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原创]《论宝钗》(郑无极最新73万字红学专著)35
作者:郑无极 标签:钗黛形象的B面 红楼梦 林黛玉 论宝钗 人物形象 薛宝钗 | 阅读次数:8 |
![]() ![]() ![]() |
| ![]() ![]() ![]() |
当然了,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宝钗的这种“无为之治”,要推广开来,仍然是存在缺陷的。这就是过分依赖于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前面说了,宝钗对探春改革方案的“再改革”,其中最核心的一个要点,就是上位者不与下位者争利,要尽量做到利归于下、藏富于民。但如果一个管理者或统治者大权独揽,又不能克制自己的物欲的话,我们则很难保证他不会向权力上处于弱势的承包者伸出贪婪掠夺之手。在现代民主国家里,这种问题的解决办法是以民主和宪政来约束统治者,使其必须接受监督,而不能为所欲为,即所谓的“把统治者关进笼子里”。但在二百五十多年前的清代中叶,当时的中国人是没有也不可能有这些想法的。对于曹雪芹来说,这些现代政治文明的产物,简直闻所未闻。因此,他只能同中国历史上那些具有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一样,一再强调上位者个人的修为。具体到《红楼梦》中,就是拿宝钗的不用私人来同凤姐的贪图私利来作对比。
众所周知,小说不止一次地写了王熙凤贪婪无度,拿钱去放高利贷的事。而凤姐作为一名管理者,尤其恶劣的是挪用丫头们的月钱去放贷: 袭人又叫住问道:“这个月的月钱,连老太太和太太还没放呢,是为什么?”平儿见问,忙转身至袭人跟前,见方近无人,才悄悄说道:“你快别问,横竖再迟几天就放了。”袭人笑道:“这是为什么,唬得你这样?”平儿悄悄告诉他道:“这个月的月钱,我们奶奶早已支了,放给人使呢。等别处的利钱收了来,凑齐了才放呢。因为是你,我才告诉你,你可不许告诉一个人去。”袭人道:“难道他还短钱使,还没个足厌?何苦还操这心。”平儿笑道:“何曾不是呢。这几年拿着这一项银子,翻出有几百来了。他的公费月例又使不着,十两八两零碎攒了放出去,只他这梯己利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袭人笑道:“拿着我们的钱,你们主子奴才赚利钱,哄的我们呆呆的等着。”平儿道:“你又说没良心的话。你难道还少钱使?”袭人道:“我虽不少,只是我也没地方使去,就只预备我们那一个。”平儿道:“你倘若有要紧的事用钱使时,我那里还有几两银子,你先拿来使,明儿我扣下你的就是了。”袭人道:“此时也用不着,怕一时要用起来不够了,我打发人去取就是了。”(第39回) 按当时的《大清律》规定:“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并不得过三分。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利。违者,笞四十,以余利计赃,重者坐赃论,罪止杖一百。”所谓“三分”,就是百分之三。由于本金固定,不许搞利滚利,一年的利率也不过36%。而凤姐“十两八两零碎攒了放出去”,一年不到,利息就有上千两银子,自然远远超过了当时法律的规定。凤姐这样富贵,还贪财如此、虚荣如此。甚至老尼净虚的三千两银子加几句阿谀之言,就“一路话奉承的凤姐越发受用”(第15回),不惜犯下人命大罪。确如脂砚斋所说:“总写阿凤聪明中的痴人。”(见甲戌本第15回侧批) 那么,作为凤姐对立面的宝钗又如何呢?在本书第二章,我们已经说过了,宝钗是非常瞧不起凤姐的为人的,总是喜欢没大没小地嘲弄后者为“凤丫头”。因此,宝钗作为一名管理者,她不仅不可能去做凤姐那样的贪婪无度的事情,甚至连利用职务之便沾点好处这种名声,她都是惟恐避之不及的。第56回,当平儿提议选莺儿的娘来作蘅芜苑的土地承包人的时候,宝钗立即拒绝了这种任用自家仆妇的建议。只是出于人及其才、物尽其用的公心,才又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折衷办法: 探春又笑道:“可惜,蘅芜苑和怡红院这两处大地方竟没有出利息之物。”李纨忙笑道:“蘅芜苑更利害。如今香料铺并大市大庙卖的各处香料香草儿,都不是这些东西?算起来比别的利息更大。怡红院别说别的,单只说春夏天一季玫瑰花,共下多少花?还有一带篱笆上蔷薇、月季、宝相、金银藤,单这没要紧的草花干了,卖到茶叶铺药铺去,也值几个钱。”