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原创]《论宝钗》(郑无极最新73万字红学专著)23
作者:郑无极 标签:钗黛形象的B面 红楼梦 林黛玉 论宝钗 人物形象 薛宝钗 | 阅读次数:3 |
![]() ![]() ![]() |
| ![]() ![]() ![]() |
六、本章小结
通观宝钗与贾母、元春、贾政、王夫人、王熙凤这五个强势人物的关系,不难看出,宝钗那种不与权势合作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对贾母、贾政,她可以做到以自己的个性大扫其兴;对元春、王夫人、王熙凤,她也是持敬而远之、讥而讽之,以至于嘲而弄之的态度,甚至不惜与之决裂。这不由得让人想到曹雪芹把宝钗比作牡丹花的寓意。后世很多读者受周敦颐之类的腐儒的影响,认为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却不知道在牡丹能成为花王,却并不因为其“富贵”,而是因为其坚贞不屈的气节。据传,武则天曾酒后醉言,下令百花于隆冬时节同时盛开,诸花不敢违抗,竟相绽放。唯独牡丹不肯献媚于人主,乃抗旨未放,显示出坚贞的气节。武则天一怒之下,将牡丹贬至洛阳。天下牡丹遂以洛阳为盛,有“群芳之冠”的美称。曹雪芹以此来比喻宝钗,则无疑是用这“花王”的品格,暗点其虽身处大富大贵之场,却仍然坚守自己的理想,丝毫不为所动的精神。而非常有意思的是,清代的另一位特立独行的小说家、戏剧家李渔,对于牡丹,也有自己的一套不同于凡俗的认识。他说: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阳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动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后系人主,可强鸡人使昼鸣乎?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花王之封,允宜肇于此日,惜其所见不逮,而且倒行逆施。诚哉!其为武后也。予自秦之巩昌,载牡丹十数本而归,同人嘲予以诗,有“群芳应怪人情热,千里趋迎富贵花”之句。予曰:“彼以守拙得贬,予载之归,是趋冷非趋热也。”(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不仅如此,这位李笠翁还不珍笔墨,从种植的角度,补充牡丹的另一个颇具气节的特性: 艺植之法……但有吃紧一着,花谱偶载而未之悉者,请畅言之。是花皆有正面,有反面,有侧面。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则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骯髒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予尝执此语同人,有迂其说者。予曰:“匪特士民之家,即以帝王之尊,欲植此花,亦不能不循此例。”同人诘予曰:“有所本乎?”予曰:“有本。吾家太白诗云:‘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倚栏杆者向北,则花非南面而何?”同人笑而是之。斯言得无定论?(同上) 笠翁对于牡丹的态度,竟是如此地推崇,难怪有网友表示说:“读了《闲情偶记》里的牡丹文,第一感觉居然是老泪纵横地为宝钗击节叫屈。……真是好样的,天下谓宝钗‘圆滑’的人都要来看看,在所谓的‘圆滑’下面的是‘即以帝王之尊,欲植此花,亦不能不循此例’的铮铮铁骨!!”(草莓斑点《清洁牡丹心》)李渔的时代要早于曹雪芹近一百年。《闲情偶记》里的牡丹文专门为《红楼梦》的宝钗击节叫屈,自然是不可能的。然而,笠翁以牡丹为“守拙得贬”的“趋冷”之花,而曹雪芹亦塑造了一个以“藏愚”、“守拙”之个性得罪家长权威的宝钗,这两者之间的脉络相通,不也是隐隐可见么?足见,曹雪芹对于宝钗“艳冠群芳”的“牡丹”之喻,也确实包含了一层赞扬宝钗能够坚守气节,“冷”对世俗权威的寓意! 那么,宝钗又何以能做到坚守气节,“冷”对世俗权威呢?原因之一就是本书在第一章里所分析的:宝钗实际是一个愤世嫉俗的女子,她对当时的权力场持猛烈批判、一竿子全部扫倒的态度。连官场上的男人,宝钗尚且不屑一顾,她不把贾母、王夫人、凤姐、元春这些女眷身上的权势光环放在眼里不是很自然的事吗?此外,宝钗自己对权力、财富、名位等等几乎没有什么欲求,也是她可以坚守个性,不在乎得罪权势的一个原因。当然了,宝钗出身于“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豪富薛家,她有这种地位和经济实力,什么奢侈场面没见过?也似乎用不着去追求更大的权位。但我们知道,人通常是欲壑难填的。王熙凤不同样出身于“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王家吗?但凤姐的行止又如何?套用尤氏评价凤姐的话说:“弄这些钱那里使去!使不了,明儿带了棺材里使去。”(第43回)谁能保证出身很高的人就一定能洁身自好,视富贵为浮云呢?因此,能不能做到坚守气节、坚持正义高于名位的原则,那关键还是要看个人的思想意志。固然,如果是出身贫寒的人能做到这一点更值得赞叹。而即使像宝钗那样出身的人,她能做到这一切也照样是难能可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