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RE:[原创]《论宝钗》(郑无极最新73万字红学专著)17

RE:[原创]《论宝钗》(郑无极最新73万字红学专著)17

作者郑无极 标签钗黛形象的B面 红楼梦 林黛玉 论宝钗 人物形象 薛宝钗 阅读次数:15
林黛玉的出身又如何呢?她却出身于一个七品小官之家。按书中的交代,她父亲林如海的官职是“兰台寺大夫”、“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所谓“兰台寺大夫”,实际是监察御史的美称。而“巡盐御史”是这位监察御史的具体职责范围。在当时类似“巡盐御史”的职位,还有巡城御史、巡漕御史、巡仓御史、巡道御史等等。需要说明的是,明、清普遍实行以小官监督大官的监察制度。监察御史一职从明初到清雍正七年一直是由七品小官出任。官虽然很小,权却是极大,可以闻风奏事,也可以直接上书弹劾一、二品的高官。这种设计使得臣子之间形成了权力制衡,保证了皇帝一人大权独揽,无人能与之争锋。以下据《清史稿》来说明整个清代监察御史的品级变化情况:

十五道掌印监察御史,初制,满洲、汉军三品,顺治十六年改七品。康熙六年升四品,九年复为七品。雍正七年,改由编、检、郎员授者正五品。由主事、中、行、评、博授者正六品。乾隆十七年并定从五品。满、汉各一人。监察御史,京畿、江西、浙江、福建、湖广、河南、山西、陕西八道,满、汉各一人,江南道满、汉各三人,山东道满、汉各二人。监察御史,京畿、江西、浙江、福建、湖广、河南、山西、陕西八道,满、汉各一人,江南道满、汉各三人,山东道满、汉各二人。(见赵尔巽《清史稿》卷一百十五•志九十)

所谓“十五道掌印监察御史”就是各道监察御史的统领之官。按清朝规定,从顺治十六年(1659年)到雍正七年(1729年),其中除了康熙六到九年(1667-1670年)曾短暂地变为四品外,其定制一直是七品。雍正七年(1729年)改为正五品或正六品,乾隆十七年(1752年)定为从五品。鉴于各巡道御史以及巡城、巡盐、巡漕、巡仓等御史的品级均不能高于“十五道掌印监察御史”,因此除了个别特例(比如,康熙为了表示对整顿盐务的高度重视,曾让正五品的曹寅兼任过两淮巡盐御史)以外,通常的巡城御史、巡盐御史、巡漕御史、巡仓御史、巡道御史等等,在顺治十六年到雍正七年的70年间,均应该是正七品的小官。考虑到曹雪芹的童年及青少年时代,以及江南曹家的鼎盛时期,就处在这一时间段内,同时,书中的林如海又是比贾宝玉长一辈的人。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盐政林老爷,也是这么一位七品的巡盐御史!

当然了,一部分拥林派评红者是很难接受林如海仅为七品小官的事实的。他们总喜欢把林如海担任的巡盐御史幻想成由一、二品高官担任的职务,进而断言林黛玉的出身比贾宝玉还高。但这种说法显然混淆了“巡盐御史”与“御史中丞”(都察院左、右都御史)以及“都转运盐使”这几个不同的概念。须知,“巡盐御史”只是普通监察御史的一种,而“御史中丞”(在明、清时期称为“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是全国监察的最高长官,是前者的领导。后者确实是一、二品高官,但前者却不是。这就如同今天国家某部的普通官员并不等于省部级高官一样。当然,“御史中丞”或者“都御史”也可以兼管巡盐,但那样的话就应该叫做“巡盐都御史”。加一个“都”字表明其级别很高。可林如海的头衔却只是“巡盐御史”,而没有这个“都”字。“都转运盐使”则属于另一个系统,是政务官,直接处理盐务,而不是监督别人的。此一职位如由地方大员,如总督、巡抚兼任,则也可以是一、二品高官。但跟林如海的“兰台寺”显然不是一个系统的。为说明林如海担任的巡盐御史是七品,我们可以举顺、康时期三个有名有姓的人物来作为实例:

1、萧震

  据郭白阳《竹间续话》记载:

侯官萧长源先生震,康熙间以御史巡盐两淮,归至仙霞岭。耿精忠使人遗以锦蕃步障,广可数亩。先生故豪侈,得障即大征菊部,留连数日。精忠变,为所害,籍其资得三十万,环首于乌石山之邻霄台。先是,先生倡议修复道山,建邻霄台,勒百字碑纪之。并书台柱一联云:“但愿桑麻成乐土,不妨诗酒上邻霄”。至是有人易“诗酒”为“尸首”。谢古梅阁学登邻霄台吊先生诗,所谓“荒台草木千年恨,乐土桑麻一梦中”是也。先生著有《道山纪略》,述乌石山事迹颇详,传本甚罕。

可知萧震是福建侯官人,曾经在康熙年间担任过两淮巡盐御史,三藩之乱(1673-1781年)时被耿精忠所杀。《清史稿》则记载了萧震遇难的缘由和他死前担任的官职:

同时闽中殉难者:萧震,侯官人。顺治九年进士,任山西道监察御史,丁父艰,回籍。精忠叛,谋讨之,事泄,遇害。

三藩之乱的爆发(1673年)在康熙九年(1670年)之后,这时候“十五道掌印监察御史”的定制是七品。萧震担任的山西道监察御史也不会高于七品。按惯例,像《清史稿》这样的正史,简述官员的生平时,当以其担任过的最高官职来称呼他。而萧震担任的最高也是最后一个官职就是正七品的“山西道监察御史”。故可知他原来担任过的两淮巡盐御史也不会超过七品。

