出的最佳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做了些什么,从而导致了这个问题或错误呢?观察每个人都做了些什么,而不是追究谁的责任,不仅会明朗出事的缘由,也会得到明智的解决方案。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57日】 

       又一次,阿姜查对他的徒弟们说:就像我们把手伸进洞里淘宝一样,每次没有拿到宝贝的时候,我们总会说:这个洞太深了,我没法够着’”。每个人都说,洞太深,没有人会说,是我们的胳膊太短;与此相似,当我们抱怨修行太艰难的时候,明摆着真理就是:我们努力得不够。

       尽管我们没法加长胳膊,但是可以精益求精地作努力。如果生命可贵,那么生命中的分分秒秒也是可贵的。越是看清人生中,每时每刻的珍贵性,努力地修炼佛法也就越发变得自然!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510日】 

       放弃贪恋似乎让人感到恐惧,因为,这样做,让人感到我们被迫放弃很多给我们带来欢愉的东西,至少是那些带来的欢愉比痛苦多的东西。

如果我们用这种方式对待事物,那么,从佛教的观念讲,就不可能放弃贪恋,只有看透事物,我们才能放弃贪恋。

       一次又一次反复观察心灵,我们会发现,我们从贪恋得到的欢愉,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多,更多的还是痛苦。如果我们能用冷静的头脑,看清这个真理,就会毫不遗憾地抛弃贪恋。

       阿姜查把这个情况比喻为,渔夫把网中的毒蛇当作黄鳝捕捞,当他看清捕到的东西时候,便立刻尽力扔得很远。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514日】 

即便我们有如此关心我们的老师,也不管他们给予我们多少充满智慧的教导,我们发现,在寻求解脱的道路上,取得进步,总是进展缓慢,总是艰难困苦;如果没有老师,修行的道路将会是多么的艰苦困难呀!而佛陀完全靠自己,修得无上正果,那是何等地了不起呀!在没有人指引的情况下,他完全摈弃了所有的心灵智障,获得了完美的道德、完美的智慧和完美的爱心,为此,我们顶礼佛陀!

那怕就是把非常简单的道理,成功地解释给我们认识的人和所爱的人,往往也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释迦摩尼却把最深奥的道理,用文字教授,2600多年来,世界为之感动!因此,为他传教的技艺和耐心,我们顶礼佛陀!

即使是创建一个家庭或机构,并使其生存强盛两代人,也是一件伟大的成果,而佛陀创建的修佛机制,已经生存了数百世代,解脱之道得以保存,传承给了无数的生灵,为了使他的智慧和爱心,能够让未来的一代,能够世世代代地幸福,我们顶礼佛陀!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517日】 

不管是在世俗的生活里,还是精神追求中,我们大家都需要榜样,当一个人成为榜样的时候,他成为我们灵感的源泉,他使我们坚信:我们一定会成功,他会成为前行路上正确的航标,指引我们前进;如果没有好的榜样,我们很容易被疑虑缠绕,或者,很容易浪费时间,做错事情。遵循榜样,使我们在为人处事中变得有耐心,变得有智慧。

实际上,坏的榜样也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当我们发现有人的言行举止有失检点的时候,首先要竭尽全力,要撇开愤怒、避免产生被伤害的感觉,不要绝望,然后要反思这些丑恶的言行,绝不让这样的言行融入到自己的言行中。我们不能阻止别人的行为方式,但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言行。

实际上,在我们培育品德的时候,下决心不效仿坏的榜样产生的力量,远远比想跟随好的榜样的力量要强大的多,正因为如此,那怕就是那些残暴、贪婪的人,他们也是我们值得感恩的人。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520日】 

今天是满月,也是Visākha Pūja万塞节。在泰国这是我们纪念释迦牟尼佛诞辰、悟道和圆寂的日子。虽然这三件事情发生在很久远的年代,但是,当今时代认识它们的意义,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显重要:佛陀在这个世界上的出现,证明和肯定了人可以不借助于任何神秘生灵的辅助和指引,凭借个人的努力,获得最高精神目标的潜能。作为佛教徒,我们相信:任何人,不管是男是女,学习佛法,都可以断除智障和智障产生的痛苦。

       为了我们自己和所有生灵永远的福祉,通过真诚的努力,修练我们的言行意,认清万物真相,以此来真正地礼敬佛陀。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521日】 

佛陀教导说,这个世上有三种奇迹,第一种是身体的力量,比如说,能够在空中飞行,水面上行走;第二种奇迹是能够读懂别人思想的能力;第三种是教学的力量。

教学的力量被认为是最高的奇迹,具有阐述真理的能力,把真理传递给他人,使他人能够接受真理,并在自我的实践中,获得对真理的体验,这是这个世界最最奇妙的事情,它远远比人们乐于在影剧院观看的超级英雄还要奇妙的多!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524日】 

世界上有两种和谐,一种是积极互助的和谐,另外一种是消极毁坏性的。在消极毁坏性的(所谓)和谐中,成员之间避免谈论,可能引起不愉快情绪的话题,或者产生冲突的事情,即便是对需要探讨的话题,情况也是如此;在这个群体中,大家默认的规则是:如果你不给我的为人处事,提出任何建议的话,我也就不会给你提出任何建议,没有表面(显而易见)冲突被误认为是社会的和谐。

在积极互助的群体中,成员们真诚地致力于自己和他人的福祉建设。他们也很谦卑,知道自己有缺点,也犯错误,他们总是聆听周围人的提出的建议和忠告,在确保事实,没有坏情绪的的情况下,在适宜的时间和场合,有担当地给别人提出建议和忠告,提出的建议和忠告有时候也可能很是刺耳,从这种群体的生活方式中,滋生出来的和谐既牢固,又让全体成员都受益。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2016528日】 

每当我们做了好事,得到表扬,或者做了坏事,得到批评,都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做了好事,没有得到表扬,我们很容易产生,没有被赏识的感觉,即使没有做坏事,但被批评,我们感到受到被伤害。对于发生的事情,我们有自己的期望,相应地煎受各种苦难。

    佛教导说,我们应该放弃这种期望,佛陀本人,尽管清白无暇,也曾遭到一位女士的诬陷,说佛陀使她有了身孕,而其他成道者也曾被诬陷为贪婪、暴力、心怀妒忌。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有多少的善举被忽视、被污蔑?而多少罪孽被表扬、被褒奖?太多,无法计量!

这世界充满愚昧和无知,发生的很多事情,很少得到正义及时的伸张,而在佛法中,正义得到伸张,每个善举和罪孽都有其业果,那怕就是微不足道的善举,不管是否得到他人的认可、批评、或表扬,它会增长我们内心善举的宝库,那是我们最真实的皈依之所!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531日】 

从前有一位小伙子为国王效忠尽力,得到国王的奖赏,赏赐一百块金币,他把金币塞进口袋里,迫不及待地赶到家里。到家后,他又数了数金币,发现只有九十九枚金币,他便立刻意识到他的一个口袋有个小洞,那枚金币从中滑落,丢失了。因为丢失了一枚金币,他如此烦心不安,完全忘记了自己可以为拥有剩余的九十九枚金币而高兴。

我们在做好事的时候,往往会犯一些小的错误,也因此,完全忘记之前和之后所做的所有善业,为这个小错误烦恼不已。

智者会分析犯错的原因,采取措施,不再重蹈覆辙,他会亡羊补牢,继往开来。

 

来源阿含学苑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