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原创]《论宝钗》(郑无极最新73万字红学专著)21
作者:郑无极 标签:钗黛形象的B面 红楼梦 林黛玉 论宝钗 人物形象 薛宝钗 | 阅读次数:5 |
![]() ![]() ![]() |
| ![]() ![]() ![]() |
除此而外,还有一个事例也能说明宝钗对于王夫人的颟顸作为的不满。这就是宝钗在抄检大观园以后,立即同荣国府划清界限、拂袖而去的情节:
一语未了,只见人报:“宝姑娘来了。”忙说快请时,宝钗已走进来。尤氏忙擦脸起身让坐,因问:“怎么一个人忽然走来,别的姊妹都怎么不见?”宝钗道:“正是我也没有见他们。只因今日我们奶奶身上不自在,家里两个女人也都因时症未起炕,别的靠不得,我今儿要出去伴着老人家夜里作伴儿。要去回老太太,太太,我想又不是什么大事,且不用提,等好了我横竖进来的,所以来告诉大嫂子一声。”李纨听说,只看着尤氏笑。尤氏也只看着李纨笑。(第75回) 抄检大观园这事刚一发生,宝钗就立即找到李纨,声称要搬离贾府。虽然宝钗找的是另外的理由,并没有直接提及抄检一事,但她的锋芒所向,那是一望可知的。所以,书中写明李纨与尤氏听了宝钗的话,立即面面相觑而笑。那么,在这个时候,宝钗为什么一定要搬出去呢?道理很简单,就因为她认为抄检这事做的太不地道,损害了整个大观园群芳的荣誉,也损害了她的清名。本来傻大姐捡了个绣春囊,王夫人欲追查到底,只需给足时间,让凤姐派人暗暗查访即可,用不着这么扬铃打鼓的乱折腾。可仅仅是由于王善保家的几句挑衅的话语,就激得王夫人失去了方寸,就这么大张旗鼓地搞出一个抄检行动。不是摆明了对大观园群芳的不信任吗?难怪探春会气得直骂:“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第74回)事实上,曹雪芹给抄检这一节所定的回目就叫做“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点明王夫人是一个受“惑”者。而抄检一事,对于宝钗来说,还有更严重的一层。王熙凤吩咐王善保家的:“要抄检只抄检咱们家的人,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检抄不得的。”可别人都抄了,惟独宝钗屋里没抄,就等于说惟有宝钗那里还有嫌疑。既然如此,到时候如果有人议论起来,宝钗反而更加无以自明了。因此,宝钗干脆拂袖而去,表示了对此一颟顸行为的强烈抗议。 过了一会儿,李纨又劝着宝钗:“你好歹住一两天还进来,别叫我落不是。”宝钗便再一次借机对抄检大观园的行径给予了反讽: 宝钗笑道:“落什么不是呢,这也是通共常情,你又不曾卖放了贼。依我的主意,也不必添人过去,竟把云丫头请了来,你和他住一两日,岂不省事。”(第75回) 所谓“你又不曾卖放了贼”,言下之意,王夫人下令抄检大观园,等于把我们大家都当成贪赃放贼的共谋犯了。言语之犀利,态度之强硬,与“蘅芜君讽和螃蟹咏”一节相比,亦不遑多让! 说到宝钗此时态度的强硬,周锡山先生对此也有一段很精彩的评论,我们将其辑录于下: 抄检大观园时,宝钗并未被抄,第二天她立即拂袖而去,而被抄的黛玉反而无动于衷。照理黛玉平时十分孤傲,竟然遭到无理抄家,应该大发雷霆才是,可是她却甘然接受,是否因为被抄的是丫头,她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呢?她的等级观念也太强了。对丫头的贱视,丧失了她应有的自尊,与探春相比,表现太差了。而且还抄出宝玉在她们处留下的旧东西。宝钗的态度强硬,可与探春媲美。(见周锡山《红楼梦的人生智慧•德智双全的完美女性薛宝钗》) 这段议论重点是拿钗、黛对于抄检一事的反应作对比。这也可以作为我们以上分析的一个补充。 接下来,一件更有意思的事情又发生了: 正说着,果然报:“云姑娘和三姑娘来了。”大家让坐已毕,宝钗便说要出去一事,探春道:“很好。不但姨妈好了还来的,就便好了不来也使得。”尤氏笑道:“这话奇怪,怎么撵起亲戚来了?”探春冷笑道:“正是呢,有叫人撵的,不如我先撵。亲戚们好,也不在必要死住着才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尤氏忙笑道:“我今儿是那里来的晦气,偏都碰着你姊妹们的气头儿上了。”探春道:“谁叫你赶热灶来了!”因问:“谁又得罪了你呢?”因又寻思道:“四丫头不犯罗唣你,却是谁呢?”尤氏只含糊答应。探春知他畏事不肯多言,因笑道:“你别装老实了。除了朝廷治罪,没有砍头的,你不必畏头畏尾。实告诉你罢,我昨日把王善保家那老婆子打了,我还顶着个罪呢。不过背地里说我些闲话,难道他还打我一顿不成!”宝钗忙问因何又打他,探春悉把昨夜怎的抄检,怎的打他,一一说了出来。(第75回) 宝钗平时一般不多嘴评论荣国府各房之间的矛盾,即使要打探询问,也不会当众这么做。可现在她明知探春打了“王善保家那老婆子”,等于已经把邢、王二夫人的矛盾给暴露出来了。