2、席特纳

据《清史稿》:

康熙九年,两淮巡盐御史席特纳、徐旭龄言:“两淮积弊六大苦:一,输纳之苦;一,过桥之苦;一,过所之苦;一,开江之苦;一,关津之苦;一,口岸之苦。总计六者,岁费各数万斤,应请革除。又掣挚三大弊:一,加铊之弊;一,坐斤之弊;一,做斤改斤之弊。此三弊者,惟有严禁斤重一法,乞交部酌议。”

可知席特纳、徐旭龄这两个人在康熙九年(1670年)担任两淮巡盐御史。再从网上查一查席特纳的生平:

席特纳 基本资料 [关闭] 
姓名: (清)席特纳  
中历生卒: [不详]  
西历生卒: [不详]  
异名: 异名 出处 
(罗马拼音)(满文)sitene   
传略: 引文 出处 
出身: [不详]  
职衔: 职衔 任期 出处 
掌江南道事监察御史:?-康熙?年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 ,091524号 
两淮巡盐御史:康熙?年-康熙?年 清史稿校注 ,5册130卷 ,3537  
左通政使:康熙?年-康熙22年 清代职官年表 ,2册 ,912  
内阁学士:康熙22年-康熙23年 清代职官年表 ,1册 ,363  
左副都御史:康熙23年 清史稿校注 ,7册187卷 ,5580  
工部右侍郎:康熙23年-康熙25年 清史稿校注 ,7册187卷 ,5579-5580 

席特纳是在康熙九年(1670年)以“掌江南道事监察御史”的身份兼任两淮巡盐御史。而恰在这一年,十五道掌印监察御史“复为七品”。也就是说,席特纳这时的官衔都不可能高于七品,只能等于或低于七品。这个人后来一直做到正三品的工部右侍郎,离一、二品高官还差那么一两级,而且还是在14年以后的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3、徐旭龄

徐旭龄跟席特纳在康熙九年(1670年)同时担任过两淮巡盐御史。这个人的生平也可以从网上查到:

徐旭龄(?-1687)字元文,浙江钱塘人,清朝大臣。顺治十二年进士,除刑部主事,再迁礼部郎中。康熙六年,授云南道御史。裁缺,改湖广道。迭疏请汰额外衙役,核州县赎钅爰,降调官百姓保留敕督抚核实,皆下部议行。命偕御史席特纳巡视两淮盐政,疏陈积弊,请严禁斤重不得逾额,部议如所请勒石。又疏请停止豫徵盐课,部议不允。迁太常寺少卿,累擢左佥都御史,请裁军兴以后增设道员。二十二年,授山东巡抚。二十三年,迁工部侍郎。复出为漕运总督,疏请厘三害,筹三便,革随漕增、裁运耗二项,及民间帮贴盘费脚价,各省给军款项,改由州县迳发运丁,行月粮改入现运项下拨给,并合并漕船帮次,皆下九卿议行。二十六年,卒,亦谥清献。

这个人后来倒真的做了从二品的山东巡抚和工部侍郎。不过,那是在他担任两淮巡盐御史一职的13年以后。其间他在官场上还经过了“迁”、“累擢”、“二十二年,授山东巡抚”等一系列的艰苦爬升,才到这个从二品的位置。这也足以说明两淮巡盐御史不可能是一、二品高官,只能是七品小官。

以上是从真实历史中找到的外证,再看《红楼梦》中的内证: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庚辰本第3回,甲戌本无“吃穿用度”四字)

要知道,《红楼梦》中的贾府就是一个三品官员之家。宁国府贾珍的爵位是“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第13回)。荣国府世袭的品级也应该与之相当。假如林黛玉真是一、二品高官的女儿,她进入贾府岂能是这种仰视的心态,连人家三等仆妇的吃穿用度也觉得“不凡”?但只要承认林如海是一个七品小官,林黛玉对人家三等仆妇也要仰视的心态,就很容易解释了:所谓“宰相家人七品官”,人家的仆妇丫头也比一般的官宦小姐风光!

当然,林如海担任的巡盐御史虽然官小,却是一个极肥的差事。即使不刻意去贪污、受贿,按一般的官场潜规则,也能有极丰厚的收入。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收入丰厚却并不等于积攒得下大量财富。为什么呢?因为正是这种肥缺,要坐上去并坐稳,少不了打点各种关系,摆平各路神仙的。收入固然很高,可找你要钱的人更多,而且要起来也绝不会手软。因此,如果不是特别钻营有术、腐败有方,若干年做下来倒可能闹亏空。历史上,曹寅、李煦长期担任同样是肥缺的织造一职,结果也还是亏得一塌糊涂,可为明证。故而,林如海倒不一定有钱。过去,一些拥林派红学接掘地三尺,企图找到贾府“吞没”林家巨额遗产的“罪证”。但林黛玉自己却怎么说呢?原文:

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第45回)

如果林黛玉真继承有巨额遗产,以其争强好胜的性格,她会低三下四地说自己“一无所有”吗?如果这笔巨款被贾府吞没去了,她更不会善罢甘休!可没有就是没有,除非拥林派硬要说林黛玉说谎成性,她的话全不可信还差不多!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