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原创]《论宝钗》(郑无极最新73万字红学专著)8
作者:郑无极 标签:钗黛形象的B面 红楼梦 林黛玉 论宝钗 人物形象 薛宝钗 | 阅读次数:5 |
![]() ![]() ![]() |
| ![]() ![]() ![]() |
那么,具体地说,脂砚斋所言“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脂砚斋在他(她)的批语中并没有明说。恐怕当时也不便于明说。但我们结合前面的分析来看,那指的是他们二人所共同具有的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精神,加上拔离凡尘的冷峻意识,这是毫无疑问的!
值得一说的是,过去,官方红学会常以薛宝钗劝谏贾宝玉读书仕进、走经济仕途而遭到后者的斥责,来断言宝玉、宝钗之间只有思想对立,没有共同语言,甚至是“封建”与“反封建”的针锋相对、格格不入。但对照笔者上面所引述的这么多曹雪芹原文,这种说法显然难逃故意断章取义之嫌。道理很简单,薛宝钗劝贾宝玉去读书做官,又不是要他去做贾雨村那样的贪官,正好相反,是希望他能够通过掌握权力来消灭以贾雨村为代表的螃蟹们。正所谓“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是也。这种立场跟贾宝玉不愿与贾雨村为伍的心态,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过是方法和路径的不同而已。退一步说,就算贾宝玉做不了那样的反贪英雄,薛宝钗也肯定不会避他与官场小人们同流合污。宝钗自己不是说了吗?男人们若是做不到“辅国治民”,与其做官,还“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第42回)她始终是把正义、正道放在做官之上的!因此,宝玉一时之间可以误解宝钗的用心,久后却必然拨云见雾、断环重合,认识到宝钗与自己的相通!而事实上,曹雪芹围绕着宝钗劝宝玉读书这件事,也确实采用了一种可称之为“声东击西,形左实右”的写法:先写一段貌似扬黛抑钗的文字,逗弄一下读者,再很快来几段分量更重的扬钗抑黛的文字,以示匡正、反拨。比如,第32回写贾宝玉因史湘云劝他出去见贾雨村而发怒。作者借袭人之口道出宝玉以前迁怒于宝钗的事:“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贾宝玉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如果单看这些文字,曹雪芹似乎显得很“左”,很符合“反封建”红学的要求。但再接着往下看就相反了:宝钗竟然对宝玉最厌恶的贾雨村,发出了同样尖刻的讽刺:“这个客也没意思,这么热天,不在家里凉快,还跑些什么!”而林黛玉作为贾雨村的学生,她对她的老师又是否有过半点表示异议或不满的话呢?答案是没有。不但如此,在仅仅两回之后的第34回中,曾被宝玉目为从不说“混帐话”的林妹妹就劝他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弄得宝玉“长叹一声”,十分失望地说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指琪官、金钏等)死了,也是情愿的!”一下子就把《红楼梦》的倾向性摆回到扬钗抑黛的“右边”!再比如,第36回,宝玉又因为宝钗等的劝告而发怒曰:“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并因为“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似乎又把立场偏转到了“左面”。但又只过了两回,作者就让宝钗作《螃蟹咏》对那些“国贼禄鬼之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连宝玉也为之赞叹:“写得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这就等于为宝钗平了反,彻底洗去了污名,以事实证明她不仅没有“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而且她那种批判主义的精神还恰是这些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之流”的死敌。顷刻之间,就再次露出了《红楼梦》十分“右倾”的真实面目。再反过来看一看被宝玉当作“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的林黛玉,到了小说第50回中,她却写出了所谓“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的诗句。读者试想,这“立名”二字不就是“立身扬名”的简称吗?至此,《红楼梦》的立场也就“右”得不能再“右”了! 