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学记
能海上师 撰
(连载)
增一阿含经学记五十卷
五十二品
苻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比丘能海学抄及记
卷十八
四意断品第二十六之一
第一经至第四经(合论)
佛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一切有情皆依行住,一切善法不放逸尊。所谓善法者何,佛言,诸善者三十七道品是也。此之道品亦名道具,亦名助道法,亦名道支。道之共相也,总为戒定慧,分为三十七支。此道品具全,则无学果成。
然此三十七法依何法成耶,依不放逸成。是故初经喻之为地,第二经喻如转轮王,第三经喻如月光,第四经喻如天华天上人中婆师华最为第一,此四喻皆显不放逸之功德作用也。复次如何不放逸,四事无放逸,即四意断,有称四正勤、四正胜。四正勤者依道行中说,四正胜者,依果究竟说。四意断者,初修入手之法也,出定入定,分别觉观,于断修中断离放逸。
佛告比丘,修四意断,多修四意断,云何为四。
1、未生弊恶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远离,恒欲令灭。弊者,五盖。恶法者,欲也,及诸不善法。学令知,决心远离。
2、已生弊恶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远离,恒欲令灭。此方便者何耶,别解脱戒也,除此别无殊胜方便。
3、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善法者,五法蕴及三十七道品也。
4、已生善法,求方便令增多而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于此道品次第中间有得,应当广学深知,法相义趣,学不忘失,修行具足本末境行果道。
庄严论颂云。
若生、若灭、等 真如、与正智
智、行、等无二 方便善巧深
若生者,应生之善法,未生已生者,令生及增长。
若灭者,应断之恶法,未生已生者,令不生及令断。
此应生应灭之法,如实了知其相,能依法随行,名曰真如或说如真、如如。
于此应生应灭如真随行之知,名曰正智。
如是应生应灭如真之智,与万行上所作平等,谓知即能行,行合符知。无二者,双运也,同时作用齐彰,智行不二。
如是等方便善巧要在深修多修。阿毗达摩,净慧随行。
此之八法,是入大般若之门路,是进入三十七道品之首先次第方便,乃至修无放逸行之总相别相具足之随行法也。
复次若能精此法,佛说犹如大地,定能生育长养一切善法;此修行中能得自在、随心所欲,如转轮王;发生智光,如众星中月;出生最胜心志犹如天华,功德难言。佛以喻显,智人善思念之。
复次修行初中后时多有中断,中断最发生多由放逸。放者不守道心,逸者随境安逸,忘失正念,虽久修之人亦复难免,疲厌之时,更易放逸。是故此经再再四返重申教诫,当体佛慈心悲悯弟子之仁怀,修四意断决定坚固以报佛恩,勿作放逸。
第五经
前之四经皆教无放逸行。今此经中明无放逸行之要点,在识明暗,是入修初中后之智慧眼目。得此眼目则能分别是道非道,亦了如何行道,分清善恶、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不入邪途乃能断修得果。究竟了知明无明法,去暗存明,是始终修行之要点。此若不知,知而不决定,虽说修行,是煮砂成饭、终不饱。
经中佛说,善恶分明则不生邪见、不造邪业,复能正信好施、因果法尔,必生善处、不堕恶处,反此必堕。又虽然此理明白,必经事妨考验,在定出定,遇事逢缘,皆能觉观善恶、是处非处,近善去恶决定,名为识道、大胆修行。行者多读经文四种人分别,深刻成念不可放逸。
