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法和教育的笔谈
作者:张工
几天前收到朋友的电子邮件,专门请教有关佛法是否能对儿子的教育有所帮助。
朋友的儿子现读小学五年级,功课一贯优良,不用大人太操心,朋友担心的是儿子未来的人品,不希望日后成为一个永远离不开父母,无法自理的啃老族。
类似这样的问题似乎在社会有普遍的趋向,难怪已有地方提出有关“啃老族”的立法动议。
这也是一道非常令人郁闷的问题,据自己所了解和观察到的,现代教育,尤其是中国教育,在德育方面,也就是人品教育方面,近几十年时间走的是一路下坡,仿佛一辆刹车失灵的公车,这和整个大环境有关,无法细说。朋友也一定是意识到这个问题,才想到校门外补课。
遥看色彩缤纷世界,满街家教辅导广告,唯独不见有补德教的,讲素质教育的,这是社会的悲哀,所以才有了网络流传的希特勒预言,有了2012世界末日观。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制度可谓是十人评价九人摇头,在这里我们只针对和孩子有关的作一评说。
首先是学校教知识不教做人。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知识教育上,而实践教育比如做人的道理、道德品德教育和做事能力技能的培养等,这方面缺失严重或可说几乎没有,时间几乎完全被知识教育侵占。有读万卷书,却没行万里路!知识永远学不完,对孩子真正有用的知识又有多少呢!知识、做人、做事、品德哪些对孩子的未来更重要?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德教的缺失,说是教育的疏忽,毋宁说是作为“灵魂工程师”的老师自身迷失了方向,在金钱利益和灵魂的天平上,灵魂失重而已。
其次是学校教知识不教方法。学校错误地把学习目标定位在满分上,却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态度、方法、兴趣,以及对知识的真实把握状态没去关注。学校的行为看似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实质这种“满分癖好”,在学习动机上会给孩子误导,而他们对考出满分后的种种许诺,看似和蔼,实则粗暴,没有多少激励作用,却给孩子施加了很大的压力。
满分是一个成绩极限,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孩子根本达不到。学校甚至引导到了家长对100分的爱好,只是不断制造儿童的失落与内疚感,孩子从偶尔的好成绩中,虽然可以获得暂时的愉快,但大多数时间里,他们内心是不安与痛苦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下一次考试会怎样,会不会让老师、家长满意,他心里没有把握,惴惴不安,一心惦记着分数,真正的学习目标迷失了。
在中西教育差异对比中,最大的区别:中国培养的是考生,只注重考分,解决“已知”的问题,而国外发达国家,以美国和德国为例,主要培养的是学生,“探索未知问题”。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希望,而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不断创新的民族,已知答案的问题不需要重复解决,而这恰恰是我们教育的失败之处。
迄今为止,中国始终没有培养出本土的世界一流的学者,这就是一个例证!
既然已看到了问题所在,怎么弥补和解决,看来只能依靠家庭自救了。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告诉你作为家长比老师来的更为重要。人若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很难展开一个正常的生命,作为生命实践的一部分,教育也是如此。
尽管有关道德教育的资料数不胜数,不过我们还是要区分出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重点。
对孩子来说,感恩应该是父母给孩子必须上好的一堂人生必修课。感恩之心是一切道德的起源,孩子幼小,这种感恩之心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慢慢地教导、培养起来。要让孩子懂得:他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每一步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朋友的关爱,大自然慷慨的赐予。对孩子来说,学会感恩,常怀感恩之心,就应该在自己的心中装着他人、装着社会、装着国家、装着地球,而不是一切“以我为中心”。
感恩,应从家庭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父母生日,孩子给父母送上一个生日蛋糕,写上一张生日卡,是感恩;平时,孩子为父母倒一杯热茶,送上一条热毛巾,何尝不是感恩。感恩无须旁人提醒,应该发自每个人的内心。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爱的话语,一个凝望的眼神,一种温暖的触摸,无不是感恩的载体。有了感恩,家庭就有了阳光,我们的日子就会变得快乐,日子即使过得非常清贫,但也活得有滋有味。
记住了:懂得感恩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才能培养出懂得感恩的孩子,日后成为自力自强,顺应任何环境的社会人。
对“分数”和“成绩”的关系,首先家长要搞清楚,分数可以反映成绩,但分数不等于成绩。如果家长从孩子一上学就只是着眼于每次考试得了多少分,而没有培养起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那么“优秀成绩”注定只是一时的梦幻彩虹,让那些没有远见、没有踏实心地的家长最终失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感到很奇怪:我的孩子在小学时很优秀,经常考90多分或100分,为什么上了中学就不想学也不会学了?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当然有很多种,但这之中一定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是因为从小形成不良学习动机,其结果,一是败坏了学习胃口,二是动机的低下束缚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和能力,使他们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了。
家长引导孩子面对知识本身而不是完美的考试分数,孩子在学习上的潜力才会慢慢喷发出来。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会越挫越勇,他们需要成功体验。成功体验不是偶尔得到的高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我提倡对孩子的成绩考核只打“优”、“良”、“及格”、“不及格”,85分以上就是优。把孩子的学习要素放到启发式教育,而不是死记硬背、追求高分式教育。