探春笑道:“原来如此。只是弄香草的没有在行的人。”平儿忙笑道:“跟宝姑娘的莺儿他妈就是会弄这个的,上回他还采了些晒干了编成花篮葫芦给我顽的,姑娘倒忘了不成?”宝钗笑道:“我才赞你,你到来捉弄我了。”三人都诧异,都问这是为何。宝钗道:“断断使不得!你们这里多少得用的人,一个一个闲着没事办,这会子我又弄个人来,叫那起人连我也看小了。我倒替你们想出一个人来:怡红院有个老叶妈,他就是茗烟的娘。那是个诚实老人家,他又和我们莺儿的娘极好,不如把这事交与叶妈。他有不知的,不必咱们说,他就找莺儿的娘去商议了。那怕叶妈全不管,竟交与那一个,那是他们私情儿,有人说闲话,也就怨不到咱们身上了。如此一行,你们办的又至公,于事又甚妥。”李纨平儿都道:“是极。”探春笑道:“虽如此,只怕他们见利忘义。”平儿笑道:“不相干,前儿莺儿还认了叶妈做干娘,请吃饭吃酒,两家和厚的好的很呢。”探春听了,方罢了。(第56回) 莺儿是宝钗的贴身丫鬟,莺儿的母亲也自然是薛家的仆妇。如果把作为贾府产业之一的蘅芜苑土地包给一个薛家的仆妇,这如何能够让贾府的婆子们服气?我们看到王熙凤正是因为自己太过于贪婪且名声在外,所以才明知贾府需要开源节流,也不敢放手蠲免那些不需要的费用的。每当探春提出一项节流的计划,平儿总是在一旁替凤姐解释:这个以前没有改,因为“原是恐怕姑娘们受委屈”,那个原来不曾蠲,也是因为“这件事须得姑娘说出来,我们奶奶虽有此心,也未必好出口”。弄得宝钗也不忍不住要半是夸奖,半是讥讽地调侃起平儿来了: 宝钗忙走过来,摸着他的脸笑道:“你张开嘴,我瞧瞧你的牙齿舌头是什么作的。从早起来到这会子,你说这些话,一套一个样子,也不奉承三姑娘,也没见你说奶奶才短想不到,也并没有三姑娘说一句,你就说一句是;横竖三姑娘一套话出,你就有一套话进去;总是三姑娘想的到的,你奶奶也想到了,只是必有个不可办的原故。这会子又是因姑娘住的园子,不好因省钱令人去监管。你们想想这话,若果真交与人弄钱去的,那人自然是一枝花也不许掐,一个果子也不许动了,姑娘们分中自然不敢,天天与小姑娘们就吵不清。他这远愁近虑,不亢不卑。他奶奶便不是和咱们好,听他这一番话,也必要自愧的变好了,不和也变和了。”(第56回) 想想看,也的确是这么一个道理:凤姐自己贪吃多占,却要别人省吃俭用、节约奉献,她好意思说的出口么?就算她厚着脸皮要这么做,执行起来,也肯定怨声载道,搞不下去。而现在轮到宝钗自己来管理偌大一个贾府,作为一个外姓人,还要把开源节流的改革推行下去。她当然不能容忍落下一点点这样的贪渎偏私的话柄,那一定是要避嫌的!可贾府中确实没有人能够侍弄这些香草。怎么办呢?把承包项目交给同莺儿的娘关系很好的老叶妈。至于老叶妈是不是会请莺儿的娘帮忙做活路,那就是她们自己私底下的事,跟管理者无关了。所谓无欲则刚。只有管理者自己公正无私,对底下的人才会有令行禁止的权威。古今皆然!由此,脂砚斋在这个地方专门将宝钗的管理风格与凤姐作了一个对比: 宝钗此等非与凤姐一样,此则随时俯仰,彼则逸才踰蹈耳。(庚辰本第56回双行夹批) 宝钗是顺应时代潮流,恪守公正无私的原则,所以作者赠给她一个“时”字。这一节所对应的回目就叫做“时宝钗小惠全大体”。另外,“时”又通“是”,是正确的意思。对于这个“时”字,《广韵》的解释便是:“是也。”《尚书•尧典》有“黎民于变时雍”一句,意思是夸奖舜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天下的百姓都变得友善和睦起来。《尚书传》对这个“时”的注解也是:“时,是也。”由此来看,曹雪芹给出的所谓“时宝钗”,又有肯定宝钗的治家方略为正确之举、正义之举的寓意。相比之下,凤姐自恃有才,放纵贪欲,则无疑是错误路线的代表。 为进一步说明宝钗的思想境界是她个人努力修为的结果,曹雪芹特意在宝钗、探春讨论改革事宜的百忙之中,又穿插了一段她们对将学问的文字: 宝钗笑道:“真真膏粱纨绔之谈。虽是千金小姐,原不知这事,但你们都念过书识字的,竟没看见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文》不成?”探春笑道:“虽看过,那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那里都真有的?"宝钗道:"朱子都有虚比浮词?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探春笑道:"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子书?