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RE:[原创]《论宝钗》(郑无极最新73万字红学专著)27

RE:[原创]《论宝钗》(郑无极最新73万字红学专著)27

作者郑无极 标签钗黛形象的B面 红楼梦 林黛玉 论宝钗 人物形象 薛宝钗 阅读次数:4
四、宝钗与香菱的关系
   
   香菱就是甄英莲。她本是小乡宦甄士隐的女儿,本也该是一位主子姑娘,但自从五岁上被人贩子拐去,就被噩运纠缠了一生。先是长到十二、三岁,为痴情公子冯渊看中,准备将她买去,她也自叹:“我今日罪孽可满了。”(第4回)岂料平地起风雷,冯渊被薛蟠打死,她也被薛蟠生拖死拽地抢了去。从此改名香菱,做了薛蟠之妾。以后,薛蟠虽然谈不上有多么宠她,她却眷恋着薛蟠。谁知薛蟠又偏偏娶了一个“爱自己尊若菩萨,窥他人秽如粪土”、“外具花柳之姿,内秉风雷之性”的夏金桂。这金桂“见有香菱这等一个才貌俱全的爱妾在室,越发添了‘宋太祖灭南唐’之意,‘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之心”(第79回)。在这位主子奶奶的折磨下,香菱不仅“屈受贪夫棒”,还落下了治不好的病根:“今复加以气怒伤感,内外折挫不堪,竟酿成干血之症,日渐羸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庚辰本第80回)。而事实上,戚序本第80回的下半截回目就叫做“姣怯香菱病入膏肓”。由此不难推知,在脂评本的后三十回佚稿中,香菱将很快死于这种“干血之症”。应了《金陵十二钗判词》中所谓“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的说法。而并不像程高本后四十回所安排的那样,夏金桂欲毒死香菱,反而害死了她自己。鉴于香菱的这种异常的薄命,书中的一僧一道称她为“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第1回),脂砚斋则具体说明:她的名字“英莲”是“设云‘应怜’也”(甲戌本第1回侧批),“香菱”这个名字则“二字仍从‘莲’上起来,盖‘英莲’者,‘应怜’也,‘香菱’者亦‘相怜’之意”(甲戌本第7回双行夹批)。
   
   那么,这样一个命运悲惨的可怜人,她的一生中又是否有过一段欢乐的时光呢?答案是有的。这就是香菱随宝钗居住在大观园里的一段时日。而香菱能够住进大观园,这又是宝钗主动为她争取的结果。且看曹雪芹的原文:
   
   薛姨妈上京带来的家人不过四五房,并两三个老嬷嬷小丫头,今跟了薛蟠一去,外面只剩了一两个男子。因此薛姨妈即日到书房,将一应陈设玩器并帘幔等物尽行搬了进来收贮,命那两个跟去的男子之妻一并也进来睡觉。又命香菱将他屋里也收拾严紧,“将门锁了,晚间和我去睡。”宝钗道:“妈既有这些人作伴,不如叫菱姐姐和我作伴去。我们园里又空,夜长了,我每夜作活,越多一个人岂不越好。”薛姨妈听了,笑道:“正是我忘了,原该叫他同你去才是。我前日还同你哥哥说,文杏又小,道三不着两,莺儿一个人不够伏侍的,还要买一个丫头来你使。”宝钗道:“买的不知底里,倘或走了眼,花了钱小事,没的淘气。倒是慢慢的打听着,有知道来历的,买个还罢了。”一面说,一面命香菱收拾了衾褥妆奁,命一个老嬷嬷并臻儿送至蘅芜苑去,然后宝钗和香菱才同回园中来。(第48回)
   
   薛蟠出门学着做生意,这对于香菱住进大观园,正是最合适的机会。宝钗敏锐地看出了香菱平时对于大观园生活的羡慕和向往,此刻不失时机地提出来,还讲出了让薛姨妈无法反对的理由:“不如叫菱姐姐和我作伴去”、“我们园里又空,夜长了,我每夜作活,越多一个人岂不越好”。不仅显示了宝钗的细致、善良,还表现了宝钗善于辞令的智慧。香菱自然喜出望外,接下来,宝钗又教给了她关于如何跟园中人和睦相处的一些要点和方法:
   
