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RE:[原创]《论宝钗》(郑无极最新73万字红学专著)15

RE:[原创]《论宝钗》(郑无极最新73万字红学专著)15

作者郑无极 标签钗黛形象的B面 红楼梦 林黛玉 论宝钗 人物形象 薛宝钗 阅读次数:5
理清了贾母在荣国府内的地位,以及她在宝玉婚事上所能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宝钗与贾母的关系也就很容易定位了。很明显,宝钗敢于得罪贾母,以至于让后者说出诸如“忌讳”、“不象”、“很离了格儿”等一系列的负面评价,那已经说明了宝钗是一个不屑于讨好、逢迎家长的人,她根本就无意去争什么“宝二奶奶”的位置!纵观整个前八十回,宝钗与贾母的关系又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大转折。其转折点就是第40回的“蘅芜苑开罪史太君”一事。鉴于此事我们在本书第一章里已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章仅将贾母当时的直接反应辑录于下:

贾母摇头道:“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象;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你们听那些书上、戏上说的小姐们的绣房,精致的还了得呢。他们姊妹们虽不敢比那些小姐们,也不要很离了格儿。”(第40回)

曹雪芹的原文写的很清楚,贾母对宝钗以个性大扫其脸面的行为是非常不满的。而这,也正是贾母与宝钗的关系发生巨变的一个分水岭。

显然,在“蘅芜苑开罪史太君”这一转折性事件发生之前,贾母是非常喜欢宝钗的。我们可以列举两段原文来加以说明。一是贾母出资为宝钗过生日一事:

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第22回)

贾母不仅要凤姐动用贾府官中的钱给宝钗过生日,还自己也己蠲了二十两私房钱。这是以往黛玉过生日也不曾享受过的待遇。足见,贾母原来对宝钗的厚爱之深。到了第40回,在前往蘅芜苑之前,贾母领着众人在探春的秋爽斋吃早饭,其饭局的布置是:

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第40回)

宝钗依然跟着贾母坐主桌。可见,到这时候,贾母对宝钗的宠爱也还没有变。可接下来,就发生了“蘅芜苑开罪史太君”一事。在这以后,情形就开始起变化了。

当然了,在这一天的午宴上,宝钗的地位还是尚没有明显变化的:

上面二榻四几,是贾母薛姨妈;下面一椅两几,是王夫人的,余者都是一椅一几。东边是刘姥姥,刘姥姥之下便是王夫人。西边便是史湘云,第二便是宝钗,第三便是黛玉,第四迎春、探春、惜春挨次下去,宝玉在末。(第40回)

黛玉、湘云等也都在西边一路,而且宝钗还排在湘云之后居第二,其地位似乎并没有改变。但我们需要知道,这么个排法实际上是有特殊原因的。因为这一顿饭算是对前面史湘云办的螃蟹宴的还席。在这天的前一日,作者就交代清楚了:“宝玉来至上房,只见贾母正和王夫人众姊妹商议给史湘云还席。”既然是给史湘云还席,史湘云当然坐第一。而当时史湘云又向贾母说明了:“这是宝姐姐帮着我预备的。”那么,在给史湘云还席的时候,宝钗坐第二也是理所当然的。贾母当然犯不着因为对宝钗的看法刚起了变化,就立即改变原定的计划。

可是再往后走,贾母对宝钗的不满就表现越来越清楚了。以下是几个月以后的“荣国府元宵开夜宴”时的情景:

贾母……命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坐着。每一馔一果来,先捧与贾母看了,喜则留在小桌上尝一尝,仍撤了放在他四人席上,只算他四人是跟着贾母坐。故下面方是邢夫人王夫人之位,再下便是尤氏、李纨、凤姐、贾蓉之妻。西边一路便是宝钗、李纹、李绮、岫烟、迎春姊妹等。(第53回)

贾母只命自己所心爱的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与自己同坐主桌。受到这种特殊宠爱的人里面已经没有了宝钗。夜深以后,贾母领着大家挪至里间,这时她又是如此安排座位的:

贾母……叫宝琴、黛玉、湘云三人皆紧依左右坐下,向宝玉说:“你挨着你太太。”于是邢夫人王夫人之中夹着宝玉,宝钗等姊妹在西边,挨次下去便是娄氏带着贾菌,尤氏李纨夹着贾兰,下面横头便是贾蓉之妻。(第54回)

贾母满心喜爱的人里面还是没有宝钗!这就再次佐证了宝钗已经在贾母那里由“得宠”转向了“失宠”!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证明宝钗已在贾母那里失宠,至少是失去了竞争“宝二奶奶”之位的最有利的先机。原文如下:

贾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因又细问他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薛姨妈心中固也遂意,只是已许过梅家了,因贾母尚未明说,自己也不好拟定,遂半吐半露告诉贾母道:“可惜这孩子没福,前年他父亲就没了。他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他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他父亲是好乐的,各处因有买卖,带着家眷,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往那一省逛半年,所以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那年在这里,把他许了梅翰林的儿子,偏第二年他父亲就辞世了,他母亲又是痰症。”凤姐也不等说完,便嗐声跺脚的说:“偏不巧,我正要作个媒呢,又已经许了人家。”贾母笑道:“你要给谁说媒?”凤姐儿说道:“老祖宗别管,我心里看准了他们两个是一对。如今已许了人,说也无益,不如不说罢了。”贾母也知凤姐儿之意,听见已有了人家,也就不提了。(第50回)