可她为什么还要当众询问探春因何而打她,而不是等私下里再问呢?道理很简单,宝钗已经从探春故意说要撵她出去的话中,听出了探春的话外有音和反对抄检大观园的立场。宝钗现在是有意要配合探春借题发挥,让探春公开宣泄出她们两个共同的愤怒。且看周锡山先生的具体解析: 众多评论家都认同宝钗此人平时不搅和是非,“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第五十五回),可是这时她明明听出探春打人的事背景复杂,故而口气非常严厉,为什么马上应口而问“因何又打她”这个敏感复杂的问题?就因为抄检这事是对大观园中众姐妹的尊严和人格一网打尽的恶劣行径,她也住在园中,虽然免于抄检,但别人没有抄到脏物,也许有人会认为大约在她的蘅芜苑中倒有这些东西。所以她没有抄过,也受到了这种侮辱。她询问探春,让她再神气地讲一遍,就是对她无声的支持。而探春赶她出去别回来,也是借题发挥,探春和宝钗两个人“心有灵犀一点通”,话头配合得极其默契。可见宝钗讲话,该泼辣时就泼辣,需要露锋芒时露峥嵘。绝不毫无原则地和稀泥,绝不圆滑处世。她的温和礼让,是尊重人、素养好而已。她的温和和泼辣,都受智慧的指挥。(见周锡山《红楼梦的人生智慧•德智双全的完美女性薛宝钗》) 这同笔者前面对宝钗不满于王夫人做事颟顸的解读与分析,在观点上也是不谋而合的。尽管笔者并不赞同所谓的“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原因我们稍后再说),但上述引文无疑说明,能读出宝钗愤世嫉俗之本质的读者,现在已经是越来越多了。 而宝钗对于王夫人的众多不满,积累下来,最终就导致了二者关系的决裂。这种决裂当然不会表现为二人的你死我活,而表现在宝钗再也不愿意跟王夫人她们同住贾府一事上。其标志就是宝钗搬出大观园以后,王夫人欲请她回来,而宝钗却坚决不肯的一段情节: 王夫人听了这话不错,自己遂低头想了一想,便命人请了宝钗来,分晰前日的事,以解她疑心。又仍命她进来照旧居住。宝钗陪笑道:“我原要早出去的,只是姨娘有许多的大事,所以不便来说。可巧前日妈又不好了,家里两个靠得的女人也病着,我所以趁便出去了。姨娘今日既已知道了,我正好明讲出情理来,就从今日辞了好搬东西的。”王夫人、凤姐都笑道:“你太固执了。正经再搬进来为是,休为没要紧的事反疏远了亲戚。”宝钗笑道:“这话说的太不解了,并没为什么事我出去。我为的是妈近来神思比先大减,而且夜间晚上没有得靠的人,通共只我一个。二则如今我哥哥眼看娶嫂子,多少针线活计并家里一切动用器皿,尚有未齐备的,我也须得帮着妈去料理料理。姨妈和凤辣子都知道我们家的事,不是我撒谎。三则是我在园里,东南上小角门子就常开着,原是为我走的,保不住出入的人就图省路也从那里走,又没人盘查。设若从那里弄出一件事来,岂不两碍脸面?而且我进园里来,原不是什么大事,因前几年年纪皆小,且家里没事,有在外头的,不如进来姊妹相共,或作针线,或顽笑,皆比在外头自己闷坐着好。如今彼此都大了,也彼此皆有事。况姨娘这边历年皆遇不在遂心的事故。那园子也太大,一时照顾不到,皆有关系;惟有少几个人,就可以少操些心。所以今日不但我执意辞去之外,还要劝姨娘,如今该减些的就减些,也不为失了大家的体统。据我看,园里这一项费用也竟可以免的,说不得当日的话。姨娘深知我家的,难道我们家当日也是这样冷落不成?”凤姐听了这篇话,便向王夫人笑道:“这话竟是,不必强了。”王夫人点头:“我也无可回答,只好随你便罢了。”(庚辰本第78回,“凤辣子”原误作“凤妹子”) 王夫人的本意不过是要召宝钗回来,解释一通,消除她的疑虑。岂料宝钗对王夫人却一点面子也不给。使得王夫人、凤姐不禁要批评她:“休为没要紧的事反疏远了亲戚。”可接下来,宝钗又说了一番更加圆满无缺,让人抓不到把柄的大道理,弄得王夫人在无可奈何之际又无话可说,只能点头称是,眼睁睁地看着宝钗同她们决裂而去。至此,作者已经将宝钗个性突出的风骨,十分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我们引用过的这些原著原文中,有三处都提到了王夫人“点头”称是的情节,分别见于宝钗反讽王夫人关于金钏之死的说法(第32回)、宝钗“调侃”王夫人关于“卖油的娘子水梳头”的感叹(第77回),以及上述宝钗回绝王夫人关于重新搬进大观园的请求(第78回)这三段文字当中,这可并不代表王夫人赞赏宝钗的说法,相反,通观上下文以及脂批的提示来看,每一次都可以说是包含了王夫人对宝钗的讥讽、调侃和回绝无可奈何的成份。所以,这应该是作者给王夫人设计的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有点类似于司马迁在《史记》中给刘邦设计的口头禅——“为之奈何”那种味道。读者在读到这些细微之处的时候,可千万得注意,别被一些表面的、似是而非的说法所迷惑了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