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漢譯南傳大藏經•相應部》譯文的若干問題(蔡奇林)

《漢譯南傳大藏經•相應部》譯文的若干問題(蔡奇林)

作者七叶树 标签漢譯 南傳大藏經 相應部 原始佛教 阅读次数:6

《漢譯南傳大藏經•相應部》譯文的若干問題

——兼談語言文獻學對佛教學研究的重要性

【节选(例略)】

蔡奇林 

  

1. 引言

2.《相應部》譯文的若干問題

2.1. 詩偈部份的問題

2.2. 散文部份的問題

2.3. 詞匯及詞組層面的問題

3. 相關問題的成因及可能的改善之道

3.1. 相關問題的成因

3.2. 可能的改善之道

4. 結語:語言文獻學對佛教學研究的重要性 

 1. 引言

     在去年(2002),成大中文系「宗教與文化研究室」舉辦了為期一年的「原始佛典研讀會」,會中選讀的經典是南傳巴利語系的《相應部》(Samyutta Nikaya),共選15相應,總計98經。為了方便學員閱讀,會中採用的讀本是元亨寺版《漢譯南傳大藏經》以及Bhikkhu Bodhi的英譯本(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至於巴利原典,則由筆者對讀,並提供譯文中有問題的內容。本文就是以這些選經為樣本,對譯文中所涉及的各種語言層面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並論述這些問題的成因、及改善之道。希望通過這些討論,一方面能比較清楚的突顯問題,提高吾人使用此譯本的警覺性,俾能多加參考其他譯本,或對照原典,以避免誤解;另一方面,也藉此討論,呈現巴利語的一些特點,以及從事巴利經典翻譯時,所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項。藉此,也希望突出語言文獻學對於佛典研究的重要性。以下我們就來談談譯文的一些問題。

2. 《相應部》譯文的若干問題

2.1. 詩偈部份的問題

《相應部》在詩偈的翻譯上,承襲了漢譯《雜阿含經》的文體,主要採五言格。這樣的格式保留了原典當中頌文的文體特點,但卻也多少給譯文帶來一些限制。以下談談詩偈中見到的問題。 

    【2.1.1.】省縮的問題:由於譯文採取固定的五言格式,因此在遇到原文(或底本)中的長詩句時,經常會有「省縮」的問題。省縮不當,便會造成語意模糊難解。看下例:「無智沙門行  難為並難忍」(無智之人對於沙門法是難以實行、難以忍耐的)。例中的「無智」是日譯「智慧なき者」的省縮,但這顯然表達不出「無智者」或「無智之人」的意思,因而也無法成為後句「難為並難忍」的主語,反而成了「沙門行」(甚至沙門)的修飾語(定語),這樣便造成了意義的扭曲模糊,扞格難解。

    2.1.2.】補襯的問題:與上一問題相反的,在遇到原文(或底本)中用詞較少或意義較簡的短詩句時,為了填滿五言,反而就要進行「補襯」了。同樣的,補襯不當,也會扭曲原文意思。看下例:「麗日正盛時  鳥停不飛動  以鳴於大林  恐怖以襲我」(標線部分:廣大的森林沙沙作響)。此句日譯為:「大林鳴る」,漢譯添上了「以、於」二字,並調動詞序。但這樣一來,卻讓原來作為「鳴」的主語的「大林」成了處所補語,而把主語讓給了上一句的「鳥」。於是,原本是森林沙沙作響的「森寂景象」,現在變成了鳥兒在林中爭鳴的「熱鬧景象」了。

    2.1.3.】格位的問題:與漢語不同的,巴利語是具有格位標記(case marking)的語言,不同的格位有不同的語法功用,也代表不同的語意角色。不能準確掌握這些格位的作用及意涵,往往就無法比較細緻的傳達出原文意思,甚至可能造成誤傳的情形。看下例:「比丘捨欲貪  正念於出家」。標線部分原文為:kamaragappahanaya ((比丘)為了斷捨欲貪),是表達動作「目的」的「為格」。但這個表示行為目的或目標的意思,在譯文中失落了。這使得原來作為目的的「捨欲貪」,由於語序居前,而變成了「前提」(修學的前行),於是就顛倒了原文所要傳達的修學次第。 

