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增壹阿含经》学记(二十五)

《增壹阿含经》学记(二十五)

作者探寻 标签颠倒 能海上师 学记 增一阿含经 增壹阿含经 尊者 阅读次数:10

《增壹阿含经》学记

能海上师

(连载)

增一阿含经学记五十卷

五十二品

苻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比丘能海学抄及记

 

卷二十四

善聚品第三十二五法类 共有十二经)

一、五善聚 明五善根资粮及成果。

二、五不善聚 五盖恶道有分。

三、礼佛五事功德 初修道者,聚福资粮。

四、阎罗审罪 厌怖罪行三业入正(前四经说自力修行,断结明道之法)。

五、受岁法 此依止他力去染长净之法,成道迅疾。

六、天人归佛 未知归信者,为说临急救济之法。

七、那罗陀 教知无常,去忧畏刺。

八、教诫病人 修行中间得无障阻之智慧法行。

九、瞻病五法 增福灭罪之无上方便。

十、师子大将 布施自利,五无畏报。

十一、比丘五施回向 布施二利,五福之报。

十二、受施之境 应时之施,境有其五。

第一经

佛告比丘,有善聚,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此最大聚,众聚中妙,若不行此法者,则不成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及如来至尊等正觉。若得此五根者,便有四果三乘之道。

此之解释,经论各多。大智舍利弗论,特为简明义备,具足学修之要。从初学人,中间证得,其后得果,各各所依人法断修因果法相次第,正与现经互合,故录抄论文,以作本经之义解也,并加红字串解。

论云,云何信根,初发心学人欲离结使,依无漏圣心入解脱圣道,若坚信坚法随信行,随法行者及余趣人,摄向等中人,见诸行无常苦等之过患,观解脱道息灭烦恼苦等之涅槃寂灭,修行法者,如实观苦集灭道十六行观,如次真修,未解欲解,言八忍也。未得欲得,言八智也。未证欲证,心慧解脱也,依如是等修道离烦恼。

见学人已得见道者,若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观智具足,心慧解脱全,若智地在八忍八智中,若观解脱心,正修心解脱中,即得沙门果,若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无学人,已入向欲得阿罗汉果,未得圣法欲得,解脱、解脱智见全,修道离烦恼,欲得观智具足,若智地,若观解脱心,如是不具者具,不全者全,即得阿罗汉果。若实人,得果证者,若趣向,等中人,各各信根之相性不同,若信入初发信心入道者,信究竟入,坚信坚法人,信真,见学人,信心净,无学人,如是等人法性相修为位次所作所得之信性,是名信根。

何进根,学人离结使,乃至即得阿罗汉果,若实人,若趣,应回看前信根条中所说,此中修行之相者,身心发出,解脱出离心行度宝事到彼岸,堪忍别解脱戒之法行,不退难处能过久久如一勤力,殷殷成事,不辞劳苦进,不下不退不离,始终不离三宝及出离道,不懈恒久不厌不推怠,不缓,迅快成事不逸,不窳堕,痴不动相,不识染净,不能自动,此是精进之修行相。成就者,能向上进,初心人也,进力,坚信坚法人也,进觉,见学人也,正进,无学人也,是名进根。

云何念根,学人离结使乃至即得阿罗汉果,若实人若趣,若念正出离念,比丘六念,十念等,忆念回想得正有力,微念伏流细紧之念,梦醒存在,顺念住,随四念处住心,练习中不忘,对境不失正念,不顾此失彼,相续遇事境障念能不息,念不失身口意正三业不失,不夺,违顺境缘,不舍正念,沾附境界,不钝、慧行辨识明了迅快,不钝根,眼等根锐利,能护根,速知是处非处,成就相者,初心成就出离,念我是出家人等,念力,坚信坚法人也。念觉,见学人也,正念,无学人也,是名念根。

云何定根,学人离结使乃至即得阿罗汉果,若实人,若趣,同上意,修行相者,若心住,心专一境上也。正住,依法在定,专住一心专修念处无量等,心一向专一事行及定:心一乐心身得乐触点及善欲,心不乱,离盖净行,不杂不掉举。定云何生,依念,成就相者,独定,初修简略息心之方便也。定力,坚信坚法之人也。定学,见学人真实能学修定道故。正定,无学之人,八正道具足故,如是等,是名定根。

