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写在马勒辞世百年之际(上)
作者:一朵白云 标签:古典音乐 交响乐 马勒 | 阅读次数:4 |
![]() ![]() ![]() |
| ![]() ![]() ![]() |
马勒究竟有何等魔力,引得我这等手头正经事总也干不完的人,每天挤出一定的时间,去面对他的音乐?他早期写过一些室内乐作品,后来又有不少艺术歌曲,再就是九部交响曲和那未完成的第十,就这点东西,在灿若群星的西方古典作曲家中间,实在算不得耀眼的。论音乐理念,德彪西应该比他更现代,你听后者的东西,音乐全部是一块块,音响效果与传统的古典交响乐截然不同,正仿佛印象派画家们油画笔下散落的星星点点。更不肖说后来的斯特拉文斯基或者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音乐中的现代元素几乎不用辨别,紧张、恐惧、阴沉、乖张……从《火鸟》到《春之祭》,虽然风格略有不同,但一听便知现代性已经不可阻挡,像海啸一样骤然降临。勋伯格的东西,我倒现在还是不得其门而入,买的唱片一直是簇新簇新的。更不用说什么第二维也纳乐派,什么魏伯恩之类,在我听来,全似魑魅魍魉。然而,我知道,他们才是二十世纪经典音乐的代表,我不能以不好听就轻易否定,学院派的人一定很欣赏这种音乐的呢! 幸好,我虽然是学院派,可是和音乐学院毫无关系,因此,我可以自由地将我的欣赏对象锁定在1920年代之前。在前一个世纪与上一个世纪之交,古典音乐最辉煌的时代已过,在德奥,浪漫主义进入所谓的“晚期浪漫主义”,只要读一读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歌词,那可是黑塞和艾兴多夫的诗啊,大概就不难体味这个晚期浪漫主义是什么东西了。马勒正是那个时代的巨擘,但是他不是大作曲家,而是大指挥家。在职业生涯中,马勒达到一位指挥所能达到的成就之巅峰,可谓极尽荣耀,他的音乐却不被看好。 马勒第三交响曲有六个乐章,据说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交响曲,其他好几部都是五个乐章,即使是四个乐章的作品,每个乐章也非常之长,听众如果没有一定的“耐力”,是绝对坚持不下来的。所以呢,你买马勒的CD,像第二、第三、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都是双碟的,听起来特别费时间。我记得自己第一次听马勒第九,是分几次听完的。有一次趁家里人不在,我下决心将阿巴多指挥马勒青年乐团的那张马勒第九DVD拿出来观赏,结果整整看了一个上午,阿巴多那时大病初愈,形容枯槁,到了最后一个乐章时,音乐厅故意将灯光逐渐熄灭,最后就剩下一缕光照着阿巴多一个人,等我看完此碟,简直像是死过一回。 混乱也是马勒交响曲的一大特点。一般正宗德奥古典交响曲,四个乐章,每个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起承转合,哪里是引子,哪里是主部主题,哪里是副部主题,都清清楚楚。每个乐章的快慢都有一定之轨。一般第一乐章快板居多,第二乐章通常是抒情的慢板,第三乐章起某种过度作用,一般是快板或谐谑曲之类,短促有力,到了第四乐章终曲,众声喧哗,音乐所酝酿的情绪达到高潮。第四乐章会比较长,最为复杂。马勒的交响曲可不是如此。初听之下,你根本无法分出什么主题变奏之类。仿佛充满着毫无关联的许许多多音乐断片,这些断片没有音乐上的逻辑关系,比如你刚刚进入一段极其优美动人的歌唱性旋律所营造的意境,忽然间,就变成老杜所描绘“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把你刮倒,浑身浇透,还没等你缓过神来,一段类似进行曲的东西又不知要你大踏步地行进到哪里去,你只觉得有无数管弦发疯似的齐奏轰鸣,将你身体撕扯成碎片。正当你的心脏逐渐适应了这种疯狂,已经卯足劲准备迎接下一番考验的时候,乐曲一转,又是和风细雨,不,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刚才的狂暴不知到哪里去了。经过轮番折磨,听者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逐渐强大,不要说是第一、第四,就连第三、第七都不在话下,这时,你方才有资格在马勒的音乐里神游。 如此冗长混乱,饱含着病态绝望的音乐,又如何会被万千乐迷推崇备至呢,还是留待下回分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