    2.1.4.】疑問句的問題:由於譯文採用不含現代標點的頌文體,因此疑問句的表達便要特別講究,若不能適切的使用疑問詞、或疑問語氣詞等,則往往會讓疑問的意義顯得十分隱晦。看下例:「比丘汝不悲  汝亦不歡喜  唯獨寂寞坐  不足思不著(比丘啊!你難道沒有憂傷?你難道沒有歡喜?你一人獨坐,難道不會感到不樂)。原文三句中都有個表疑惑、不明白的疑問副詞 kacci,在譯文中都被「省縮」掉了,這樣,疑問的意思就變得很不明顯。 

    2.1.5.】語氣的問題:巴利語動詞有直述、命令、勸止、願望、可能等各種不同語氣,分別表達種種不同意義。這些語氣在缺乏聲音、語調、表情等輔助的平面文字上傳達,本來就比較困難,若因為字數限制而省掉相關語氣詞,再加上沒有現代標點的輔助,則往往不能逼真的傳達出對話的場景氣氛。看下例:「(惡魔:如飽乳赤子  死即豈不來」(像個吃奶的小孩(無憂地)過活吧!死亡還不會到來。)前一句動詞「過活」(careyya),原文採願望式,表達惡魔對比丘們「誘勸」的口吻,是帶著主觀的情感意志的,但這個口氣跟場景在譯文中失落了。

    2.1.6.】語意段鋪排的問題:一首詩偈就如一篇文字,是由多個「語意段」構成的。這些語意段之間有著脈落的聯繫,但又相對獨立,各有自己的核心意旨。在沒有標點的詩偈譯文中,若不能適當區隔語意段,便會造成其間的交雜錯落,而干擾語意的理解。看下例: 

【原譯文】    【區分語意段】

鐵繩以及木  或以葦之網 鐵繩以及木  或以葦之網

賢者不云縛  以心為迷醉 賢者不云縛  以心為迷醉

寶玉及珠環  又心繫妻子 寶玉及珠環  又心繫妻子

賢者云強縛  牽引於此人 賢者云強縛  牽引於此人

雖緩亦難離  無欲捨欲樂 雖緩亦難離  無欲捨欲樂

斷此而出家 斷此而出家         

如上例左邊所示,譯文的詩句安排是左右左右(原書為上下上下)的兩句一行的格式。在這樣的格式下,每個語意段最自然的邏輯結構是:由左句(上句)開始,至右句(下句)結束的偶數句。上面右邊,我們依據原文意義,大致分出四個語意段,以不同字體區別。其中可以看到,由於第一個語意段用詞較多,不易壓縮成兩句十字,因此譯文翻成了三句。但這樣一來,就使得後面的語意段都由右句(下句)開始,而在左句(上句)結束,這就違反了閱讀理解最自然的邏輯順序。尤其在讀到兩個語意段落的交錯處,如:「賢者不云縛  以心為迷醉」,或「雖緩亦難離  無欲捨欲樂」,由於左右兩句之間並沒有內在的語意聯繫,這就可能讓人尋讀再三,卻滿頭霧水而不知所云了!  

    2.1.7.】句意晦澀的問題:傳譯工作的基本要求除了要盡可能的忠實、準確之外,「明白清楚」也是極重要的條件,否則就達不到傳遞信息的基本目的了。在譯文中,有一些詩句意思相當隱晦,極不易理解。如:「飽食氣塞臉」(鬱悶不樂、吃太飽無精打采)。「思念之為囚」(若被心思意念所主宰控制)。「不足思不著」(難道不會感到不樂?)。「善制者其相  非為制御人」(許多人假扮修行人的樣子,其實並非修行人)。「死即豈不來」(死亡還不會到來!)。「住何寢意臥」(怎麼滿臉睡意的在那兒睡覺?)「波旬惡不實  汝如何思惟」(波旬!你難道認為:「我()的惡業不會成熟。」?)「我若思男女  思此為何物」(假如有人這樣想:「我是女人。」或「我是男人。」或「我是某個什麼。」)諸如這類晦澀難懂的字句,很容易給人佛經難讀、佛法難懂的錯誤印象。 