当日《姬子》有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宝钗笑道:“底下一句呢?”探春笑道:“如今只断章取意,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宝钗道:“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难为你是个聪敏人,这些正事大节目事竟没经历,也可惜迟了。”李纨笑道:“叫了人家来,不说正事,且你们对讲学问。”宝钗道:“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第56回) 这一段话的关键,是宝钗的最后一句发言:“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曹雪芹也正是在借宝钗之口,要大家懂得“俗物”与“学问”不可偏废的道理。那么,能与这些“俗物”相结合的“学问”,又是怎样的学问呢?首先当然是朱熹《不自弃文》中所阐明的道理:“盖顽如石而有攻玉之用,毒如蝮而有和药之需。粪其污矣,施之发田,则五毂赖之以秀实。灰既冷矣,俾之洗瀚,则衣裳赖之以精洁。食龟之肉,甲可遗也,而人用之以占年。食鹅之肉,毛可弃也,峒民缝之以御蜡。推而举之,类而推之,则天下无弃物矣。”物尚如此,人则更不能自抱自弃,而应该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否则就成可那种饱食无用的官二代、富二代:“今名卿士大夫之子孙,华其身,甘其食,谀其言,傲其物,遨游燕乐,不知身之所以耀润者,皆乃祖乃父勤劳刻苦也”、“一旦时异事殊,失其故态,士焉而学之不及,农焉而劳之不堪,工焉而巧之不素,商焉而资之不给。当是时也,窘之以寒暑,艰之以衣食,妻垢其面,子置其形,虽残杯冷炙,吃之而不惭;穿衣破履,服之而无耻,黯然而莫振者,皆昔日之所为有以致之而然也。”(见清刻本《朱子文集大全类编•庭训•不自弃》)然而,在有了本领以后又该怎样做呢?当然不能利欲熏心,一脑子的功名利禄,而应该把真理和正义放在首位。因此,当探春刚刚断章取义地引用《姬子》中所谓“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等语时,宝钗就马上反问她:“底下一句呢?”探春也只能承认:“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点明这位“姬子”是反对“登利禄之场”、“背孔孟之道”的!其实,这个所谓的“姬子”完全是一个于史无征的虚拟人物。如果一定要说她是谁的话,只能说她就应该是第5回宝玉在太虚幻境中与之成亲的那个仙姬——“兼美”。作者亦不过是要借她的名来反对从事管理事业的人利欲熏心、见利忘义罢了。 在上述引文中,宝钗说探春“难为你是个聪敏人,这些正事大节目事竟没经历,也可惜迟了”,此处,脂砚斋批云: 反点题,文法中又一变体也。(庚辰本第56回双行夹批) 在这么一段钗、探对谈学问的引文结束之后,作者说:“三人只是取笑之谈,说了笑了一回,便仍谈正事。”脂砚斋又批了一句: 作者又用金蝉脱壳之法。(庚辰本第56回双行夹批) 那么,什么又是“用金蝉脱壳之法”,什么又是“反点题”呢?很显然,写宝钗、探春如何如何讨论承包制改革,又如何如何推行藏富于民的再改革,这些热闹文章都不过是“金蝉”之“壳”。读者惟有透过这些表面的东西,弄懂“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这样的大道理,吃透了“利义合一”的大学问,如此方能明白作者写下这一回书的真正题旨! 而正因为作者在宝钗身上寄托了他的治国理家的政治理念和对管理者理想人格的追求,所以落实到《红楼梦》中,曹雪芹特意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将薛宝钗形象与两个特殊的时日联系了起来。一是宝钗的生日被设定在正月二十一日,二是作者一再借助宝钗自己的诗文,将她与九月九日的重阳节绾结在一处。 先说宝钗的生日。众所周知,曹雪芹先花袭人和林黛玉的生日同设于二月十二日,这是有特殊寓意的。这天是江南地区传统的“花朝节”,即百花生日。按,袭人本姓花,作者一再强调其姓名是从古诗“花气袭人知昼暖”中脱化而来。以袭人为百花之代表,那是十分恰当的。而林黛玉与袭人存在着交叉“借影”的对应关系,二人都热衷于世俗的名位,林黛玉自己又有两次葬花之举,故林黛玉也同袭人共享这个百花生日。那么,宝钗的生日又是否与什么节日相重合呢? 曹立波女士在《红楼十二钗评传》里提出了一个看法,认为宝钗的生日即为“民间的穿天节”。