第六经
此品前四经教行人不放逸为善法至尊之道。第五经令识明暗、善恶决定、成就正见。此下经五多以事显理,指示无常根本之教义。学者细心广学分别,则于佛法得其门而入也。
经叙阿难尊者以手按如来足,白言今如来身皮肉已缓,不如本故。佛言若应病众生为病所困,应死众生为死所逼,今日如来,年已衰微,年过八十。是时阿难闻此语已,悲泣哽咽,不能自胜,并作是语咄嗟老至、乃至于斯。
复次阿难随佛入城乞食,见波斯匿王旧故弃车,昔时精妙,今日败坏,不堪复用。人亦当死,百年有尽。
佛受波斯匿王供,食已说法。王问世尊金刚之体,亦当有老死病乎。佛言不无,我今亦是人数,父名真净,母名摩耶,出轮王种。略偈云。
豪族种刹利 都不观尊卑
诸佛尚不免 况复余凡俗
此言色身有生灭,智身无老死,色身有寿限,悲心寿无量。
佛还精舍告诸比丘,有四法世人所爱,有四法人所不爱。
1、 少壮
2、 无病
3、 寿命 世人所爱
4、 恩爱集聚
1、 少壮,有老病死在后
2、 无病,有病命终后
3、 寿命,后有命终 此四人所不爱
4、 恩爱聚,终当别离
佛言若不知此,便受世间回转(一支眼,只看半边)。
复次佛言,我有四法,所谓贤圣戒、定、慧、解脱,能断生死根。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无爱别离无常之变,当求涅槃永寂。经云是故诸比丘当求此永寂涅槃,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恩爱别离,常念无常之变,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第七经
波斯匿王母命过,有智臣设事去王悲忧。王见世尊问曰,人死可以象马车乘、金银珍宝、奴婢仆从、城郭国界、人民之属,赎母命否。
佛言一切众生皆归于死,一切变易之法,欲令不变易者,终不有此事。人身之法犹如雪团、亦如土坯要当归坏不可久保,亦如野马*幻化虚伪不真,亦如空拳、以诳小儿。大王当知,有四大法,恐怖来至此身不可障护,亦不可以言语、咒术、草药、符书,所可除去。四大法者,1老、2病、3死、4有常之物归于无常。有此四法,不可障护,非力能伏,以四山为喻,诫王以法治化,非法者堕。世尊告曰,此法名为除愁忧之刺。
第八经
佛告四众,今有四法本末,我躬自知之。云何为四。
一切诸行皆悉无常。
一切诸行苦。
一切诸行无我。
涅槃休息。
我今证得,汝等比丘应知。
此是佛教根本法印,是法非法,一印便知。
第九经(四意断品)
一切行无常 生者当有死 不生不复灭 此灭最第一
佛在罗阅城夏坐,舍利弗目揵连千二百五十人俱,佛命舍利弗为众说法。
尊者舍利弗告诸比丘,我初受戒时,已经半月,得四辨才而作证,义理具足,乃至四禅、四等心、四意断、四神足、四意止、四谛,有狐疑者,便来问我,今不问者,后勿有悔。
是时尊者大目揵连入城乞食,有执杖梵志遥见,各各相语,此沙门瞿曇弟子彼众人中无出此人上者,我等尽共围已,而取打杀之。尔时目揵连身遭打杀,极患疼痛,无力还至本国,乃以神足还至精舍,语舍利弗被打之事。舍利弗言,何不以神足而避之。答言,我本所造行,极为深重,要索自身受报,终不可避,非是空中而受此报。我今身体极疼,故来辞汝,取般涅槃。舍利弗言,汝得四神足,何不住世一劫。目连言我亦可住世一劫,但今世尊不久当取涅槃,我不忍见,故我欲先取涅槃。舍利弗言,汝今小停,我当先取灭度。即至佛所白佛。
