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死曹雪芹!
作者:不期而遇 标签:曹雪芹 | 阅读次数:73 |
![]() ![]() ![]() |
| ![]() ![]() ![]() |
打倒曹雪芹! 不管《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谁写的,读了皆让人很不高兴。且不论其他,绛珠仙子下凡为林黛玉原是为了偿泪以报神瑛侍者的灌水之恩,既是如此,越发应该将贾宝玉(神瑛侍者)写为薄情郎负心汉了,可是作者偏偏又将宝玉刻划的如此多情。宝黛二人两相情悦,黛玉虽然最后为宝玉泪尽吐血而死,但宝玉又何尝不是为了黛玉生生死死,形瘦骨枯,流了许多眼泪?暂且不说前世,就是今生宝玉流的泪也可抵了黛玉的泪。由此说起,绛珠又何曾偿了泪报了灌水之恩,难道说男人的泪竟可以不算是泪? 这样想想,薛蟠糟蹋香菱,香菱最后枉死,反而更符合绛珠还泪神瑛的前因。 我没有什么古文国学的底子,自然做不了“索隐”一派的文 章。第二,不懂得现代文学评论和考古,也没那精力,耐心和能力去做“考证”和“推理”。我读《红楼梦》全凭自己好恶喜怒。近来在网上和杂志上看到一些文章,说什么《红楼梦》等诸文因悲剧体现了深沉因而崇高伟大了起来,言外之意就是反对以大团圆为结局的文章了。迄今为止,我还没看到什么反对的意见,可能是因为我的孤陋寡闻的缘故(这是事实),也可能是大家都如此认为了。也许是因为学识浅薄的缘故,我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文章的意思,但我个人认为,在中国,悲剧要远比其他的文章好写。中国五千年的沉积,什么历史事件,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有哪几件不是和悲剧牵扯在一起,哪里找不到一个现成的例子摹仿呢?反而是大团圆的结局难写,才写的如此不伦不类。但是不能因为中国人写不好大团圆的结局,就干脆放弃,专门吹捧悲剧起来啊?那大家都去写悲剧演悲剧,大家都悲悲戚戚的过一生?近年来人们喜欢用什么什么“情结”的,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中国人的“悲剧情结”?这才是中国的悲情呢。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大家一直在寻找。据胡适先生考证了是曹雪芹之后,大家也就都公认如此(至少曹雪芹写了前八十回)。虽然曹雪芹不是第一个写悲剧的,但是因为他写的《红楼梦》所树立的高峰迄今无人可及,那曹雪芹也就可以认为是中国悲剧之掌门人教父。这就是我提出要打倒他的缘故了,也因为我是想让黛玉宝玉在一起的。你不愿让宝黛二人在一起,在自己心里想着也就好了,偏偏还要将它添油加醋地写出来,让百年后的众人因为自己的心里不平衡而陪着一起伤心难过,凭这一条就应该将他千刀万剐。向天发誓,有生之年,但凡看一次《红楼梦》,就骂一次曹雪芹,以泄绵绵无期之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