为加强自己论证的力度,她特意引用了宋代庄绰的记述: 据宋代庄季裕(庄绰)《鸡肋编》载:“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郡中移合汉水之滨,倾城自万山泛绿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 并详细阐述说: 其中“云交甫解佩之日”大意是说,正月二十一日的穿天节是郑交甫与汉水女神相遇定情的日子。“穿天节”的习俗从夏朝一直流传到宋朝,影响至今。从宋人的记载来看,包含了定情、求子、祈福方面的内容。《红楼梦》中作者让薛宝钗这个女子生在穿天节,为她的婚姻生活增添了祈求夫妻美满、母以子贵的传统色彩。(以上两段,均见曹立波《红楼十二钗评传•梨花一枝春带雨》) 这种解释可能比较符合传统“红学”对宝钗的认识和评价。但实际上,它却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因为所谓的“穿天节”,乃是“湖北襄樊古代特有的节日和习俗”(见百度百科—“穿天节”条目)。也就是说,是一个地方性很强的节日。目前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曹雪芹在襄樊一带呆过。《红楼梦》中的宝钗也不是襄阳人,相反,作者明说她是金陵人。所以,用一个襄阳地区的地方节日,去解说曹雪芹为宝钗的生日如何有“祈求夫妻美满、母以子贵的传统色彩”,显然并没有多少说服力可言。 那么,宝钗的生日——正月二十一日,究竟是一个什么日子呢?我们说,这一天恰是旧时民间的“地穿节”,也就是纪念女娲补天的“天穿节”的后一日!要解释何为“地穿节”,我们还得从“天穿节”说起。所谓“天穿节”,乃是元宵之后的第一个汉族传统节日。时间有正月二十、二十三、二十五等几种说法,旧时绝大多数地区都将其定在正月二十日。天穿节又叫“补天节”、“补天穿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传说正月二十日这天,女娲从昆仑山炼出五色石补天。这个神话出自《淮南子•览冥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东晋•王嘉《拾遗记》载:“江东俗号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丝系饼饵置屋上,曰补天穿。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亦载:“江南俗正月二十日为补天日,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穿’。”宋代南城(今江西南昌)人李觏《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而为诗》说:“娲皇没有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可见,此节最迟从东晋起,就在江东一带流行。其主要的风俗就是妇女煎饼,用红丝线系挂于屋上,以纪念女娲补天的功绩。 《淮南子•览冥训》上说“往古之时”的灾难,乃是“天不兼覆,地不周载”。既然有“补天”的节日,相应地,也就该有“补地”的节日。一般这一天被定在“天穿节”的后一日,也就是宝钗的生日——正月二十一日。宋•葛胜仲(字鲁卿)《蓦山溪•天穿节和朱刑掾二首》云:“天穿过了,此日名穿地。横石俯清波,竞追随、新年乐事。”江南民谚亦有所谓“二十日天穿,二十一日地穿”的说法。可见正月二十一日即是“地穿节”,亦名“穿地”。 很显然,旧时正月二十一日的“地穿节”,还有湖北襄樊的“穿天节”,都是由正月二十日的“天穿节”发展、衍变而来次生节日。只不过,前者跟着“天穿节”一起在包括江南在内的全国各地流行,后者却只产生和流行于湖北襄樊一带。所以,我们在讨论宝钗生日有何含义的时候,只能取前者的释义而舍弃后者的释义。 如上所述,旧时正月二十一日的“地穿节”,乃是由纪念女娲补天的“天穿节”衍生而来的节日。而我们知道,《红楼梦》一书恰恰是以女娲补天的故事开篇的: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甲戌本第1回) 按故事所云,小说的男主人公贾宝玉,正是由这么一块补天剩余的顽石投胎幻化而来。恰因为他“落堕情根”、“无补天之用”,才降落到红尘世界,经历了一番人间的悲欢离合。