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的定案
作者:风影葫芦僧 标签:王夫人 | 阅读次数:142 |
![]() ![]() ![]() |
| ![]() ![]() ![]() |
宝玉说:“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这句话看似是说那些下等婆子的,其实对邢、王二位太太级任务也同样妥帖。
邢夫人的狭隘、软弱、虚伪和愚昧是比较明显的,不作赘述,看看曹雪芹笔下的王夫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鱼眼睛。 第三回:【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作为舅母,竟然用如此手段来试探一个不经世事的小女孩。 第六回:【周瑞家的道:“太太说,他们家原不是一家子,不过因出一姓,当年又与太老爷在一处作官,偶然连了宗的。这几年来也不大走动。当时他们来一遭,却也没空了他们。今儿既来了瞧瞧我们,是他的好意思,也不可简慢了他。便是有什么说的,叫奶奶裁度着就是了。”】刘姥姥与贾府的关系只在王夫人一人处,且不说乐善好施主动关照,人家好不容易来一趟,连面都不见,只是让凤姐打发走就完了。对比刘姥姥二进贾府贾母对刘姥姥的态度,王夫人的无情是显而易见的。 关于金钏之死:实际上金钏的死是在替黛玉受难,联系刚刚发生的几件大事就清楚了。清虚覌打醮是一次王夫人幕后策划、元春安排执行的对金玉良缘一次试探,被贾母拒绝后,紧接着宝黛二人之间为此发生了剧烈的冲突,为了证明自己的态度,宝玉下死命的要砸碎通灵,就是对金玉良缘的最坚决的反抗。因此,王夫人此时正是心烦意乱,对贾母的不满、对黛玉的反感,对宝玉的失望。金钏儿与宝玉很早就打情调笑【二十三回宝玉去见贾政】,王夫人一直视而不见。宝玉进来时,王夫人并没有入睡,故作假寐,不予理睬,放任宝玉对金钏百般挑逗,终于抓住金钏的言语出格,顿时发作,把对黛玉的恼怒倾泄在金钏身上:【“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金钏再坏也只能是勾引,谁有资格“教”坏宝玉呢? 随后宝玉被打,作者有意让王夫人先尽情表演,看看王夫人是怎么疼儿子的。【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甚至在贾母到场后,王夫人仍然哭嚎【“你替珠儿早死了,留着珠儿,免你父亲生气,我也不白操这半世的心了。这会子你倘或有个好歹,丢下我,叫我靠那一个!”】此时的王夫人最担心的是:一旦宝玉真的被打死,成全了贾环和赵姨娘的夙愿,自己的太太位子就很难保全,更不用说继承贾母的位置了。哭来哭去,不是在哭宝玉,都是在哭自己。 对袭人的利用:袭人和晴雯都是贾母给宝玉的,但两人的身份不同,袭人是给宝玉干活的,晴雯则是未来的姨娘,因此袭人时时都在寻找改变局势的机会。和宝玉雨云是一次小赌,如果被贾母等上层知道,袭人怕早就离开怡红院了,甚至离开贾府。袭人知道晴雯是贾母的选择,她只能在贾母的对立面寻找靠山。宝玉挨打后,袭人借机向王夫人告密勾引宝玉的“罪魁”【偏生那些人又肯亲近他,也怨不得他这样,总是我们劝的倒不好了。】【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由不得叫人悬心。】袭人有意错把“林姑娘”放在前面,其用心昭然若揭。王夫人与袭人一拍即合,随即给袭人以利益的承诺,要袭人全力支持,【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 再看看王夫人的拙劣表现: 在与袭人建立私下同盟后,王夫人多次把袭人给出卖了。五十四回【贾母因说:“袭人怎么不见?他如今也有些拿大了,单支使小女孩子出来。”王夫人忙起身笑回道:“他妈前日没了,因有热孝,不便前头来。”】袭人在公开场合还这是一个丫头,她母亲去世的事,自有凤姐关照,平时百事不问的王夫人怎么会对袭人如此关切,何况袭人也不是她的丫头。贾母当时很不高兴,并不是对袭人,而是对王夫人与袭人的私下勾当,理由很简单,鸳鸯的母亲也去世了,既然鸳鸯可以不来,袭人也可以不来。但轮不到你王夫人给袭人说话,贾母不过是表达对王夫人的不满罢了,还是凤姐给王圆了场子。 还有一次就是在抄检大观园后撵晴雯、芳官等人,竟然说【打谅我隔的远,都不知道呢。可知道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耳神意时时都在这里。】即便不是袭人告的密,也把袭人推了出来。自此,袭人(包括凤姐、探春等)也开始对王夫人失去信心,导致袭人最终离开宝玉,没有接受王夫人的“恩惠”。 四十六回,贾赦强娶鸳鸯不成,贾母知道后大发雷霆【因见王夫人在旁,便向王夫人道:“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要,剩了这么个毛丫头,见我待他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他,好摆弄我!”王夫人忙站起来,不敢还一言。】谁都知道这件事与王夫人没有关系,贾母也并不糊涂,而是有意对王夫人发威,就是提醒王夫人:你的那些小动作我都知道,你想干什么我很清楚。王夫人自然是心中有鬼,忙站了起来,不敢还一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