云何慧根,学人离结使,乃至即得阿罗汉果,若实人,若趣,以上人,以下修法者,若于法中,择,决了善恶因果是处非处也。重择,事理专研其因果本末,依三支比量等,而得真相。究竟择,依现量、比量、正较量、圣言量,辩别论议,决定了解事物论理之所然之故,此三总名择法。依此思惟,依于原则事事条条在定中专精细微分别乃至微行入里,久久再再而生觉了,更依余法余事实际考较,此之觉了与现法无违,依此能达自相事理万化之本体自性之相。他相法无自体自性,皆属他缘集聚以生,名为他相。共相,他缘和合之现相也,依次抉择思惟觉了自共之相而得正确之思,记忆摄心能持其总别同异成坏之相,并加自他辩进推演深究决定,名曰定理、定律、正理、真如,如真等等多名,皆名辩慧,此慧善能决了善恶因果,本末,是处非处,觉明慧行,如是等义理法相,先必能知,次则实践修为亲见如是,以此而得解脱。所谓身心慧解脱,亦并摄入解脱,别余种种方便,谓此之方便乃至十胜处八遍处等了,中间手续次第法需众缘,名之曰术,依法精定,所起前相,曰焰,光明者,初修光明想及事光相光,亦曰相明力明(观楞伽经有文)。照耀者(接下加持等文),加持潜通之事义了解也。如是等皆曰慧根,慧力。初修能得决定义解及感应之力也。择法,坚信坚法之人也。正觉,见学人也。不薄,所入深厚,方方遍照,无学之人也。如是一切是名慧根。

第二经

佛告诸比丘,云何名为不善聚,所谓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调戏盖,疑盖。若有此五盖,便有畜生、饿鬼、地狱之分,诸不善法,皆由此起,是故比丘当求方便,灭此五盖,应如是学。

此五盖法,集异门论解释详明,今具录其文,以明经意。

云何贪欲盖,答于诸欲境诸贪等贪、执藏防护,坚著爱乐,迷闷耽嗜,遍耽嗜,内缚希求,耽湎苦集,贪类贪生,是名贪欲。云何贪欲盖,答由此贪欲障心,蔽心,镇心,隐心,盖心,覆心,缠心,裹心,故名贪欲盖。

云何瞋恚盖,答于诸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蘖,欲为扰恼,已瞋当瞋现瞋,乐为过患,极为过患,意极愤恚,于诸有情,各相违戾,欲为过患,已为过患,当为过患,现为过患,是名瞋恚。云何瞋恚盖,由此瞋恚障心,乃至裹心,是名瞋恚盖。

云何昏沉睡眠盖,云何昏沉,所有身重性,心重性,身不调柔性,心不调柔性,身昏沉,心昏沉,teng瞢愦闷是名昏沉。云何睡眠,答,染污心中,所有眠梦,不能任持,心昧略性,是名睡眠。云何盖,由此障心乃至裹心,是名昏沉睡眠盖。

云何掉举恶作盖者,云何掉举,诸有令心不寂不静,掉举等。掉举,心掉举性,是名掉举。云何恶作,染污心中所有令心变悔,恶作恶作性,是名恶作。云何为盖,由此障心乃至裹心,故名掉举恶作盖。

云何疑盖者,云何疑,于佛法僧,及苦集灭道,生起疑惑,二分二路,法相义解,道行宗派,不了圣言,不得一致趣向,虽有良田,不善耕耘,踌躇犹豫,犹豫箭,不悦,不悦行,不决定,不悟入,非己一趣,非当一趣,非现一趣是名疑。云于疑盖者,由此障心乃至裹心,故名疑盖(应当经论对读以免文字差异)。

