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RE:[原创]《论宝钗》(郑无极最新73万字红学专著)29

RE:[原创]《论宝钗》(郑无极最新73万字红学专著)29

作者郑无极 标签钗黛形象的B面 红楼梦 林黛玉 论宝钗 人物形象 薛宝钗 阅读次数:8
六、本章小结
   
   通过本书第二、三章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宝钗性格行为中的一个基本特点,便是所谓的“开罪于上,体贴于下”。宝钗对于贾母、元春、贾政、王夫人、凤姐这些荣国府权势人物,她敢以自己的个性得罪他们。但对于她生活圈内所遇到的弱势人群,宝钗则多有关怀和周济,比如上述助湘云、慰黛玉、援岫烟、护香菱、怜尤二等一系列的善举。而实际上,早在第8回,作者第一次正面描写宝钗的容貌的时候,他就已经对宝钗这种重下而轻上、趋冷而非趋热的行为特点,作了十分经典的概括。曹雪芹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甲戌本第8回,己卯本、庚辰本、戚序本略同,“藏愚”程甲本妄改为“装愚”,大谬)
   
   “藏愚”、“守拙”四字,正是对宝钗之为人处世的最好概括!那么,什么是“藏愚”、“守拙”呢?“藏愚”的意思就是隐藏短处,不争名夺利夸耀自己而显露出各方面的短处。出处见唐·刘知几《史通·辨职》:“彼史曹者,崇扃峻宇,深附九重,虽地处禁中,而人同方外,可以养拙,可以藏愚,绣衣直指所不能绳,强项申威所不能及。”本来是指才力低下、不称职,却因为没有检验的机会,可以滥竽充数,不为人所知。后由于文人多以“藏愚”、“守拙”连用,来作为退隐不仕的自谦之辞,因此“藏愚”的含义逐渐演变为不争名夺利、不夸耀显摆,而清心寡欲、淡泊自处的意思。如唐·李梦符《答常学士》:“罢修儒业罢修真,养拙藏愚春复春。到老不疏林里鹿,平生难见日边人。洞桃深处千林锦,岩雪铺时万草新。深谢名贤远相访,求闻难博凤为邻。”唐·吕岩的《鄂渚悟道歌》之二:“数载乐幽幽,欲逃寒暑逼。不求名与利,犹恐身心役……守道且藏愚,忘机要混迹。群生莫相轻,已是蓬莱客。”此处人谓宝钗“藏愚”,也应该是取这种淡泊自持、不事夸耀的含义,有点老子所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见《道德经》第八章、第六十六章)的味道。程伟元、高鹗由于不懂这个“藏愚”的典故,在程高本里硬是将其妄改为“装愚”,等于将不争名、不夺利、不夸耀、不露怯的意思,变成了为争名夺利而故意装傻的意思,实在是属于大谬!而“守拙”二字,则语出陶渊明《归园田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意思是:安于愚拙,不学巧伪,不争名利。《红楼梦鉴赏辞典》关于此二字的解释为:“拙于应世,安分随时,不去用心与世俗周旋”(见上海古籍出版社《红楼梦鉴赏辞典》“典故引语”部分/孙菊园/文)。这也是正确的释义。将所谓“人谓藏愚”与“自云守拙”两句合起来看,作者的本意就是在强调:宝钗是一个最反感世俗的趋炎附势,而宁可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古拙、质朴的状态的人。无论是在别人的评价中,还是在她的自我定位中,她都是这样一个人!
   
   如果用一个字来涵盖宝钗的这种“藏愚”、“守拙”的话,那就是一个“古”字。这个“古”是特指上古时代的清新、淳朴之风。现代人的历史观一般都是厚今薄古的历史观,认为时代是不断前进的,社会总是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但在近代西方思想传入之前,中国人却普遍持一种厚古薄今的历史观,认为今不如古,社会是向越来越堕落的方向发展,而美好的品格往往与“古”字相联系。比如,形容一个人浑厚热忱叫做“古道热肠”,感叹社会风气越来越坏叫做“人心不古”。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对中国产生决定性影响之前,中国的历史大体是向着统治者越来越专权,统治手段越来越严酷的方向演变的。无论是技术水平的进步,还是组织手段的完善,都在帮助统治者专权。而专权统治越严密,人民的生存环境就越残酷,民风也就自然会变得越来越险诈。相比之下,在王权尚未兴起的上古原始社会,以及王权初兴,尚比较宽厚的三代(夏、商、周),其民风淳厚反而值得后世羡慕。因此,以古非今就成了中国文士的常态,尤其是对现实社会持批判态度的知识分子,往往会以上古及三代作为理想的社会模式,来批判他们所处的那个昏暗的时代。在尚不知道有其它社会模式,尤其是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年代里,他们受政治想象力的制约,也只能做到如此。比如,老子就曾经幻想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见《道德经》第八十章)从经济水平的角度看,“今”自然胜于“古”,但从世道人心的角度看,则“古”又往往有远胜于“今”之处。亦如老子所言:“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见《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意思是说,上古之世,统治者的政策宽松、无为,人民就普遍淳朴、善良,当今之世,统治者的政令严厉、烦苛,人民就普遍狡诈、邪恶。西汉人戴圣在其《礼记·礼运篇》里借孔子之口,对上古“大同”之世作了深情地怀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见戴圣《礼记·礼运篇》)
   
   以上说的是王权未兴之前。接下来,是王权既兴以后的情形: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同上)
   
   如果说《礼记》还只是代表儒家的观点的话,我们来看道家又是如何说的: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见《道德经》第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见《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道家以古非今的立场跟儒家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儒家的“返本”仅止于孩童、止于礼乐而已,道家则一直要追溯到“赤子”,回归于“大道”。而我们来看宝钗的那种“藏愚”、“守拙”的品格,就明显是体现了曹雪芹对于上古“大道”的一种追求。助湘云、慰黛玉、援岫烟、护香菱、怜尤二等一系列的善举,这叫做“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宝钗说人参之类的珍贵药物“原该济众散人才是”,“咱们比不得那没见世面的人家,得了这个,就珍藏密敛的”,这叫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抛弃了虚伪的假仁假义,敢以个性得罪贾母、贾政这样的家长;拒绝各种各样势利的“生存策略”,不与贾雨村、王熙凤一类的“奸雄”同流合污;不爱富丽闲妆,宁可居于素净洁白的“雪洞”,这样的“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见《道德经》第十九章),才真正接近了老子所说的那种“闷闷”、“淳淳”的天道。这就叫做:“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见《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而我们知道,自汉以后的两千年中,中国的文人都是受儒家教育成长起来的。曹雪芹本人在成年后又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脂砚斋也宣称曹雪芹写《红楼梦》一书是“宗庄”而来。既然儒、道两家都有对上古“大道”的向往或追求,那么,曹雪芹接受这种以古非今的理想主义精神,并将其注入到《红楼梦》中“艳冠群芳”的薛宝钗身上,这就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