2.2. 散文部份的問題

    《相應部》在散文部份,採「文白結合」的混合語體。採用怎樣的「語體」翻譯經文,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不過,這不是本文的重點,這裡要討論的是,在特定的語體下,譯文是否成功的傳達了原文的意旨。以下談談選經中見到的幾項問題。

    2.2.1.】主語賓語錯置的問題:主語、賓語、動詞三者,是一個及物句的核心構件。如果誤判主語、賓語的角色,就會顛倒了句中施事、受事的關係。看下例:「依主權之力所克服之女人亦不護容色之力、亦不護財產之力。」原文中及物動詞「護」(tayati,救護)的主語是「容色之力」、「財產之力」,賓語是「女人」,但譯文卻顛倒了二者的角色,因此也就顛倒了原本的施、受關係。原文意思應是:「當女人被男人的主權之力所制伏的時候,容色之力救不了她,財產之力救不了她。」

    2.2.2.】被動句的問題:巴利經典中被動句用得極多,漢語也有相應的句式,例如中古漢語的「為 ~  ~」、「為 ~ 之所 ~」、「為 ~ 所見 ~」,以及現代漢語的「被字句」等。若不能準確掌握及表達被動句的結構,就無法確實傳遞該事件的內涵。看下例:「此稱為有聞之聖弟子,謂:生、死、憂、悲、苦、惱、絕望而不被繫縛。余言由苦而不被繫縛。」(這就叫做多聞聖弟子被生、老、死、憂、悲、苦、惱、愁煩繫縛。--我說他不被苦所繫縛。)原譯文將兩個被動句都用「由~而不被~」的句式傳譯,使得原來被動句的「施事者」變成了「原因」或「手段」,意思也從「不被『生、死等』所繫縛」一轉而成了「由於或憑藉『生、死等』而不被繫縛」,造成了意義的錯亂。 

    2.2.3.】介詞使用不當的問題:巴利語是具有「格位」的語言,這些格位所表達的語法及語意訊息,在漢語中主要是通過「語序」與「介詞」(及副詞、助詞等)來表達的。因此若不能準確掌握原文中格位的意義及作用,而恰當地使用漢語中相應的語序及介詞來傳譯的話,往往就會造成句法及句意的扭曲。看下例:「阿難!不論如何,依以我為善友,生法之眾生,依生而解脫。老法之眾生,依老而解脫,病法之眾生,依病而解脫,死法之眾生,依死而解脫。」例中「()生」(jatiya)、「()老」(jaraya)、「()病」(vyadhiya)、「()死」(maranena),是生(jati)、老(jara)、病(vyadhi)、死(marana)的「從格」及「具格」,搭配動詞「解脫」(parimuccati),表達「脫離、離開,不伴隨」的對象,譯文用介詞(或介動詞)「依」來傳譯,表達的卻是與原來意義幾乎相反的「依靠、憑藉」的「手段」義。這就造成了教義的扭曲與誤解!把本來要「脫離」的生、老、病、死,一轉而成了藉以解脫的「方法」了!由此,也極可能導致修行法門的歧出。

    2.2.4.】肯定否定顛倒的問題:譯文中有多處將肯定、否定的意思顛倒了,於是也就顛倒了原文所要表達的正面、反面的陳述。如:「有眾生生來不少塵垢,不聞法亦得令滅,彼等應是知解法者。」(原意:有的眾生塵垢稀少,若不聽法便會退墮,他們是能夠了解法的。)「無聞之凡夫,將欲樂置外,非不知於苦受之出離耶?」(原意:無聞凡夫,不知道除了(享受)欲樂之外,還有苦受的出離。)詩偈部份也有同樣的情況,如:「心善不執著…… 不能得其果(原意:賢善的心沒有執著,這就是他獲得的利益成就)「死即豈不來」(原意:死亡還不會到來。) 