传统红学一般认为,贾母是真的想提亲,真的想为贾宝玉求娶薛宝琴。但这样的“提亲”实在是有些奇怪。首先,贾宝玉的婚姻大事又不是儿戏。只因为“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就选宝琴做孙媳妇,未免过于轻率。倒像是年轻男子的一时冲动,而不似贾母这样的老当家人的作风。其次,贾母若早就有选宝琴做孙媳妇的主意,当初又为何一定要逼王夫人认她做干女儿呢?(见第49回原文:探春道:“老太太一见了,喜欢的无可不可,已经逼着太太认了干女儿了。老太太要养活,才刚已经定了。”)把宝玉与宝琴弄成名义上的亲兄妹,总是成亲问题上的一个名份障碍。其三,更重要的,连贾宝玉都知道那是“顽话”。第57回紫鹃对宝玉说:“年里我听见老太太说,要定下琴姑娘呢。不然那么疼他?”宝玉笑道:“人人只说我傻,你比我更傻。不过是句顽话,他已经许给梅翰林家了。果然定下了他,我还是这个形景了?”以常理而论,当初薛蝌带妹进京的目的是:“因当年父亲在京时已将胞妹薛宝琴许配都中梅翰林之子为婚,正欲进京发嫁。”他既然住进贾府,就自然应该把进京的目的告诉贾府,没有任何理由隐瞒宝琴已定婚的事实。贾母岂能真不知道宝琴已有人家么?所以,我们倒有理由相信,贾母故意向薛姨妈暗示“提亲”,并不是真要为宝玉求娶宝琴,而实际是以此为由头来委婉地“拒亲”——等于告诉薛姨妈,我宁要宝琴,也不会要你的亲生女儿宝钗!当然,不管贾母有没有这样的意思,薛姨妈都是当真的。书中写明:

薛姨妈心中固也遂意。(第50回)

这就奇怪了。薛姨妈怎么会“遂意”呢?她不是盼着将亲生女儿宝钗嫁给宝玉的么?她就不怕宝琴挡了宝钗的道?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薛姨妈心里很清楚,宝钗已经得罪了贾母,给贾母留下了诸如“忌讳”、“不象”、“很离了格儿”等一系列负面的印象。从争婚的角度看,宝钗已经没太大希望了。所以,薛姨妈不能不退而求其次:就是夫家的侄女薛宝琴,若能嫁给贾宝玉也成!同时,这也就可以解释薛姨妈为什么会在潇湘馆那里说出“四角齐全”的话来了。既然彼时林黛玉已缠着薛姨妈认自己做干女儿,薛姨妈何不顺水推舟呢?亲生女儿嫁不了宝玉,就是干女儿嫁过去也是好的!这是薛姨妈真心诚意的言行,也符合她自己利益的选择,故曰:“慈姨妈爱语慰痴颦”。并非如过去很多拥林派评者攻击的那样是什么“诳骗”,是什么“奸谋”。道理很简单,宝钗都失宠了,宝琴又有了人家,林黛玉既然已认在膝下,成全宝、黛何乐而不为?薛姨妈有必要使什么“奸”、搞什么“骗”吗?如果她真有多么老谋深算,后来也不会让夏金桂在自己家里猖狂成那样子了!

至第66回,作者终于借兴儿之口,道出了贾母的真实想法和她的规划。这就是前面我们已经引述过的那一段文字:

兴儿笑道:“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宝玉)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第66回)

按,贾母显然是不想把顺水人情留给薛姨妈来做的。她自己在心里就早已为宝玉定好了黛玉。只因为现在他们还小,林黛玉又病着,不适宜马上结婚生子,贾母才宁可拖一拖。反正她胜券在握,不着急的。正如兴儿所说:“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她是不会让薛姨妈一提议,她就马上表态给宝、黛定亲的。

过去,以拥林派观点为核心的传统红学最喜欢把薛宝钗与林黛玉看成是自觉地在进行一场婚姻竞争的对手,然后宣称宝钗是婚姻竞争上的“胜利者”,黛玉是婚姻竞争上的“失败者”。进而,再酸溜溜地声称:宝钗是“暂时胜利”了,却“永恒失败”了,黛玉是“暂时失败”了,却“永恒胜利”了。可如果排开程高本后四十回不论,单看脂评本的前八十回,以争取贾母之心为标准,宝钗倒不折不扣是一个“失败者”,或者依红学家们的逻辑倒过来说是“永恒胜利”了;黛玉倒不折不扣是一个“胜利者”,或者依红学家们的逻辑倒过来说是“永恒失败”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宝钗为何会“失败”呢?就因为她根本无意去竞争什么婚姻,也无意在家长面前挣什么表现、献什么勤,尽管她有这能力。黛玉又为何会“胜利”呢?就因为只有黛玉才是一心想着要得到那个“宝二奶奶”之位的。她当然不会像宝钗这样毫无顾忌地犯下那么多“低级”的“错误”!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