犹豫箭者,法相不清,依文解义,大小显密,缺学无行。不知不学,二分二路,不得一致一趣,又由门户己意,推断是非,故于一方不悦,不行,不决度,不悟入。以此疑悮终身而自不知,故亦曰盖。盖者不自知也。此上二经,善聚不善聚,是如来正教之网维,正道正法修学之根本见,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总持句之分析也。依此分别,摄修正道,应取应舍,是处非处,因果定律,一切无乖,三乘四果可得。不堕恶道分类,尔来初修及施教人,每多专务高深忽略于此,但瞻望于难解之甚深妙义,妙义虽妙,一时难得其妙,于此善不善等无决定根本之见,乃至颠倒摄取,五善资粮不聚,五盖时时加厚,道果缺缘无成,又或多聚恶缘障修,是故多修多退,成就人稀,有智之士善思念之,善修断之。

第三经

前之二经,是修行入道之根本正教,初修道未深入,先当教以礼佛承事等五事功德,资粮之聚,又必先成此世间福行资粮者,于出世净福资粮乃有修行根本之依处(于十圆满及二十种胜生中广有所说应知)。是故专心圣道者,更当努力此入门之务,五事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如来亦成就此五功德,世无与等。以此因由而得信、戒、闻、慧等,及相好庄严之大成就,如是五种功德因缘果报佛说详明,复有各各事迹备载众经,应当参考。

第四经

佛以天眼观众生之类,生者终者,善趣恶趣,善色恶色,若好若丑,随其业行心意所种善恶种子,皆悉知之。若诸众生三业善恶不同,正见邪见,有无诽谤圣贤等,因果各异,命终之后,造善行者往生善趣,习气相应,如水流湿,火就燥,恶行入恶道相应,生地狱者,阎罗王审罪判别相应入狱受报,如是等等,佛皆见之。一者不见生老病死过患,由此广造众恶聚积,是造罪之因,此因非父母所为,亦非国王大臣人民所造,是自作自造,当自受苦,莫谁代受。二者贪盗之罪,世间亦有国王治罚,人皆见之,漏网之人及彼深根种子,阎罗王以地狱种苦治,消灭罪业根种。三者淫泆之罪亦尔。如是盗淫二者为因,便能发起杀害妄言伪诈,一切无边罪行恶事,由此变生地狱无量之苦受,必至厌怖罪行,乃得脱苦,得人中生,以得人身便能出家学道而获解脱。若有此念之种子,辗转受报竟,来生人中便得善缘出家学道,阎王亦忻念之,是故比丘,当常念身口意行无令有缺,当灭五结(盖也),修行五善根,当作学修。

龙树菩萨面壁修定时,能善识佛意,绘画三恶道图像,张悬对面,以警策定心,精进行力。复次,法者心造,元是幻化。然未证无自性无我以来,而此幻化法法存在,种子现行丝毫不失,自作自受,不作不受,应多读此经,则身口意行勉入于正,并须依靠别解脱戒事修,治其身口粗大罪行。次修禅观断除意念五盖等结,努力聚集信等五根种子资粮,此是修行初中后善一贯联系之法,勿妄贪高深难得之远见,不观当前足下陷阱,智人善知勉力为之。此上四经是联带相生一意之行,应和合修行进道必速。更依他力帮助成就尤快,加增力量也。下经明其所以然之故。

第五经

(因该篇经文涉及到比丘羯磨的内容故不刊登)

第六经

前四经说自力修行断结明道之法,第五经者依他力帮助则更速疾,配如射箭矢必尖锐,又须弓弦张发方便,则能致远中的。此第六经者,特为不知归向三宝之人,说急时抱佛脚之法也。经云三十三天天人将终,五衰相现,悲哭无路,天王观言,汝莫悲伤,佛言:

一切行无常 生者必有死

不生则不死 此灭最为乐

天人报曰,我今天身清净无秽,光喻日月,舍此身已生猪腹中,恒食屎粪,死时刀割,那得不痛。天帝释言,汝今归三宝,便得不堕恶趣,佛言:

诸有自归佛 不堕三恶趣

尽漏处天人 便当自涅槃

然不知何处有佛,云何为佛,帝释告言,佛在人间,汝今无力能去,但作遥想皈依亦得。彼天信从,得免猪胎,生长者家,由舍利弗导引,见佛出家闻法得度。此经亦复显示皈依发愿出家明道一路法则,教人入道之次第方便也。久学久修之人亦有不识归从之道者,若逢老病将亡之时,还同天人一样,是故入道归信为先,由随信行能生法行,此之法行是真法行,专务法行,不得法行。

