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RE:[原创]《论宝钗》(郑无极最新73万字红学专著)28

RE:[原创]《论宝钗》(郑无极最新73万字红学专著)28

作者郑无极 标签钗黛形象的B面 红楼梦 林黛玉 论宝钗 人物形象 薛宝钗 阅读次数:9
 五、宝钗与尤二姐的关系
   
   书中写宝钗同情、怜悯尤二姐的地方虽然只有一处,但由于涉及作者的一个语言习惯问题,以及书中宝钗行善的示范效应,我们也不妨专门用一个小节来说一说。这事发生在第69回,尤二姐被王熙凤赚入大观园以后,原文是:
   
   园中姊妹和李纨迎春惜春等人,皆为凤姐是好意,然宝黛一干人暗为二姐担心。虽都不便多事,惟见二姐可怜,常来了,倒还都悯恤他。每日常无人处说起话来,尤二姐便淌眼抹泪,又不敢抱怨。凤姐儿又并无露出一点坏形来。(第69回)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宝黛”是指宝钗、黛玉,而非宝玉、黛玉。自1949年以后,特别是1954年红学大批判以后,红学界和大众媒体提及“宝黛”二字,一般都习惯性地是指《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诸如“宝黛爱情”、“宝黛悲剧”等等。但曹雪芹、脂砚斋们的语言习惯却与之不同,他们所说的“宝黛”却是特指薛宝钗、林黛玉。而贾宝玉与林黛玉一般被称为“二玉”,贾宝玉与薛宝钗一般被称为“二宝”。在脂评本的前八十回正文中,单用的“宝黛”二字一共出现过两次。一次就是上面这段引文。一次则在第8回:
  
   宝玉正在心甜意洽之时,和宝黛姊妹说说笑笑的,那肯不吃。(甲戌本第8回,己卯本、庚辰本误作“宝代”,戚序本同)
  
   此处的“宝黛”是指宝钗、黛玉,这是毫无疑义的。宝玉不可能拿自己当姊妹,还“说说笑笑”的。而脂批中的“宝黛”,则出现于第18回“迎、探、惜三人之中,要算探春又出于姊妹之上,然自忖亦难与薛林争衡”一句的旁边:
  
   只一语便写出宝黛二人,又写出探卿知己知彼,伏下后文多少地步。(庚辰本第17、18合回双行夹批)
   
   这里的“宝黛”二字也明显是与正文中“薛林”二字相对应。由以上二例可知,在第69回中“暗为二姐担心”的,是应该也是以宝钗、黛玉为代表的一干人,而不是以宝玉、黛玉为代表的一干人。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不妨再就文本自身的内容作一分析:
   
   读者请注意这句话:
   
   每日常无人处说起话来,尤二姐便淌眼抹泪,又不敢抱怨。
  
   如果是宝钗、黛玉跟尤二姐每天常于“无人处”说话,则很好理解。如果是宝玉跟尤二姐每天常于“无人处”说话,就实在太怪异、太不合礼数了。道理很简单,尤二姐是贾琏之妾,贾宝玉作为小叔子如何好意思跟兄长之妾这么亲密地独处?不要以为贾宝玉年龄小、爱跟女孩子厮混,就不懂这个道理。且看第44回,平儿理妆时,作者是怎么说的:
   
   宝玉因自来从未在平儿前尽过心,──且平儿又是个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儿,比不得那起俗蠢拙物──深为恨怨。今日是金钏儿的生日,故一日不乐。不想落后闹出这件事来,竟得在平儿前稍尽片心,亦今生意中不想之乐也。(第44回)
  
   为何说“宝玉因自来从未在平儿前尽过心”呢?因为平儿是贾琏之妾,贾宝玉是不好平白无故地跟她亲近的。直到有凤姐泼醋,大闹一场的特殊原因,才得以遂愿。再看看贾宝玉是如何看待薛蟠之妾香菱“情解石榴裙”一事的:
  
   香菱方向宝玉道:“裙子的事可别向你哥哥说才好。”说毕,即转身走了。宝玉笑道:“可不我疯了,往虎口里探头儿去呢。”(第62回)
   
   如果让兄长怀疑自己跟他的妾有不正常的关系,那可是“往虎口里探头儿去”!因此,贾宝玉断不会随随便便地跟尤二姐“每日常无人处说起话来”。能这么做的,只能是同为女性的宝钗、黛玉。所以,我们说,在第69回中跑过来“悯恤”尤二姐的那个“宝黛一干人”,也照样是指宝钗、黛玉等人。用“宝黛”二字特指薛宝钗与林黛玉,这才是符合曹雪芹那个创作圈里的语言习惯的用法。
  
   以上我们解释了所谓“宝黛一干人”的那一个“宝”字,要理解宝钗行善的示范效应,则要注意那一个“黛”字。此字无疑是指林黛玉。可我们知道,黛玉这个人曾经是非常典型的一个自我中心主义者。她一天到晚都在自叹、自怜。在第42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之前,除了她所爱的贾宝玉以外,你什么时候见过黛玉对不相干的什么人有过如此的担心呢?不说完全没有的话,也起码是非常罕见。而现在,黛玉居然也开始为尤二姐担心起来了。这就不能不说是宝钗关心他人之善举对她的影响了。那么,从这么一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宝钗对荣国府内弱势群体的关怀,是有着很强示范作用的。有了她的率先垂范,连黛玉都开始改正一些自我中心主义的错误了。你说这种影响大不大呢?也难怪曹雪芹会将宝钗奉为他心目中“艳冠群芳”的“群芳之冠”!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