   香菱道:“我原要和奶奶说的,大爷去了,我和姑娘作伴儿去。又恐怕奶奶多心,说我贪着园里来顽;谁知你竟说了。”宝钗笑道:“我知道你心里羡慕这园子不是一日两日了,只是没个空儿。就每日来一趟,慌慌张张的,也没趣儿。所以趁着机会,越性住上一年,我也多个作伴的,你也遂了心。”香菱笑道:“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功夫,教给我作诗罢。”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也不必特意告诉他们说搬进园来。若有提起因由,你只带口说我带了你进来作伴儿就完了。回来进了园,再到各姑娘房里走走。”(第48回)
   
   需要指出的是,香菱的年龄虽然比宝钗还大,以至于后者要称呼前者为“菱姐姐”,但香菱在为人处世方面却幼稚得出奇。尽管香菱在后来学诗的时候还是表现出了文学方面的一些天赋,但在应对复杂世事方面,她依然是一个“呆香菱”。我们在本书前面的章节里已经举了香菱不识利害、好歹,反倒为薛蟠即将迎娶金桂而感到高兴的事例。此处再举一个例证来说明香菱在人生智慧上的单薄和幼弱:
   
   李纨……说着,真个出来拉了他(香菱)过藕香榭,至暖香坞中。惜春正乏倦,在床上歪着睡午觉,画缯立在壁间,用纱罩着。众人唤醒了惜春,揭纱看时,十停方有了三停。香菱见画上有几个美人,因指着笑道:“这一个是我们姑娘,那一个是林姑娘。”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说着,顽笑了一回。(第48回)
   
   香菱见了惜春《大观园图》上画有几个美人,就忍不住喃喃自语,挨个辨认,对号入座。这不能不让人想起板儿在秋爽斋里观看探春纱帐时的表现:
   
   那板儿略熟了些,便要摘那锤子要击,丫鬟们忙拦住他。他又要佛手吃,探春拣了一个与他说:“顽罢,吃不得的。”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板儿又跑过来看,说:“这是蝈蝈,这是蚂蚱。”(第40回)
   
   早有人指出,香菱与板儿“两个人年纪差了大约10岁,言行举止却如此相似,看来香菱的心智还真是跟幼童差不多。”(见凭栏翠袖《红楼弱女——文弱香菱》)很显然,在香菱搬进大观园之前,宝钗特意先叮嘱她她去各处问候,帮助她改善一下人缘,并不是一件多余的事。尽管宝钗自己是根本不在乎那些人情世故之术的,但如果香菱能学那么一两招,也至少能改善一下她毫无防卫能力的现状。
   
   香菱在进入大观园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学诗。她的老师却不是宝钗,而是黛玉。自清代晚期以来的各种红学论著、评红文章,都津津乐道于黛玉教香菱学诗,却不曾思考一个问题:香菱既然可以学诗,那她起码能识字、写字,有一点基础性的文化知识。这又是谁教给她的呢?她父亲甄士隐固然是个文化人,但英莲失踪的时候还太小。拐子拿她当卖钱的工具,自然也不会教她,而且拐子自己多半也没什么文化。进入薛家以后,薛姨妈肯定不会教她,更不会给她请老师,薛蟠自己也认不了几个字。所以,唯一可能教她的人只有宝钗。事实上,就连“香菱”这个飘逸着清香和淡雅的名字,也是宝钗给她起的:
   
   一日金桂无事,因和香菱闲谈,问香菱家乡父母。香菱皆答忘记,金桂便不悦,说有意欺瞒了他。回问他“香菱”二字是谁起的名字,香菱便答:“姑娘起的。”金桂冷笑道:“人人都说姑娘通,只这一个名字就不通。”香菱忙笑道:“嗳哟,奶奶不知道,我们姑娘的学问连我们姨老爷时常还夸呢。”(第79回)
   
   因此,有些人说宝钗不愿意香菱学文化,这是完全讲不通的。那么,宝钗又为什么不教香菱学诗呢?事实上,这也是许多拥林派评红者对宝钗耿耿于怀的一个地方。其实,说穿了,内中的情由并不复杂,因为宝钗是在担心香菱的身体。书中有两段文字可以说明这一点:
   
   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第48回)
   