以上诸经所明是自修自利行之要道,云何作利他开导教化之事者,下经明之。

第七经

尔时文荼王,第一夫人逝世,极怀愁恼,不食不饮,不治王事,不理王法。尔时王有大臣名善念,与王执剑者,告王言,此国界中有沙门名那罗陀,得阿罗汉,有大神足,博识多知,无事不练,辩才勇慧,语常含笑(此显说法之自利行也),愿王至彼,听其说法,若闻无复愁忧苦恼。王言善哉,如法敬至尊者所,那罗陀告言,梦幻之法,起于愁忧,泡沫及雪揣起于愁忧,不可以花法起于愁忧(花者暂时可观终当萎残)。

佛说五事不可得。

经云:云何为五,夫物应尽,欲使不尽者,此不可得。夫物应灭,欲使不灭者,此不可得。夫老之法,欲使不老者,此不可得。复次病法,欲使不病者,此不可得。复次死法,欲使不死者,此不可得。

一、 物应尽不可得。(如灯缺油等)

二、 物应灭不可得。(如水火外事伤害侵夺等)

三、 四、五,老病死,四大衰败,四大相违,四大分散,此等皆是无常变坏之物,刹那不住,不可以力保持自在,愁忧无益于事,尔时尊者,便说偈云、

不可愁忧恼 而获其福佑

设有怀愁忧 外境得其便

外境者,烦恼怨家魔众也。

若使有智者 终不思惟是

外敌便有愁 而不得其便

智者能知五事无常,终不可得,不思惟幻化是实,怨魔愁忧,莫得方便,更当

威仪礼节具 好施无吝心

当求此方便 便获其大利

若能具戒好施之事上,多求方便,自得实利。

设使不可得 我及彼众人

无愁便无患 行报知如何

设使能知无常五不可得,我及余人皆不可得,无愁便无灾患,行事造业要知因果苦乐之报,如影随行,意义深广,必当明白其所以然之故。

复次广说无常五刺,世间尽有,非独我有,古今一样。若自愁忧,或能使亲族愁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身体烦热,由此缘本,便致命终。又我所爱者及其自身,必当渐老,不能抗拒不老,病苦之来,寻求因缘四大患害,因缘调善,病则自愈,死者便死,真死莫救,人人必死一次不多,亦不可免,不可抗争。尊者如是等教,王得开解,欲自归依尊者,尊者教命归依佛及法僧,而不自受,说法无染也。此显说法四无碍辩得其方便善巧,然皆由自行中修行之成就,非摹仿可得也。

第八经

老病死亡之中,当前难忍之苦者病也。是故如来教以五法之总要,详尽之说备律藏经中,比丘应知应学。所谓医方明者,是自医自卫之方,非教比丘尽学医生之法,又医生治病只能按症处方,不能深悉自己病患因缘,体质习气之宜与不宜及平时防病卫生之道,应该自行调摄,不能全靠医生。佛说五法者。

