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六足》、《發智》——梁啟超原始佛教研究論文(二)
作者:探寻 标签:阿含 阿毗达磨 佛学 梁启超 原始佛教 | 阅读次数:15 |
![]() ![]() ![]() |
| ![]() ![]() ![]() |
說《六足》、《發智》 ——梁啟超原始佛教研究論文(二),作於1920年 一、說名稱及傳譯淵源 「六足」者,六部論之譯名,末皆系一「足」字,故得名焉。 (一)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二十卷 (二)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十二卷 (三)阿毗達磨施設足論(未譯) 迦旃延造┘ (四)阿毗達磨識身足論十六卷 (五)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十八卷 ───┬—— 世友造 —— 佛滅後四百年 (六)阿毗達磨界身足論三卷(節本) ┘ 此所謂「六足」也,據俱舍論所引,尚有鄔波毱多之理目足論,但未譯傳,是否與「六足」同類,不敢斷言。所謂「發智」者: (七)阿毗達磨發智論二十卷 右七書譯名,皆唐玄奘法師所定。阿毗達磨舊作阿毗曇,譯言對法,亦云大法。佛典分三藏:(一)修多羅,即經藏。(二)毗尼,即律藏。(三)阿毗曇,即論藏也。故凡古代大論,多冠此名。此六足論者,除施設足外,餘六部皆奘師譯出。其品類足一種,則劉宋時求那跋陀羅、菩提耶舍曾共譯,名曰眾事分阿毗曇論,為十二卷,奘本則第二譯也。其發智一種,則苻秦時瞿曇、僧伽、提婆、竺佛念曾共譯,名曰阿毗曇八犍度論,為三十卷,奘本亦第二譯也。奘公譯異門、法蘊、識身、品類、發智皆依足本,惟界身篇末,有窺基後序,謂﹕「此論大本,有六千頌,後以文繁,或致刪略,今此所翻有八百三十頌。」然則所依乃節本矣,此所以卷數與餘書不侔也。所以用節本之故,殆因奘公老年精力不繼,基序稱此論以龍朔三年六月四日譯訖。考奘公示寂,即在次年(麟德元年)之二月四日,上距成書時僅八月耳。其施設足之所以闕譯,當亦為此。今藏中尚有宋法護譯施設論七卷(大中祥符間),或謂即抄譯施設足,未敢具信,冀他日或得梵本印審耳。
二、說六足 覺支品第十五(明七覺支) 前五品略舉名數,故其文較簡;第六第七兩品,論各名相互關係,以今語譯之則專論心理歷程也,故其文較繁。要而論之,則佛教之系統的心理學,可謂至世友而始確立也。其界身足論則分二品:一、本事品,論心所法;二、分別品,論不相應行。據窺基云﹕是節本,恐是未完本也。 三、說發智 (唐譯) (秦譯) ┌世第一法納息第一 世間第一法跋渠第一 │智納息第二 智跋渠第二 │補特迦羅納息第三 人跋渠第三 雜蘊第一 │愛敬納息第四 愛恭敬跋渠第四 雜犍度第一 ┤無慚納息第五 無慚愧跋渠第五 │相納息第六 色跋渠第六 │無義納息第七 無義跋渠第七 └思納息第八 思跋渠第八 ┌不善納息第一 不善跋渠第一 結蘊第二 │一行納息第二 一行跋渠第二 結使犍度第二┤有情納息第三 人跋渠第三 └十門納息第四 十門跋渠第四 ┌覺支納息第一 八道跋渠第一 智蘊第三 │五種納息第二 五種跋渠第二 智犍度第三 ┤他心智納息第三 知他人心跋渠第三 │修智納息第四 修智跋渠第四 └七聖納息第五 相應跋渠第五 ┌惡行納息第一 惡行跋渠第一 業蘊第四 │邪語納息第二 邪語跋渠第二 行犍度第四 ┤害生納息第三 害眾生跋渠第三 │表無表納息第四 有教無教跋渠第四 └自業納息第五 自行跋渠第五 ┌大造納息第一 淨根跋渠第一 大種蘊第五 │緣納息第二 緣跋渠第二 四大犍度第五┤具見納息第三 見諦跋渠第三 └執受納息第四 內造跋渠第四 ┌根納息第一 根跋渠第一 │有納息第二 有跋渠第二 根蘊第六 │觸納息第三 更樂跋渠第三 根犍度第六 ┤等心納息第四 始心跋渠第四 │一心納息第五 始發心跋渠第五 │魚納息第六 魚子跋渠第六 └因緣納息第七 緣跋渠第七 ┌得納息第一 過去得跋渠第一 定蘊第七 │緣納息第二 緣跋渠第二 定犍度第七 ┤攝納息第三 解脫跋渠第三 │不還納息第四 阿那含跋渠第四 └一行納息第五 一行跋渠第五 ┌念住納息第一 意止跋渠第一 │三有納息第二 欲跋渠第二 見蘊第八 │想納息第三 想跋渠第三 見犍度第八 ┤智納息第四 智時跋渠第四 │見納息第五 見跋渠第五 └伽陀納息第六 偈跋渠第六 ----------------------------------------------------------------------
【注:舊版文中個別錯字等今依上海古籍出版社《佛學研究十八篇》注改正。】
----------------------------------------------------------------------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da6600102vqtl.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