    2.2.5.】反詰問句的問題:「反詰問句」是以問句的形式來表示確定(包括肯定及否定)之意,若將反詰句誤當成真正的問句(詢問句)傳譯,便會扭曲原文意思。看下例:「友等!以床載我至仙人黑石窟,如我應如何思命終於屋內耶?」(像我這樣的(修行)人,怎麼會認為應該在屋內過世呢?!例中將原文表示反詰的 “katham hi nama … kattabbam mabbeyya”(怎麼會認為應該  ?!;意即:絕不會認為應該 …!),譯為「應如何思 ~ 耶?」,變成了詢問「思」的方式或內容的「詢問句」了。 

    2.2.6.】斷句錯誤的問題:一個有意義的文段,它的每個句子都會有合理的內在語意邏輯,並且所有句子之間也會有合理的語意聯繫。如果錯讀原文(或底本)便可能亂點鴛鴦,把沒有意義聯繫的字句硬湊到一塊兒,就會造成怪異的邏輯關係。看下例:「大王!彼之戒依於共住而非短時依長時而非不思惟、依思惟而非無智、應依有智慧而得知。」例中,前面三句都是「A而非 B」的句式,在這樣的句式中,AB的邏輯關係應是:「同一語意平面」下的兩個彼此「意義對反或對照」的事項。但例中的「依於共住而非短時」、「依長時而非不思惟」、「依思惟而非無智」等句的前後兩部,顯然沒有這樣的邏輯關係。這句原文的斷句及意思應是:「大王!(他的)戒行必須共住才能得知,並且須經長時而非短時,要思惟(觀察)而非不思惟,要用智慧(去分辨)而非憑著淺智劣慧(所能得知)。」

    2.2.7.】慣用句式的問題:巴利語中有許多慣用句式,具有特定的句法關係及意義,不能任意地照字面去拆解及拼湊意思。看下例:「此是我,此是世間。」原文為:“so atta so loko”(此處看作 “so loko so atta”的倒裝),是“sa A sa B”的句式,意思是「A即是B(或「AB同一」),其中兩個sa都做指示形容詞用,省略了連繫動詞(be動詞)。但譯文卻將一句拆成兩句,變成 “sa A, sa B”,又把指示形容詞誤作指示代詞。此句意思應是:「這(有情)世間即是實我」。

2.2.8.】句意模糊及錯解句意的問題:除了上面談到的問題之外,譯文中還有許多地方翻得十分含糊,甚至錯解句意的。茲舉數例。隱晦含糊的,如:「此人壽命短,不可不行於未來。」( (很快)就會去到(往生)來世)。「大德!余自望之間,離諸欲,離不善法」(只要我想要,我便可以捨離諸欲)。錯解原意的,如:「時,五葦村婆羅門家主等,為惡魔波旬所執取。」(被惡魔波旬上了身)「時,世尊入()乞食時,清洗其缽而歸。」(空著缽回來) 

2.3. 詞匯及詞組層面的問題 

    前面兩小節所談的,主要是句子層面的問題。接著,我們要看看詞匯及詞組層面的問題。 

    2.3.1.】古奧的譯詞:《相應部》譯文中偶有見到承自古代譯經,但現代已基本不用的語詞,例如:「欠呿」(打呵欠,vijambhika),以及「野干」(sigala,豺狼)等,這些都難免造成現代讀者的隔閡。 

    2.3.2.】生硬及生搬日文的譯詞:譯文中也見到一些未經消化轉譯,而直接從日譯搬用的語詞。例如:「繼系」(santanaka,伸長、延展之物,藤蔓)、「係蹄」(pasa,圈套、繩索、繫縛)等,這些大概都是日譯者所「創用」的生硬譯詞,漢譯本則直接挪搬套用。此外,諸如,「手綱」(rasmi,韁繩)、「刺針」(patoda(有刺的)馬鞭)、「相會釋」(saddhim sammodi,互相問候)等,則是道地的日語詞。凡此等等未經消化便直接搬用的生澀譯詞,都可能造成閱讀經典的障礙隔閡。 