正所谓“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是也! 既然“补天”不成,那么,又何不用去“补地”呢?事实上,脂砚斋也恰好批云: 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甲戌本第1回侧批) 这便与宝钗生日的“补地”日,恰好吻合上了。正因为顽石下到凡尘以后,为情所迷,只知道“华其身,甘其食,谀其言,傲其物,遨游燕乐,不知身之所以耀润者,皆乃祖乃父勤劳刻苦也”,担当不起“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的大任。所以,要铲除世间的大不平,消灭如螃蟹一样横行霸道、利欲熏心的赃官,重新推行新政,让天下清宁,这样的管治理想也就只能寄托到宝钗这般接受了癞僧、跛道,懂得“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的奇女子身上。诚如作者自己所感叹的那样,堂堂须眉男子不如彼裙钗!而有意思的是,除了这个地方以外,书中还有一处把宝钗与女娲直接联系了起来。这就是第50回,宝钗与众姐妹联句时所吟出的一句话: 鳌愁坤轴陷。(第50回,《芦雪庵联句即景诗》) 按,女娲补天的故事,出自《淮南子•览冥训》。其中,写女娲修补塌陷的天地,恰有“断鳌足以立四极”的说法。因此,“鳌愁坤轴陷”放在整个《芦雪庵联句即景诗》里,其字面的含义就是:大雪造成的积雪实在太厚了,有再次压垮大地的危险,那些大海龟(鳌)又要担心它们的四足会被砍去修补天地四极了。往深里推一步,宝钗和女娲都有“断鳌足”的想法,整个《红楼梦》中惟有林黛玉反以“鳌背三山独立名”自我期许。那么,这个“鳌愁坤轴陷”放到全书中,无疑又具有斩断功名欲望,方可行无为之治的象征意义。可能正是由于读出了这一层含义,有一位后世读者在列藏本第50回的这一句的旁侧,作了一条批语云: 钗全寓意。(列藏本第50回侧批) 只可惜,此人没有留下任何名号,更没有详细阐述他所理解到的“寓意”,具体是指什么。但联系到作者专门将宝钗的生日设计为“补地”日的情形来看,宝钗这里大有“断鳌足”以补“坤轴”的深意,这也确实是一望可知的事实! 再进一步,宝钗不仅其生日有特殊的寓意,她还对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因为她的诗文中竟然再三提到这个日子。先是《忆菊》诗中有云: 谁怜为我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然后是《画菊》诗中,再次提到“重阳”: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再就是《螃蟹咏》中,“重阳”二字第三次赫然出现: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细检小说中其他人物的诗文,从第38回一直扩展到全书,除了宝钗以外,竟再无一人将此“重阳”二字写入诗文,更遑论如此频繁、密集地一咏三叹。由此,我们便不由得不相信宝钗跟这一个时日确实存在某种特殊的联系。 其实,这种特殊联系也早就被一部分评红者给注意到了。曾经有人猜测说:“这些会不会都是曹公留给我们的‘草蛇灰线’呢?会不会是在暗示宝钗在重阳之日会有不同寻常之事发生呢?”(见“琴台论坛”,网友“痴尽绛珠”发贴)有拥林派论者则干脆把这种猜测给“落实”为宝钗在重阳这日被宝玉所“厌弃”。诸如此类的猜测,自然是胡思乱想。试想,如果宝钗当真是在重阳这日被宝玉所“厌弃”,重阳日正是分离之日,又怎么可能反过来说什么“慰语重阳会有期”?更重要的,宝钗《螃蟹咏》中还说“长安涎口盼重阳”。若按拥林派的说法,她会盼着被丈夫“厌弃”的一天来到吗?更不要说,无论是小说正文,还是脂批,都有大量关于宝玉、宝钗婚后和美的文字,比如《金玉姻缘赞》中所谓“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的说法,还有“茜纱窗真情揆痴理”一节对后文的提示等等。那贾宝玉又怎么可能“厌弃”薛宝钗?足见那些刻意拥林贬钗的说法,都只能当作无知的笑话来看。 那么,宝钗与重阳日之间又究竟有怎样的神秘联系呢?依笔者之见,我们还是得从“重阳”这个名称本身包含的寓意入手方可。中国民俗以阴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日。其最初的来源,应该追溯到古老的《易经》。《易经》传说是周文王姬昌所作,是对伏羲所画八卦的推演和解释。八卦用连续的实线代表阳爻,用间断的虚线代表阴爻。