佛言何故不住寿一劫,乃至名德善念佛事乃至四不思议事。于是尊者三请,佛许。是时,经:舍利弗白世尊言,我躬自从世尊闻,躬自承受,众生之类寿命极短,极寿不过百岁,以众生命短,故如来寿亦短,若当如来住寿一劫者,我当亦住寿一劫。世尊告曰,如舍利弗言,以众生命短,故如来寿亦短,然复此事亦不可论,乃举德善念如来事。又曰,然复众生不能知如来寿命长短,舍利弗当知,如来有四不可思议事,非小乘所能知,四者谓世间、众生、龙宫、佛土境界皆不可思议(详苦乐品第六经)。尊者即于佛前正身正意,系念在前,而入初禅乃至次第至灭尽定,又复返次至于初禅,复由初禅至第四禅。起已,告诸比丘,此名师子奋迅三昧,乃至告大众言,如来出世,甚难希有,人身难得,当灭永尽涅槃。复重宣四法印,安慰大众,即回自舍,而欲般涅槃。
尔时诸天来此供养。般涅槃已,收取舍利。沙弥以舍利陈佛,佛命起塔供养。佛问阿难,舍利弗于五法蕴身中,以何身而般涅槃。阿难答言以教化说法无厌足,故而般涅槃(此当注意)。
佛命阿难授舍利在世尊手,告诸比丘,此是舍利弗比丘舍利,智慧聪明高才大智,若干种智,智不可穷,智无涯底,有疾迅之智,有轻便之智,有利机之智,有甚深之智,有审谛之智。少欲知足,乐闲静处,有勇猛之意,所为不乱,无怯弱心,能有所忍,除去恶法,体性柔和,不好斗讼,恒修精进,行于三昧,习智慧,念解脱,修行解脱所见身。尔时尊者目连欲取灭度,请于世尊,世尊默然不报,即礼佛足退回精舍,入诸禅定,如舍利弗,显示种种神变,返复次第而后灭度。诸天供养,如来赞叹,命起塔庙供养舍利。
佛言转轮圣王以十善教民应起塔,如来弟子漏尽罗汉、诸辟支佛、及佛如来应起塔供养。
尊者婆迦黎身得重患,以刀自刺。死时心念佛说善恶之法,又复思维五盛阴,此是色、色集、色灭尽,受想行识亦复灭尽,思维诸有生法皆是死法。知此已,便于有漏心得解脱,入于无余涅槃。
尔时弊魔波旬欲求尊者神识所在,四方求之不得。
世尊引率大众至彼精舍,告诸比丘,颇闻舍中有大声乎,又有光怪。诸比丘对曰,如是已见。佛言此是波旬欲知婆迦黎神识所在,然不可得,彼族姓子已般涅槃,当作如是持。佛言我弟子中信解脱者此人最胜,临自刺时,思维如来功德,舍寿之日思维五盛阴、苦集灭尽,思已,诸有集法,皆悉灭尽,而般涅槃也。
此品总说者。
总此十经之意者,无放逸、识明暗、解无常、信解坚固、欢喜向佛,是见道前后中间行法之要,于沉退时更须留心向上。十经分说者。前四经佛以大地、轮王、星月、天华,喻显一切善法以不放逸为尊。
第五经。向何处不放逸者,向明处不放逸,先识明暗,初步不错,最后不错。
第六经者。入道修行识知世间无常,是根本智见。依此勤不放逸成道快速,此经应多读诵作用大。
第七经。王母命终,正以事显诸行无常,人生如是也。
第八经。佛说四法印,更加决定智见。能善修者,得解诸行无常等法印即成无师智。
第九经。二尊者涅槃,事境法意,甚深甚广,难于赞说。应多诵读经文,能识因果,开智见,消除难除之习气,起大不放逸,尤其加持冥感有不可思之力也。佛更注重法化教人而般涅槃即是无住涅槃。大目揵连事显明因果业报不可以虚空而代受报自作自受故。
第十经者。婆迦黎灭度事显随信行人以信入道之法,后经事实,转为随法行,解知四谛,念佛功德,漏尽涅槃,不入魔道。怪光及大声皆魔所作。佛示应知。
以上四意断品竟
*野马:修行道地经卷四云:“从久远来四大悉空反谓我所……及若沙地日中炎盛,或有贾客失众伴辈,独在后行上无伞盖,足下无履体面汗出,唇口燋干热炙身体,张口吐舌劣极甚渴,四顾望视其心迷惑。遥见野马意为是水,谓为不远似如水波,其边生树若干种类,凫雁鸳鸯皆游其中,我当至彼自投坑底,复出除身垢热,及诸剧渴疲极得解。尔时彼人念是已后,尽力驰走趣于野马……遂复进前日转晚暮,时向欲凉不见野马,无有此水心即觉之,是热盛炎之所作耳,吾用渴极遥见野马反谓是水。”
(摘自多宝讲寺通讯总第九十二期)
----------------------------------------------------------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da6600100el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