同这种“声东击西、形左实右”的写法相配合,作者在第50回为宝钗、宝玉、黛玉三人设计灯谜诗的时候,也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处理方法:让宝钗诗属佛,宝玉诗属道,黛玉诗则属于儒家。我们把这一节的原文辑录于下: 宝钗《镂檀锲梓谜》云: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宝玉《天上人间谜》云: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隄防。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黛玉《騄駬谜》云: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 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笔者在《红楼梦:钗黛形象的B面》中指出,这三首灯谜诗各有一假谜底,又各有一真谜底。具体的解析如下: 宝钗《镂檀锲梓谜》的假谜底是宝塔,而真谜底就是《红楼梦》这本书。按:谜面“镂檀锲梓一层层”,说的似乎是用檀、梓一类硬木雕刻兴建而就的,层层叠叠的一座玲珑宝塔。按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习惯,佛寺宝塔的檐角上一般都挂有铜制的风铃,称之为“梵铃”或“佛铃”。每当风吹雨打,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然而,“岂系良工堆砌成”一句,却告诉读者,这座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的建筑,并不是由工匠们所盖成的有形之物。“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即便有半天的风雨刮过,塔檐上的佛铃,仍无从听到有丝毫的响动。所以,“宝塔”又不过是一个假谜底。而真正的谜底是一种非常像塔,但实际上又不是塔的东西。那是个什么物体呢?笔者以为,这正是《红楼梦》此书。按解盦居士在《石头臆说》中的说法,此书“文心极曲,文意极晦。细读之如释氏浮图,八面玲珑,层层透彻”。就是说这本书情节曲折,结构细腻,表里有喻,环环相扣,直如同一座“镂檀锲梓一层层”的宝塔一般。但这种曲折奇巧、错落有致,又并不是作者故作高深,有意卖弄自己的文工技巧所致,更绝非由那些华丽的辞藻“堆彻”而成,故曰:“岂系良工堆砌成”。按脂砚斋的说法,《红楼梦》成书的缘由乃是:“菩萨天尊皆因僧道而有,以点俗人,独不许幻造太虚幻境以警情者乎?观者恶其荒唐,余则喜其新鲜。”(甲戌本第5回眉批)又云:“有修庙造塔祈福者,余今意欲起太虚幻境,似较修七十二司更有功德。”(甲戌本第5回眉批)这就等于告诉我们,《红楼梦》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点醒那些沉弱于势欲与情欲之中的俗人。俗人为求祈福禄寿考,所以修庙造塔。而作者起此“太虚幻境”——亦即作此一部《红楼梦》,却是要拿自己心中的一个“空”字,去点破俗人眼中的一个“色”字。这样形而上层面的精神构境,自然远较那些形而下层面的建庙造塔,“修七十二司”,更有功德得多了。可是,面对作者苦心构建起来的艺术世界,后世读者中真正能懂之一二的,又有几人呢?“风雨”者,小说中大起大落之情节也。“梵铃声”,犹言佛语纶音,喻指作者之真言也。一场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往事讲罢,世人又何尝真的明白了作者的用心呢?这是何等的悲伤!这是何等的愤懑!故曰:“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宝玉《天上人间谜》的假谜底是纸鸢,真谜底就是他脖子上悬挂的那块通灵宝玉。按:纸鸢,即用纸糊成老鹰、大雁、仙鹤、大鹏等大鸟形状的风筝。风筝飞翔于天,却由于丝线的羁绊,而不能彻底高飞。故可谓:“天上人间两渺茫”。古人曾有以风筝来传递消息的故事,所以用纸鸢来对映“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一联,亦通。但认真推敲下去,“琅玕节过谨隄防”一句,却大不可解。所以,纸鸢亦是一个假谜底,而真正的谜底,却是宝玉自己项上所挂的那块来自“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的通灵顽石!按小说的寓言框架,石头正是因为无材补天,才央求癞僧、跛道将它化为玲珑剔透的美玉,而降落尘世的。但宝玉的一生,“富贵不知乐业,贫贱难耐凄凉”,并没有在人世间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谓枉入红尘一世。所以说“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查古汉语字典可知有五种含义:①形状像珠的美玉。②传说中的玉树。③翠竹的美称。④门环。⑤与道家有关的事物。这里明显是取第五种含义。唐·陆龟蒙:“读仙苑之琅玕书。”“琅玕书”即道家的书籍。相应地,诗中的“琅玕节”就是道家的节日。