    2.3.3.】承自日譯的錯誤譯詞:譯文中還有一些承繼日譯的譯詞,顯然是日譯者翻譯錯誤的。如:「所見、所聞、所思、所知」,當中的「所思」,原文為 “muta”,意思應是「所覺觸的」,指鼻、舌、身三種感官所嗅到、嚐到、觸碰到的。再如:「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生死之眾生。」,當中的「生死」,原文為 “opapatika”,意思是「化生的」,指天界或地獄眾生的出生方式。再如:「比丘!此等之六者,是輕安。逮達初禪者,言語輕安;逮達第二禪者,尋伺輕安……漏盡之比丘,是貪欲輕安,瞋恚輕安,愚癡輕安也。」,其中的「輕安」,原文為 “patippassaddha”,意思應是「平息、止息」。這些都是繼承日譯錯誤而誤譯的例子。 

    2.3.4.】複合詞翻譯不當的:巴利語複合詞的使用極為廣泛,這些複合詞由於高度濃縮,因此詞間關係經常隱晦不明,使得整體詞意也不容易明白。譯文中,有的複合詞翻得過於樸質生硬,造成整體詞意的隱微難明。例如:「形愛」一詞,原文為 “piya-rupa”(「愛-形」),這個複合詞內部各詞詞意是「可愛的-()色」,因為作形容詞用(有財釋),所以解釋開來意思應是「具有可愛的形色或形質」。再如:「以何為取著、恐懼耶?」,其中「取著、恐懼」,原文是 “upada-paritassana”(「取著-恐懼」),譯文將二詞的關係析解為「並列複合詞」,但依該經經文內容來看,談論的並非個別的「取著」與「恐懼」二事,而是怎樣「由取著而產生恐懼」的過程,因此兩詞的關係不是「並列」,而是「因果」(從格依主釋),所以此句意思應是:「怎樣是由取著而(產生)恐懼呢?」。

3. 相關問題的成因及可能的改善之道

    上來談了《相應部》譯文上的一些問題。接著想談的是,在對讀過程中所見到、感受到的,造成這些問題的幾方面的原因,以及可能的改善之道。 

3.1. 相關問題的成因 

拙見上述問題的主要成因大概有以下幾點:一、對日譯的誤解;二、未能確實對照巴利原文;三、未能適當參考其他譯本;四、對教義內容的生疏;五、對文言表達的隔閡。以下分別略作說明。 

    3.1.1.】對日譯的誤解:在所有看到的問題當中,來自於對日譯誤解(或理解不確)的情形佔了其中的絕大多數。我們粗略估計選經中有問題的例子,大約有超過四分之三是由於誤解日譯而造成的。例如:「飽食氣塞臉」一句,巴利原文為 “arati bhattasammado”(鬱悶不樂、吃()飽無精打采)。日譯作:「氣塞ぎ、食べ過ぎて瞼おもし」,其中「氣」指「心情、情緒」,日文熟語「氣が塞ぐ」意思是「鬱悶不樂」;「食べ過ぎて」是「吃太飽」,「瞼おもし」是「眼瞼、眼皮沉重,想睡覺」之意。日譯基本上正確傳達了巴利原文的意思。但漢譯直接擷取「氣塞」兩字,未考慮日語與漢語之間意思的差別,又將「瞼」(眼皮)誤讀做「臉」,而把不相干的前後兩部份湊合成「氣塞臉」,意思可說與原意天差地別了。 