佛法就是教育人的方法。她是从宏观面教育人认清宇宙世界的真相,教育人认清来到这个世界真正的目的。具体到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发挥作用,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先从家长学起,只有当家长通过学习佛法,开发出自身的慈悲心,悟性,智慧以后,再去教育孩子,就会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同时,家长平时学习佛法的言行,也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一点可以确信无疑的,活了这么多年,还从没有听说过哪个家庭因为崇尚佛法,而耽误了孩子学习、教养的。
用佛理教育孩子,其内容应该是相当丰富的,前面我们说过的感恩,就是佛法中经典的案例。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见到小孩,首先考察的就是 “礼貌”,懂得感恩的孩子,绝对也是一个最懂得礼貌的孩子。
慈悲是佛法中的重典,最浅表的含义就是:理性、博大、深沉的爱。现代孩子都流行用“爱”来表达。
要让孩子学会爱,首先先从家长爱孩子出发。不要因为孩子听话才爱他,不要因为他取得了某个成绩才欣赏他,更不要因为他不遂我们的心就去打骂他。父母之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对孩子的尊重也应该是无条件的。
我们可以从书中以及我们周围的人群中看到,优秀孩子的家长,他们一般都很民主,遇到事情总是能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探讨解决,非常讲究方式方法,最基本的态度是尊重孩子,欣赏孩子,这就是爱。即使孩子犯了错也只是就是论事,决不牵扯其它,当然更不可能打骂。他们取得的结果就是,他们的孩子似乎分外懂事,根本就不需要他们操心费力。
曾经有杰出教育家说过:“家庭生活制度一开始就得到合理发展,处罚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里,永远不会有处罚的情形,这就是最正确的家庭教育的道路。” 没了处罚,剩下的就是爱。
做父母需要学会如何爱,也要教育孩子学会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甚至爱路边的一草一木,在爱字上一定要表现的越大方越好。
人们常说“施比受更有福”,而这“有福感”的原因之一,是我有能力去施,所以我才比别人更有福。这里的施就是爱。
佛法中经常说到提高人的的悟性。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能力的人,就是悟性高的人。
悟性用在孩子的学习上,就是创造能力,自力能力,她的天敌就是死记硬背,墨守成规。中华民族近千年以来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创造性,事事依赖别人,总跟在别人后面,结果必然是落后的命。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生命课题就是学习独立、了解自己。俗话说“自强顶万援”,事事最终都是要依靠自己站起来的。
孩子天生就懂得自尊自爱,“争强好胜”其实是一种天性。孩子入学后,面对学习,他们每个人都会尽全力表现出最好的自己,绝没有一个孩子明明会做,故意做错,故意让自己拿不好的成绩。
家长要建立这样一种信心:不以分数或名次为主要目的,学习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而是为了自己学会。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我本人特别钟爱那种爱玩玩具,爱拆玩具,爱装玩具的(捣蛋鬼)小孩,其中爱装玩具最重要,这是创造发明家的种子。(少这一条就成了破坏份子了)至少以后也会是一个最懂得自食其力的人。拥有这样人格特质的孩子现在和日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我相信所有父母都知道答案。
要用智慧的心灵去看待孩子。佛教所言智慧,又称“如实观察”,即如实观察人生,如实观察现实世界,如实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
其实每个孩子的优点都一样多,他们的特点往往就是他们的优点。这些优点是贮藏在孩子心中的种子,需要合适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栽培、适当的滋润,才能萌发、生根、开花、结果。可惜的是不少家长太擅于发现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优点却感觉迟钝,整天对孩子充满了批评和指令。孩子心中原本可以成长起来的优点的种子,总是受到冰雹和风霜的打击,不能很好地成长,直至枯萎或死亡,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孩子到最后真的满身缺点,很难找到优点了。
有句名言说,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家长们哪怕没有时间在实物上设一个记录本,至少要在心里设一个这样的“记功簿”。心里有没有这样一个本子,你的目光和言语会流露出来,孩子完全能感受到。你给他记录的“功绩”越多,你就给了他越多的快乐与自信,这会让他变得越来越好。
当家长或孩子的佛法意识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就应该给教育给予更高层次的理解,她的内涵大概是:教育的功用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因而是具有智慧的人。我们可能获有学位,具有像机械化的效率,然而却没有智慧。智慧并非只是一些常识;它并非来自书本,它也不是机巧的自我防御的反应,或具侵略性的断言。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可能比一个博学的人更具有智慧。我们把考试和学位当做衡量智慧的标准,而培养了一种逃避人生重大问题的心智。智慧是对于根本事物、现在存在的事物的了解能力;而所谓教育,便是在自己以及别人身上唤醒这项能力。
教育,应该帮助我们发现恒久不灭的价值,使我们不至于只依附公式或重复口号;教育应该帮助我们拆除在国籍和社会上所竖起的栅栏,而非强调它们,因为这些栅栏在人与人之间造成了对立。不幸的是,现行的教育制度正促使我们变得卑屈,变得机械化,变得毫不思考,虽然教育唤醒我们的智力,然而,它使我们的内心残缺不全、矛盾、没有创造力。
正确的教育,一方面鼓励技术的学习,同时也应该完成某种更为重要的事:它应该帮助人去体验生活的完整过程。这种体验才能将能力和技术置于它们应有的地位。
最后,告诉千千万万的家长:如果你没有机会做伟大的事,你可以用伟大的方式做小事,这小事就是把你的家庭管好,把你的孩子教育好。
2011.4.7日
张工博客:http://blog.sina.com.cn/ztg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