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原始佛典中的“念佛法门”(三)

原始佛典中的“念佛法门”(三)

作者探寻 标签阿含經 法蘊足論 佛不壞淨 念佛 原始佛教 阅读次数:10

 

原始佛典中的念佛法门(三)


五、北傳漢譯經、論佛不壞淨(佛證淨)中的佛念


  《雜阿含經》第486經(大344)云:成就於佛不壞淨,來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1316經(大848)云:聖弟子念如來事:如是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按:參見《雜阿含經校釋》第二、三冊】
  《集異門足論》卷6(大•26•393b)云:云何佛證淨?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佛,謂:此世尊是如來、阿羅漢、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彼以此相隨念諸佛,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信、信性、現前信性、隨順印可、愛慕、愛慕性、心澄、心淨,是名佛證淨。
  《法蘊足論》卷2(大•26•460a-462a)云:云何佛證淨?如世尊言: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佛,謂:此世尊是如來、阿羅漢、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
  所言此者,謂此欲界,或此世界、此贍部洲;又,言此者,謂即此身持、等持、軀、等軀聚得自體;又,言此者,謂此處生佛及弟子、諸仙牟尼、諸聰叡者、善調伏者、善調順者;又,言此者,謂即於此教授教誡善說法中。是故言此。言聖弟子者,聖謂佛、法、僧,歸依佛、法、僧故名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佛者,謂以此相、此門、此理於諸佛所起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是故名為以如是相隨念諸佛。
  所言謂者,謂如是相、如是狀、如是種、如是類,是故言謂。所言此者,謂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通、如是解脫、如是多住,是故言此。言世尊者,如後當釋。
  言如來者,如世尊言:從菩薩證無上正等菩提夜,乃至佛無餘依般涅槃界夜,於其中間諸有所說、宣暢、敷演,一切皆如、無有虛妄、無有變異、諦實如理、無有顛倒。皆以如是如實正慧見已而說故名如來。
  阿羅漢者,略有二種阿羅漢性:一者有為,二者無為。云何有為阿羅漢性?謂彼果得及彼得得,無學根力、無學尸羅、無學善根、十無學法及彼種類諸無學法,是名有為阿羅漢性。云何無為阿羅漢性?謂貪瞋癡一切煩惱皆悉永斷、超一切趣、斷一切道、三火永靜、焦渴永息、憍逸永離、窟宅永破、度四瀑流、無上究竟、無上寂靜、無上愛盡、離、滅、涅槃,是名無為阿羅漢性。如來具足圓滿成就如是所說有為、無為阿羅漢性,故名阿羅漢。又,貪瞋癡及餘煩惱皆悉應斷,如來於彼永斷遍知,如多羅樹永斷根頂無復遺餘,皆得當來永不生法,故名阿羅漢。又,身語意三種惡行皆應永斷,如來於彼永斷遍知,乃至廣說,故名阿羅漢。又,過去佛皆已遠離惡不善法所有雜染後有熾燃苦異熟果、皆得當來永不生法,今佛亦爾,故名阿羅漢。又,佛世尊成就最勝吉祥功德,應受上妙衣服、飲食、諸坐臥具、醫藥資緣種種供養,故名阿羅漢,如有頌言:世所應受用,種種上妙物,如來皆應受,故名阿羅漢。
  正等覺者,如世尊言:諸所有法一切正性,如來一切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正等覺。又,等法者,謂四念住、四正勝、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如來一切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正等覺。又,於一切苦、集、滅、道能現觀道,能證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道,能證神境智作證通、天耳智作證通、他心智作證通、宿住隨念智作證通、死生智作證通、漏盡智作證通道,能盡貪、瞋、癡、慢、憍、垢道,如來一切皆正等覺,至誠堅住、慇重作意,以因、以門、以理、以相正等覺,故名正等覺。
  明行圓滿者,何等為明?謂佛所有無學三明:一者無學宿住隨念智作證明,二者無學死生智作證明,三者無學漏盡智作證明。是謂為明。何等為行?謂佛所有無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是謂為行;又,佛所有上妙威儀,往來、顧視、屈伸、俯仰、服僧伽胝、執持衣鉢悉皆嚴整,是謂為行。此行、前明總謂明行,如來具足、圓滿、成就如是明行,一向鮮白、一向微妙、一向無罪,是故名為明行圓滿。
  言善逝者,謂佛成就極樂、安隱、無艱、無難往趣妙法,故名善逝。又,貪、瞋、癡及餘煩惱所生種種難往趣法,如來於彼永斷遍知,如多羅樹永斷根頂無復遺餘,皆得當來永不生法,故名善逝。又,如過去諸佛世尊皆乘如實、無虛妄道趣出世間殊勝功德,一至永至、無復退還,今佛亦然,故名善逝。