    3.1.2.】未能確實對照巴利原文及適當參考其他譯本:由於巴利原文本身有一定的難度,並且其中又存在種種問題,這使得我們很難期待單一譯者或譯本能夠翻得十分完善。因此,只拿單一譯本作為翻譯參考的底本,顯然是十分冒險的。儘管《漢譯南傳》聲稱參考了巴利原典,並在日譯與巴利有出入時,「以巴利聖典為主」,但在我們對讀過程中,幾乎見不到任何根據原典而對日譯錯誤做出訂正的,反而都直接繼承了這些錯誤。例如:「居士!依誓願,汝於未來當為轉輪王。」一句,其中「依誓願」,巴利為:“panidhehi”(發願吧!),英譯為:“aspire thus”(這樣發願吧!)。日譯卻作:「誓願 によりて」(藉由誓願),這是把原文的動詞「命令式」語尾(-ehi),誤認作名詞「具格」複數語尾(-ehi),於是就把原來表示「勸令、請求」的語氣,誤譯作「方法、方式」了。像這種日譯本的問題,若能適當的參考巴利原文及其他譯本(如英譯),應可避免掉絕大部份。

    3.1.3.】對教義內容的生疏:翻譯工作並不只是表面的「語言」之間(機械性的)轉換的問題,更核心的反而是「內涵意義」的傳達。因此翻譯者基本上必須先盡可能地深入而「懂得」或「通曉」他所翻譯的文件當中所承載的內涵或意義,否則便不可能進行比較適切而有效的傳達。《相應部》中有許多問題便是肇因於對教義的不夠熟悉。例如3.3小節提到的:「漏盡之比丘,是貪欲輕安,瞋恚輕安,愚癡輕安也。」在《阿含經》,漏盡者(阿羅漢)的基本定義是「貪欲已斷無餘,瞋恚、愚癡已斷無餘」;若清楚這項定義的話,大概就不會跟隨日譯,將 “patippassaddha” 譯作「輕安」了。再如2.3小節提到的:「阿難!不論如何,依以我為善友,生法之眾生,依生而解脫。老法之眾生,依老而解脫,病法之眾生,依病而解脫,死法之眾生,依死而解脫,愁悲苦惱悶之眾生,依愁悲苦惱悶而解脫。」譯文中的「依 ~ (解脫)」,在巴利原文是「從格、具格」(jatiya parimuccanti, maranena parimuccanti),日譯是「より」(生より解脫)。巴利語的從格、具格,以及日語的より,都可以表達「憑藉」或「離去、不伴隨」之意,漢譯採前一意思,亦即「靠著、藉由」生、老、病、死等,而達到解脫。但問題是,初期佛教並沒有「生死即涅槃」或「煩惱即菩提」之類的教理,談到「生死」或「煩惱」都是要捨離、要斷除的,絕不是「依之」或「藉以」解脫的「方法」、「道路」。因此此處巴利原文的從格、具格或日譯的より應取「離去、不伴隨」之意。這便是由於對教法的根本意趣不夠熟悉造成的問題。 

    3.1.4.】對文言表達的隔閡:前面曾提到,《相應部》的譯文,詩偈部份採兩句一行的「五言格」,不用標點;散文部份則為「文白結合」的混合語體,採現代標點。採用哪一種「文體」及「語體」翻譯經文,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就「現實面」而言,最基本必須考量的,一是譯者本身的「專擅程度」,二是當前讀者的「領受程度」。《漢譯南傳》不管是詩偈還是散文,有很大部分並不能明白通暢的傳達文意,這大概跟它採用、摻合了部份不甚擅長的文言語體有很大關係。儘管文字的「藝術境界」大概是每個翻譯者都多少會懸記在心的目標,可是,若只為求文字、節奏的優美,勉強使用自己不甚擅長的文體或語體從事翻譯,不能確實達成「溝通了解」的基本任務,那就本末倒置而得不償失了。 

3.2. 可能的改善之道 

    以上概要談到了譯文問題的主要成因,這些成因可簡單歸納為三方面:一是對「來源語」(source language,或原典語)熟練度不足(閱讀、理解方面);二是對文件內容熟悉度不足(特別是教理內涵方面);三是對「目的語」(target language,或譯典語)嫻熟度不足(書寫、表達方面)。針對這些成因,其可能的改善之道就很明顯了。 

