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增壹阿含经》学记(二十二)

《增壹阿含经》学记(二十二)

作者探寻 标签阿含经 法次法向 修道 原始佛教 阅读次数:13

《增壹阿含经》学记 

能海上师 撰

(连载)

    增一阿含经学记五十卷

  五十二品

  苻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比丘能海学抄及记


    卷二十一
    苦乐品第二十九
(有十经)

    第一经
    佛说苦乐先后四句
    一者,先苦(原文为“若”)后乐,或有一人,生卑贱家,或杀人种,或工师种,或邪道家生,及余贫匮之家。然彼人无有邪见,有施有受,有今后世,有沙门婆罗门,有父母,世有阿罗汉等受教者,亦有善恶果报。如施不施,放逸不放逸,如是等罪福所感苦乐之报,以此决定发明正见,修善改恶,乃至转苦为乐,是名先苦后乐。
    二者,或有一人生豪族家,长者大姓,富贵之家,衣食充足,然彼人恒怀邪见,与边见共相应,便有无施无受等见,无今后世,无父母,世无阿罗汉,亦无得证者,亦无善恶之报,乃至贫富男女畜生,自然如是。不好布施,不持戒律,坚持戒人,起瞋恚心,谓彼虚伪,是人身坏命终,生地狱中。若得为人,生贫困家,是谓先乐后苦。
    三者,若有一人,生下贱家,杀人下劣之家,身抱邪见与边见共相应,无施无受,无今后世善恶果报,无父母,世无阿罗汉,不好布施,不奉持戒,见沙门等,即兴瞋恨,见贫穷者,言久来如是,见父母(言见父者昔者是父等)者亦言久来如是,身坏命终,生地狱中,为人下贱衣食不充,是谓先苦后苦。
    四者,先乐后乐,或有一人生刹利种,梵志国王长者家,受享丰余,然复彼人,有等见,无邪见,有施有受,乃至世有阿罗汉,知因识果,常喜惠施,恭信沙门,供给供养,命终之后,生善处天,若得为人,生富乐家是为先乐后乐。
    是时有比丘问佛,在一报身中,苦乐先后,转变之义。世尊告曰,比丘当知,若人寿百年,正可十十耳,若使寿终,冬夏春秋,若复比丘百岁之中,作诸功德,百岁之中,造诸恶业,作诸邪见,彼于异时,或冬受乐夏受苦。若百岁之中,功德具足,未曾有短,若复在中百岁之内,作诸邪见,造不善行,先受其罪,后受其福。
    若复少时作福,长时作罪,后生之时,少时受福,长时受罪。
    若复少时作罪,长复作罪,彼人后生之时,先苦而后苦。
    若复于少时作诸功德,分檀布施,长复作诸功德,分檀布施,彼于后生,先乐而后乐。
    记云,此经详明罪福业行之相,先后苦乐之报,及出世涅槃,乃至成佛之道,皆以施及诸功德为本。布施者是第一波罗密,诸功德者,余波罗密,然皆以先明罪福业因果报苦乐之受为基本法定。若广演之则是一部菩提道次第之三士道全法也。应当分别实践之,然复行道之中,身心之苦乐因果复异,下经四句更明示之。经云:唯然世尊,若有众生,欲先乐而后乐,当行布施,求此先乐而后乐。世尊告曰,如是比丘,如汝所言,若有众生,欲成涅槃,及阿罗汉道乃至佛道,当于中行布施,作诸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第二经
    佛说世间有四种人
    一、身乐心不乐
    二、心乐身不乐
    三、身心俱不乐
    四、身心俱皆乐
    一者,凡夫之人,四事不缺,然造罪恶,身乐而心不乐。
    二者,如维喻比丘证阿罗汉,不作功德,四事不能自办。
    三者,凡夫不作功德,四事缺乏,更造罪行,心身俱苦。
    四者,尸婆罗比丘成阿罗汉作诸功德,四事不缺,心得解脱。
    记云,此显古今修行之人发心入道而有四缘缺乏,因之中断于道,不能乐速通行,是故如来教学尸婆罗比丘福智俱足快成佛道二足双运。

    第三经
    四梵之福(。) 经云:未曾起偷婆处于中能起偷婆,补治故寺,和合圣众,若多萨阿竭初转法轮时,诸天世人劝请转法轮。
    佛说四梵福,起塔修故寺,和合僧,请转法轮,此四事者,世间无比之殊胜福田故。
    凡作其事能广大利益人天,因果展转不可穷尽故。
    梵福者,从四天下四王,乃至他化自在之福,不如一梵天王之福。有善男子善女人,求其福者,此是其量,比丘欲求梵福者,当求方便(前四事也)成其功德。
    记云,比丘修行求智为首,然缺福则智无补,如来此教,非教比丘成大梵自在,是教依福成就信智,而后乃堪入道,迅速无阻也。