   按宝钗的看法,香菱本来就是一个“呆头呆脑的”,但香菱的性格中却也有一个优点,就是乐观。《红楼梦》中写到香菱大多跟一个“笑”字有关。譬如,第7回的“正说着,只见香菱笑嘻嘻的走来”,第24回的“香菱嘻嘻的笑道”,第48回的“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第62回的“香菱笑着摇头说”,第79回的“香菱拍手笑嘻嘻的说道”等等。正因为乐观,香菱虽然身世悲惨,但她在宝钗的照顾下,也能快乐地生活。有时候,为了让香菱活得自在一些,宝钗宁可自己带病做女红,倒让香菱在外边随意玩耍。比如,第7回,周瑞家的看见病中的宝钗“头上只散挽着纂儿,坐在炕里边,伏在小炕桌上同丫鬟莺儿正描花样子呢”。而香菱又在做什么呢?原文是:“只见王夫人的丫鬟名金钏儿者,和一个才留了头的小女孩儿站在台阶坡上顽。”这个跟金钏玩耍的小女孩就是香菱。因为后文写薛姨妈“说着便叫香菱”,“只听帘栊响处,方才和金钏顽的那个小丫头进来了,问:‘奶奶叫我作什么?’”宝钗宁可让香菱闲着,也不叫她进来帮自己做针线活。而现在,香菱本来就呆,如果再为了学诗钻了牛角尖,搞得“为赋新辞强说愁”,甚至于真的变得多愁善感起来,那就真的是“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而且“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宝钗当然不愿意出现这种好心反而办坏了事的局面。而黛玉就考虑不到这一层,且好为人师,所以宝钗不教,她要来教。值得一提的是,黛玉教香菱学诗,有一个地方还教错了:“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谁不知道写诗、作对联的原则是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呢?哪里来的什么“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而这个地方所有版本都这么写,似可以排除抄手笔误的因素。曾经有拥林派评红者就宝钗不肯教香菱学诗一事而指责宝钗有所谓的“险心”,但如果照此逻辑,这里的林黛玉又是不是凭着一颗“险心”在故意乱教呢?实际上,笔者早就告诫过这些心理阴暗的拥林派读者:以险恶的心肠去随意揣摩他人,到头来只会让自己和自己的偶像出丑!
   
   在薛蟠娶了夏金桂以后,香菱的处境再次急转直下。这位心机“颇步熙凤之后尘”的新奶奶不断设计各种圈套陷害香菱,挑拨薛蟠与香菱的关系,一直闹到薛姨妈声言要卖香菱的地步:
   
   薛姨妈……说着,命香菱“收拾了东西跟我来”,一面叫人去,“快叫个人牙子来,多少卖几两银子,拔去肉中刺,眼中钉,大家过太平日子。”(庚辰本第80回)
   
   这一次,又是宝钗挺身而出挽救了香菱:
   
   当下薛姨妈早被薛宝钗劝进去了,只命人来卖香菱。宝钗笑道:“咱们家从来只知买人,并不知卖人之说。妈可是气的胡涂了,倘或叫人听见,岂不笑话。哥哥嫂子嫌他不好,留下我使唤,我正也没人使呢。”薛姨妈道:“留着他还是淘气,不如打发了他倒干净。”宝钗笑道:“他跟着我也是一样,横竖不叫他到前头去。从此断绝了他那里,也如卖了一般。”香菱早已跑到薛姨妈跟前痛哭哀求,只不愿出去,情愿跟着姑娘,薛姨妈也只得罢了。(庚辰本第80回)
   
   这次,宝钗还是巧借辞令,改变了薛姨妈的主意,把香菱给救护了下来。书中接下来又说:“自此以后,香菱果跟随宝钗去了,把前面路径竟一心断绝。虽然如此,终不免对月伤悲,挑灯自叹。本来怯弱,虽在薛蟠房中几年,皆由血分中有病,是以并无胎孕。今复加以气怒伤感,内外折挫不堪,竟酿成干血之症,日渐羸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终究是薛蟠、金桂给香菱的伤害太深,落下了致命的病根,已无法医治。再结合戚序本所谓“姣怯香菱病入膏肓”的回目来看,香菱最后还是会死于此病。但毫无疑问,宝钗对香菱的救护,至少会使香菱在临死之前感受到来自人间的最后一丝温暖。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