  世間解者,謂五取蘊名為世間,如來於彼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世間解。又,說五趣名為世間,如來於彼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世間解。又,說六處名為世間,如來於彼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世間解。又,說三界所攝諸處名為世間,從彼而生、從彼而起、從彼而出、因彼而生、因彼而起、因彼而出,如來於彼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世間解。
  無上丈夫者,如世尊言:所有有情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想非非想,如來於中最稱第一、最勝、最尊、最上、無上。由此故說無上丈夫。
  調御士者,謂佛世尊略以三種巧調御事調御一切所化有情:一、於一類一向柔軟;二、於一類一向麤獷;三、於一類柔軟麤獷。云何如來於彼一類一向柔軟?謂為彼說此身妙行、此身妙行所感異熟,此語妙行、此語妙行所感異熟,此意妙行、此意妙行所感異熟,此天、此人、此善趣、此樂世、此涅槃,是名如來於彼一類一向柔軟。云何如來於彼一類一向麤獷?謂為彼說此身惡行、此身惡行所感異熟,此語惡行、此語惡行所感異熟,此意惡行、此意惡行所感異熟,此地獄、此傍生、此鬼界、此險難、此惡趣、此墮落,是名如來於彼一類一向麤獷。云何如來於彼一類柔軟、麤獷?謂於時時為說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或於時時為說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所感異熟;或於時時為說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或於時時為說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所感異熟;或於時時為說天人、善趣、樂世、涅槃,或於時時為說地獄、傍生、鬼界、險難、惡趣、墮落。是名如來於彼一類柔軟麤獷。如來於彼以此三種巧調御事如是調伏、如是止息、如是寂靜,如是令其無餘永捨貪瞋癡等一切煩惱、如是令其無餘永盡貪瞋癡等一切煩惱,令永調伏、令永止息、令永寂靜、得上調御、得勝調御、得勝清涼、永除曲穢、善滅慢覆及諂垢濁,是故如來名調御士。
  天人師者,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我非但與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四衆為師,然我亦與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等諸天人衆為師、為勝師、為隨師、為範、為勝範、為隨範、為將、為導。是故如來名天人師。
  所言佛者,謂於如來無學智、見、明、鑒、覺、慧、照、現觀等已能具起及得成就,故名為佛。且如有一大婆羅門來詣佛所,以妙伽他讚問佛曰:
  稽首世導師,名最上覺者,
  何緣父母等,號尊名佛陀?
  世尊哀愍彼婆羅門,亦以伽他而告彼曰:
  婆羅門當知,我如去來佛,
  成就覺者相,故我名佛陀。
  婆羅門當知,我觀三世行,
  皆有生滅法,故我名佛陀。
  婆羅門當知,我於應知斷,
  證修事已辦,故我名佛陀。
  婆羅門當知,我於一切境,
  具一切智見,故我名佛陀。
  婆羅門當知,我於無量劫,
  修諸純淨行,經無量死生,
  今於最後身,離塵垢毒箭,
  證得無上覺,故我名佛陀。
  薄伽梵者,謂有善法名薄伽梵,成就無上諸善法故;或修善法名薄伽梵,已修無上諸善法故。又,佛世尊圓滿修習身戒心慧、成就大悲——‘我無限、無量,成無量法,名薄伽梵。又,佛世尊具大威德,能往、能至、能壞、能成、能自在轉,名薄伽梵。又,佛世尊永破一切貪瞋癡等惡不善法,永破雜染後有熾燃苦異熟果,永破當來生老病死,名薄伽梵,如有頌言:永破貪瞋癡、惡不善法等,具勝無漏法,故名薄伽梵。又,佛世尊於未聞法能自通達、得最上覺,成現法智、無障礙智,善解當來修梵行果,為諸弟子分別解說,設大法會普施有情,名薄伽梵,如有頌言:如來設法會,普哀愍無依,如是天人師,稽首度有海。又,佛世尊為諸弟子隨宜說法皆令歡喜、恭敬、信受、如教修行,名稱普聞、遍諸方域、無不讚禮,名薄伽梵。
  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佛,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信、信性、現前信性、隨順印、可愛慕、愛慕性、心證、心淨,是名佛證淨。若能於此勸勵安立,當知是名方便勸勵安立、令住佛證淨中。
  《俱舍論》卷25(大•29•133b-c)云:如實覺知四聖諦理故名為證,所信三寶及妙尸羅皆名為淨。離不信垢、破戒垢故,由證得淨立證淨名。
  【參見《雜阿含經校釋詞典》第八冊於佛不壞淨條。】

 

(续完)

来源阿含学苑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