    第四经
    佛告比丘,众生之类,有四种食,长养存在,何等为四。一者抟食(有粗有细),入口之物可噉食者。二者更乐食(触食也)衣裳繖盖(繖,苏旱切,繖盖,织丝绫为盖也,又雨繖也),杂香花熏,香油,与女人(及诸余身体所更然乐者)聚。三者念食(思食)意之(所)想、(所)念、(所)思维,或口说(或以口说。或以体触。及诸所持之法。),或触体,及所持法。四者识食,意之所知,梵天为首,乃至有想无想,以识为食,是谓识食。
    佛言以此四食,众生流转生死,从今世至后世,是故比丘,当共舍离此四食。
    记云,四食者,有情所依,生灭相续,舍抟食者,得超欲界乃至离识者得超有顶是成就定道之大本也。又四食者,受想为体,四食存在,灭尽定不得,轮回不绝也。初修之人依别解脱戒,是其练根之入路,更进则必知律教正宗阿含之道,乃得究竟余处,更有广说之义,必参考学习之。

    第五经
    佛告比丘有辩才四,义、法、辞、应(辩者法之分别也)。
    一者义辩,彼彼之(所)说,乃至天龙鬼神,所说(皆能分别其义)合符世间现比正量如理之论,名为义辩。
    二者法辩,如来所说十二部经,契经祗夜,本未偈因缘,授决,已说,造颂,生经,方等,合集未曾有,及诸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诸法之宝,不可沮坏,可总持者,是谓名为法辩。
    三者辞辩,若前众生长短之语,男语,女语,佛语,梵志天龙鬼神之语,阿须伦等语。彼之所说,随彼根原与其说法,名为辞辩。
    四者应辩,当说法时,无有怯弱,无有畏惧,能和悦四部之众,是名应辩。
    佛言今此众中得四辩才,无有如拘絺罗比丘者,诸比丘当求方便,成四辩才。
    记云,成就四辩,必须善学十二部经,了解法相法义,兼能通达世俗理论,善自他宗,具义具味,随事应用,乐说自在,宏教利人,最为首要。此中学习之事者,如下。
    一者,必学因明正理,事理定律,现见正量,立义有方。
    二者,精通之三藏十二部经,重要阿含即阿毗达磨汇通摄持津要重点,法本正确,经意无违。
    三者,应学声明正名,转声、用喻善巧,闻者有味,易解不难。
    四者,博学多闻,深修三昧,戒相精严,禅不越次,慧行多方,说法深入人心,听者乐闻意许,能破能立,擒纵随心,斩杀自由,无少怯弱,显扬教宗,代佛转化。虽然成之不易,但又别无方法,久恒学修,四辩乃成,此是学习教证之方便,亦利他之大道,好大乘者之必要也。

    第六经
    佛为制止修行人之疑结故,说四不思议事。所谓众生,世界、龙国、佛国境界。此四不可思议事之所以然者,非常人心识之所思议,常人心力不能遍照观见故。然此四事若知不知,又无善根之本,亦不由此得修梵行,不至休息,不到涅槃,但能令人狂惑,心意错乱,起诸疑结。佛举藕孔四兵事,虽有所见,仍不能明其所以然之故。但供对人谈论而已,然人闻知亦有信不信,无益自他。
佛告比丘,当思议四谛,有义有理,得修梵行,行沙门法,得至涅槃。
    记云,世多聪敏,广学多知,然多入无记,想涉非非,不出疑网,不得正道,修行次第,或有所见,自谓超妙,然皆藕孔四兵,究竟仍不明其所以,前后去来本末,现前实义仍然无知,虽得定境慧见,自谓胜常,以疑迷之障,终不见谛,永沦生死。佛道难遇,虚度一生,实可惜也。

    第七经
    为得神足修胜定之方便故,心往如意,能生长门。
    佛告比丘,有四神足,所谓自在、心、精进、戒四种三昧尽神足。
    一者,诸有三昧自在,意所欲,心所乐,使身体轻,能隐形极细。
    二者,心所知法,遍满十方,石壁皆过,无所挂碍,能取贤善定相之心故。
    三者,于此三昧,受持读诵,精悔过失,无有懈倦,亦无所畏,有勇猛故。
    四者,住空闲处,依胜师教,智见观察,诸有三昧,知众生心之所念,心生心灭,有欲无欲,瞋恚愚痴,疾心乱心,少心大心,有量无量,有定无定,有无解脱心,皆悉了知,是谓戒三昧行尽神足,必须依别解脱戒,修正止观,于寂静地,心念处入定,便得神足三昧。