引伸意即宝玉悟道的时刻。“隄防”,同“提防”,加以注意的意思。“琅玕节过谨隄防”,就是要告诉读者:应注意宝玉“悟道”复返大荒的时日。鸾、鹤俱是仙家乘骑的禽鸟。“鸾音鹤信”,即来自仙家的消息。“鸾音鹤信须凝睇”:来自仙家的消息,应当凝神仰望。“好把唏嘘答上苍”:石头的一生既补天无材,又下凡无益,只能用一片唏嘘的叹息之声来报答冥冥中的上苍了。 黛玉《騄駬谜》的假谜底是走马灯,真谜底则是作者最终所放弃的仕途显达之路。按:騄駬,古之千里马名。《淮南子·人间训》:“骐骥騄駬,天下之疾马也。”相传为周穆王西游昆仑时,所驾八骏之一。“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说的是一匹好马,不需要主人的绳索鞭策,自可以狰狞之势,驰过城市,越过沟壑。“鳌背三山”,海上三座高耸入云的仙山,相传由十五只大鳌相驮,故名。这里指代天下的名山。“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主人一指,好马如风雷一般飞腾而动,于是,在天下的名山上留下自己的美名。王希廉,周春俱猜之以“走马灯”,这是相对合理的一个答案。因走马灯上所画骏马,确实不需要绳索鞭策,灯体一转,画上骏马也自然有那么一点奔腾的模样。“鳌背三山”,此处也可以解释为灯会上扎成的灯山。但对之以“主人指示风雷动”一句,“走马灯”这个答案,就未免显得气势不足而有些牵强了。所以,这仍是一个假谜底。那么,真谜底又是什么呢?请注意,“騄駬”二字,正谐音“禄耳”也!高官、厚禄、美名,这正是官场佼佼者们所孜孜以求的人生极致。又,千里马为王者所驱驶,即所谓“甘效犬马之劳”也。这就不能不使人联想到曹雪芹与所谓“经济仕途”的关系了。这个真谜底,就是作者曾一度向往,却又最终放弃的官场仕途!曹雪芹的一生固然鄙视功名利禄,也没有走官场仕途,但如甲戌本《凡例》中所述,他在穷困潦倒之际,于内心深处又何尝没有对当初“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的一丝悔意呢?那秦钟临死前的劝悔,即为明证呵!他作为皇室包衣(家奴)出身的曹氏子弟,其心中未必就完全没有效法祖辈,通过替“主人”(即皇帝)效“犬马之劳”,以致显达的愿望!“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他曾经是多么希望能在这世上留下自己不朽的功名呵!但曹雪芹又毕竟是曹雪芹,世事的无常,家庭的速败,还是使他堪破了功名富贵的虚幻。他没有入仕,而是选择了走小说家的道路。或者,可以这么说,《红楼梦》一书,连同书中的什么“通灵宝玉”、“太虚幻境”,都正是作者拿自己一生的前程而换得。所以,作者此处将这首黛玉制谜,同前面宝钗、宝玉制谜安排在一起,就不是什么随心所欲的胡乱设置了。 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宝钗、宝玉、黛玉三人的灯谜诗又分别与《红楼梦》在第1回的三首诗意境相通。同宝钗《镂檀锲梓谜》相通的是那首非常有名的曹雪芹自题诗,即甲戌本第1回标题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其中,“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与“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一样,都是作者为自己的一片苦心不能为世人所解,而发出的无限悲叹!与宝玉《天上人间谜》异曲同工的是《红楼梦》开篇时的石头自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将“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两句合为一句,即是所谓“天上人间两渺茫”的含义所在。林黛玉的《騄駬谜》则对应了贾雨村的《咏月》诗: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与“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都含有“攀高”、“立名”的意味。这也暗点了贾雨村同林黛玉的师生渊源。 概况地讲,就是宝玉的《天上人间谜》所谓“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标明了其关心的是来自道家仙境的消息。宝钗的《镂檀锲梓谜》所谓“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点明了她感叹的是世人不能理解佛法、禅宗的真谛。一佛一道,正好遥相呼应。惟有林黛玉的《騄駬谜》所谓“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表现出强烈的儒家入世的追求。而在《红楼梦》中,一僧一道往往携手出现,却从未有儒者与僧、道联袂。所以,这也就再一次映证了脂砚斋在庚辰本第21回双行夹批中提出的那一个观点:“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