第一当则饮食,应食不应食,多食少食不食应知。

第二应随时食,食必有时,若终身食,七日药,早食、中食,若非时食,应知开遮得宜。

此之二事即是修行之要道,不善学者病障缠人,乃至终身不能修行用事。善食调身,即名为道,善食者依律,调身者修定。

第三不可有病不亲医药,恃强充健,时行传染,应就医药不就医药,小病成大,大病不治。

第四病中多忧喜嗔,多忧者,不念无常,疑心有病,广聚医药,愁忧怕死,不知罪福,多求长生之道,无病成疾。

喜嗔者,由病心多烦热,嗔恚特甚,不知嗔恨能使四大立时变毒,利刀伤身,无病成病,有病增烈,成不可治,或当时死亡,应修慈悲喜护,四无量心。

第五于瞻病人不起慈心,病多烦热,无处发作,便向瞻病人无过言过,生疑生恨,或作咒骂谴责,使人难近,病苦增剧,药力不灵,应作慈心念恩施予,不求过失。

佛言若有此五法病则难差,无此五法便得速好,好已不发。

第九经

佛言扶持看病,是无上福田,佛亦躬亲扶助病人。此五法应知应学。

一、 能分别良医好药,忌避不宜之食药及住处。

二、 不懈怠,先起后卧,不嫌秽污,不辞劳苦怖畏,如病人之父母,久不厌弃。

三、 不喜嗔恚(恒善言谈),亦不好眠睡,慈心爱护,不贪自身安逸,侍如佛身,是修行增长福德灭失罪障之因缘也。

四、 以法供养,不贪饮食,自有适宜病人之物,尽力供养如供如来,病人所好饮食物药不生贪染。

五、 不与病人言谈往返诤辩事情,而且堪能说法,赞善称德,安慰彼心,令生欢喜,病得速好。

此之二经,一者是修行中间得无障阻之智慧法行,二者是增福灭罪之无上方便,二利修行之大事,勿作寻常事观之,应更广学实践,大积资粮,早成道业。

 

第十经

此下有三经皆是一经,总为布施故。此显自利得五无畏报,如师子大将。畏即是苦,无苦何畏。此但以一施法五苦得除,是谓第一波罗密多。云何五无怖畏。

一、 名远十方,更无恶名畏故。

二、 入众无畏(不怀惭愧),有施有敬故。

三、 人见欢喜,有施有助,人所不厌故。

四、 生人天中,无侵损于人,与人天有缘,恶趣无缘故。

五、 智慧漏尽,由有法缘,智缘便生故(智慧远出众人之上,现身尽漏,不经后世)。

此中佛教注意者,从初至后中间必无变悔善施之心,最要善学,现身漏尽至无为处,以得善神欢喜将护,三昧易得,亦无错乱,如实而知苦集灭道,自身出要无为之法,以施而为第一得到彼岸也。

第十一经

显施法二利之德有五,如一日之施食,能令彼人一日之中能得命、色、安、力、辩等五福,回映自身,亦复得此五福之报,若具信愿者,出生之福更无量。

施命时愿彼长寿,自心所感之相如何。

施色时愿彼端正,自心所感之相如何。

施安时愿彼无病,同上。

施力时愿彼力无能胜,同上。

施辩之时,愿彼能得正真无上之辩,自心所感之相如何。

此是现行熏种子之相,更种熏种,种发现行,现行又返熏,辗转变化无穷,此理不学难知,不修难见。

经中佛偈云:

觉知身安乐 心便得解脱

意云施物之时,自觉彼身安乐之时,身心当时便得解脱,种种苦想苦受(现熏种,种生现),是故施福无量不思议也。

第十二经

前之二经是显自利及二利所起之业用也,此说于施境上特加注意应时施之事。(经:佛说应时之施,有五事。)

一、 远来 不悉境地情事,又缺亲知故。

二、 远去 不知前途境事故。

三、 病人 须要多种缺缘,更多苦虑。

四、 俭时 饥饿逼迫苦,应救济故。

五、 新物供僧(经:持戒精进人)而后自食,功德殊胜故,因此入道进法故。(经:是故善男子善女人欲行此五事者,当念随念施。)

补第六经

长者子成阿罗汉已,白佛言,色者无常,无常者即是苦。苦者即是无我,无我者即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亦复无我,如是智者所觉,知痛想行识无常,无常者是苦,苦者无我,无我者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此智者所觉。知此五盛阴无常苦空无我非有,多诸苦恼,不可疗治,恒在臭处,不可久保,悉观无有,我今日观察此法,便为见如来已。

第七经

去忧畏之刺法 经云:“应失之物,便失之已,便愁忧苦恼,痛不可言,我所爱者,今日已失,是谓失物,便失之,于中起愁忧苦恼痛不可言,是谓大王第一愁刺,染著心意,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来处。又复闻贤圣弟子所应失物便失之,是时彼人不起愁忧苦恼,常作是学,我今所失,非独一己,余人亦有此法,设我于中起愁忧者,此非其宜,或能使亲族起愁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即当成病,身体烦热,由此缘本,便致命终。尔时便能除去忧畏之刺,脱生老病死无复灾患苦恼之法。”余刺亦尔。

 

(摘自多宝讲寺通讯总第九十八期 二〇一一年第三期)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da6600102vgfl.html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