    第八经
    经:若有比丘著衣裳者,我不说此人,所以然者,彼未得衣时,便起瞋恚,兴以想著念。著食等亦尔。
    佛说四起爱之法,比丘若当起爱时,便起。云何为四缘衣服故。由乞食故,由床座故,由医药故,依此四事起爱,有所染著,其有比丘著衣裳者,我不说此人,饮食床座,医药亦尔。我所说者,未得衣食床药,便起瞋恚,兴想著念。佛言此衣食座药,有当亲近,有当远离。
    若得衣裳,起爱著者,起不善法,此不可亲近,食床医药等亦尔。若因衣裳起诸善法,心不爱著,此可亲近,食床医药等亦尔。
    记云:修行道中,每多偏向,或遇艰苦,或遇丰余,遇苦身者,不能得定开慧,实同外道苦行。若享受大丰余者,心著四食五欲,贪求追取,同于世俗,不堪修行,佛教观善恶法,心不爱著是谓中道。初转法轮,度五比丘,曾教此意,不落二边,今更重说,必依善法并去贪爱,则应亲近,行人注意并当念施恩。

    第九经
    佛说四河入海一味是法等平,无有高下,破印土四姓及婆罗门种梵天所生之说,成就四姓平等,剃除须发,以信出家,皆名释子,从释种中,出家学道故,欲论生子之义者,当名沙门释种之子,所以然者,生皆由我生,从法起,从法成,法者四谛四河,舍此无能入海,四谛四法入海一味,同一涅槃解脱故。
    记云:此中显示佛法广门无边,然必依四谛四河方得入海,顺流得势,决无艰险,不寻四河,难通大海。

    第十经
    佛教四等心,慈悲喜护,以大梵堂为喻,大梵者统千世界是彼之堂,比丘欲度欲界之天,处无欲之地者,当求方便成四梵堂。
    记云,在禅定中总摄一切有情之观境也,于一切有情等同自身不二而兴慈悲喜护之心,发生广大功德,消灭贪瞋嫉妒,无关之念,过度欲界乃至有顶,最急快之方便,且能消灭灾障,及道定中一切违缘,旅险如夷,乐速通行,保安进道之妙法也。

    苦乐品十经大意
    第一经者,先苦后乐等之四句分别是前品六七二经之广解,显业行因果之事,发生正见,引导布施,为得乐之根本,修行成佛之总要也。
    第二经者,身心俱乐之四句,身乐者,世间受享,丰余美满之乐,心乐者,禅定行持,解脱得果之乐。然不修利他之功德,虽得解脱等之心乐,四缘缺分,身不安住,进道苦迟通行,取证不快,缘缺之故,当学尸婆罗比丘,福智俱足。
    第三经者,佛特示造塔、补寺,和僧,请转法轮,四种梵福,是指示造福事业之大捷径也。若得机缘,不可忽视。
    第四经者,佛教四食之义,是于修定及行持上,最极重要之大条件,超出三界之要门,若著摶食欲界难度,欲趣有顶,得灭尽定,应离识食。
    第五经者,佛教四辩,此中示明自修之道及度人应辩之方,重要在真俗汇通,学修实践,是二利之本也。
    第六经者,佛说四不思议,是为断除疑网,割去绊足之绳,不堕无记。则正智生,正智生者,明四谛,是其总持也。
    第七经者, 劝修四神足,为利根人,及修学有得者,别开捷便之路,得定取证之殊妙法门也。于自在、心、勤、戒,四种三昧中必由戒入。戒者别解脱戒,是发起神足之殊胜智见之门,行者自知,不行持无门可入也。
    第八经者,佛示四起爱,衣食住药,起爱见缘,未证无余,不离四缘,但能不贪及远诸不善为本。
    第九经者,四大河流入海喻,破斥外道四姓差别,建立佛教平等一味,为得一味,必依四谛四河,顺流入海。
    第十经者,佛教四等心,慈悲喜护,亦喻称梵堂。梵堂者,天堂之极殊胜者,勉励学修,是止观中缘有情境之总相,去障积福修行顺缘,成佛道之无上根本福智所依止处。舍利弗论及法蕴论皆广示修法,应当详学。

(摘自多宝讲寺通讯总第九十五期)

  ----------------------------------------------------------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da6600100tt56.html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