3.2.1.】首先是加強原典語言(巴利語)的研究訓練。這是整個翻譯成功與否的第一道關卡。從前面的討論,可以清楚見到「二手翻譯」的種種問題與侷限,因此,我們應該直接根據原典來翻譯。所以,對於原典語言的教學訓練與研究講求,就須要特別加強,如此才可能比較精準、細緻地掌握原文當中所包含的各種各樣微細的意思。但就目前國內的佛教相關研究機構而言,雖大多開設有巴利語的課程,但修習的時數、學分數,相較於一般大學專業的語文科系(如外文系、日語系、德文系等),顯然是相當不足的。在「教學訓練」方面,筆者曾擬想原典語言的課程是否應向下紮根,開設在學院或大學部,否則這樣的情形恐怕很難改善。在「巴利語研究」方面,國內佛學界似乎也還未真正起步,目前我們還看不到針對這個語言的一手的研究,以及運用語言學方法、基於一手資料編成的文法書或辭典。如果我們沒有專責的研究機構或計劃,長期的投注心力去耕耘,我們就很難期待對這個語言能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一手的」了解,這樣,就很難支持較高品質的教學訓練,同時,也就很難取得較高品質的翻譯成果。 

3.2.2.】其次是關於經典內容熟悉度的提昇。最基本需要的,是掌握「一手資料」,也就是比較大量而全面地研讀初期佛教的「三藏」,以便對此期佛教內容能有比較深入、整全的掌握。此外,對於各種現代的研究成果,包括語言文獻以及教理思想等各種方面的內容,也是必要參考吸收的。再則,由於經、律的本文一般比較簡要,所以適當參考相關的注釋(atthakatha)、解疏(tika)等也是有幫助的。可以想見,這是一件極為龐大的研修工程,因此,有志於譯事者,如果希望取得較高品質的翻譯成果,恐怕須有「皓首窮經」的準備。

3.2.3.】關於目的語(中文)表達的問題。如果主譯者這方面素養足夠的話,自然可以直接譯出成果。否則,盡可以選擇自己能夠輕鬆駕馭的文體與語體,以便準確、明白的傳達出自己所了解的底本意思。至於文字的修飾,則可委請這方面素養較深的人士,進行潤文。 

4. 結語:語言文獻學對佛教學研究的重要性

    以上檢討了《漢譯南傳大藏經•相應部》譯文的各方面問題,以及這些問題的成因及可能的改善之道。「巴利三藏」是目前尚存留的、以「印度語言」記錄的佛典當中,數量最多、部帙最完整、且時間也較早的文獻資料。這部三藏的漢譯工作,無疑是當今佛教界極重要的基礎文化工程。上面已多少談到,這項工作能否順利推展、乃至成功地達成歷史任務,其關鍵之所繫,就在於國內「(巴利)語言文獻學」的講求與訓練是否達到足夠水平。只有當我們打造好了這柄「鑰匙」,我們才可能開啟這部聖典寶庫,真正開展「巴利佛教學」的研究,進而與其他不同傳承的佛學互相觀摩、對話、彼此學習,成就佛法的精華與廣大。 

    「語言文獻學」對佛教學研究具有根本的重要性,這是顯而易見的,前輩學者已經談了很多,而國內佛學研究機構也都能認識到。但誠如前面所言,儘管有所認識,但我們對它的重視程度,似乎還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國內不能至少有部分單位或機構,專心致力於此,讓語言文獻學「真正地」紮根本土,那我們就無法真正開展對原典的「一手論述」,而只能跟隨在歐西、日本、或泰、緬等南傳國家之後,使用他們的二手資料,聽習他們的「二手意見」。而這無疑是當今國內佛學界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

                                                  200311

                                                   嘉義民雄

--------------------------------------------------------------------------------------------

    全文阅读PDF

   来源阿含学苑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