《易经》根据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同时用“九”代表阳数,用“六”代表阴数。 如,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其卦象为: —————————— —————————— —————————— —————————— —————————— —————————— 从下往上的六条线(即所谓“爻”)的名称,分别就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又如,六十四卦的第十一卦“泰”,其卦象为: ———— ———— ———— ———— ———— ———— —————————— —————————— —————————— 从下往上的六爻,则分别是“初九”、“九二”、“九三”、“六四”、“六五”、“上六”。 根据《易经》,九既然代表阳数,它就自然包含了中国哲学中关于“阳”的一切含义:高尚、刚强、光明等等。阴历九月初九为二阳相重,故名曰“重阳”。自然就含有至高、至刚、至明等寓意。据《旧唐书》载,武则天“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恰恰选择在重阳这日登基称帝,显然是煞费苦心的。——她正是要借用至高、至刚、至明之意,来冲抵其身为女性而为帝的“阴煞”之气。 宝钗自然不是武则天那样的大政治家兼大野心家。但她同样有自己的政治理想。这就是她在《螃蟹咏》所透露出来的以刚强、老辣手段对付赃官的思想: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菊”,冷香高洁之物也。“姜”,热烈辛辣之物也。集此“冷香”之品格、“热毒”之手段于一身,方能消灭如贾雨村那样的贪酷横行之辈,然后澄清吏治、致君尧舜,还给天下一个清宁世界!因此,众人才会赞誉宝钗的《螃蟹咏》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第38回) 那么,由此看来,宝钗心目中的“重阳”日,就应该是代指吃尽“螃蟹”以后的一种至高、至清、至明的理想社会。在当时那种专权制度的现实中,这样的社会理想自然是不能实现的。所以,宝钗只能把这种理想当作一种激励自己的精神慰籍。故曰:“谁怜为我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可在她的内心深处,她又实在是盼着这一天能早日到来。故又云:“长安涎口盼重阳”。这样的话,宝钗于诗中对这个“重阳”二字情有独钟,竟是再三咏叹,也就毫不为怪了。 再继续深入下去,宝钗心中所热切期盼的这个“重阳”日是每年的九月九日。依乘法口诀,九九八十一。在《易经》中,“八”往往被用来代表“坤”,象征地。“一”往往被用来代表“乾”,象征天。这个“八”、“一”合起来,又正好对应了前面所举出的六十四卦的第十一卦——“八一地天泰”。此卦的含义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泰,象征上位者与下位者同心协力,共谋大业。《象》辞对此卦的解释是: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意思是说,居上位者如果能够从天地阴阳二气交互、对流,便万物通泰的道理中总结出经验,适当剪裁运用到社会领域,重视民生民意,注重上下意见沟通,就可以把人民的生活调整的很好,使其和睦安泰。这里的“后”,取这个字的本意,是君主的意思。上古之君往往以“后”相称。比如,“夏后氏”、“商之先后”,分别指夏王和商之先王。直到后来,这个字才是特指最高统治者的正妻——皇后、王后等等。这里的“财”,通“裁”,剪裁、裁夺的意思。“天地之宜”,这里指的是天以四时变化为人们提供耕耘获藏之时宜,地以山川田泽为人们提供渔猎耕种之地利。“辅相天地之宜”,就是指统治者注重民生民意,想方设法帮助人们更持久、有效地利用这些“天地之宜”,以便更好地生活。 结合《红楼梦》中“时宝钗小惠全大体”的情形来看,宝钗对仆妇们能够导之以利,动之以情,让她们在一片“欢声鼎沸”之中,自觉自愿地帮助贾府维护大体、大局,如此的“无为之治”,对于有志“补天”曹雪芹来说,不正是那种“后以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的理想图景吗?喻之以至高、至清、至明的“重阳”日,当然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