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美專家質疑“生命三角”地震求生方式

美專家質疑“生命三角”地震求生方式

作者名鞋酷 标签地震求生方式 減災教育組織 抗震救災專家 美國防禦與控制災害中 美專家質疑 生命三角 阅读次数:188

近兩年來,全球大大小小地震頻發,數萬個生命在頃刻之間隕落。如何在地震災難中有效求生、減少傷亡,一直是世人關心的焦點。最近,美國紅十字會、地質調查局的專家對所謂“生命三角”的地震求生方式再次提出質疑,並公開反對這一理論,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

  “生命三角”求生法是指在發生地震、建築物倒塌時

  ,屋頂會落在物體或家具上,使得靠近它們的地方留下一個三角空間,形成一個三角錐形空間,給人一個藏身之地,“生命三角”由此得名。物體越大,越堅固,被擠壓的余地就越小,利用這個空間的人免于受傷的可能性就越大。其倡導者為著名學者庫普。他是“美國國際救援小組”的首席救援者。從1985年至今,幾乎參與了每一次重大的救援工作。他與來自60多個不同國家成立的各種救援小組一起工作過,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

  1996年,庫普用其創立“生命三角”逃生方式與土耳其政府、伊斯坦布爾市、伊斯坦布爾大學聯合制作了一部科研片。在一所房屋裏,安置20個人體模特。其中10個人體模特用傳統的“蹲下、尋找掩護物、抓牢”的方法,另外10個人體模特採取“生命三角”的求生法。倣真地震發生後,結果顯示那些採用第一種方式的人存活率是零,而那些使用“生命三角”的人能夠達到100%的存活率。由此,庫普認定,“生命三角”是地震逃生的唯一有效方式。隨後,他又撰文提出十大“生命三角”求生法,大致是說地震發生時,要到桌子、冰箱、沙發,甚至報紙堆旁蹲下。在床上的人則要翻身下床,盡量接近外墻,伺機逃出,在車裏的人要立刻出去趴在車邊。

  專家認為,庫普說得沒錯,建築物倒塌之後,確實會出現稱為“生命三角”的區域。一般來說,物體越大越結實,就越不容易壓縮。但問題是,庫普的“蹲下、尋找掩護物、抓牢”的逃生方式並沒有考慮到其他國家的建築標準。美國紅十字會“社區災難教育部”主任羅基竭力反對庫普的“生命三角”求生法。他認為,庫普對地震災害的觀察基于在土耳其地震後建築物所造成的狀況,與美國相比,土耳其房屋的建築標準、工程技術和建築材料都有很大不同。用土耳其的情況套用到美國來,完全是一種誤導。根據美國紅十字會與加州緊急處置中心、加州地震安全委員會以及其他一些專業與學術研究機構的共同研究,人們在應對地震時,當建築物正處于晃動時,採取傳統的“蹲下,尋找掩護物,抓牢”的方法是正確的。

羅基稱,根據美國防禦與控制災害中心的統計,1989年發生在加州洛克龐馬大的地震,造成63人死亡,3700人受傷。1994發生在加州北嶺市的地震,造成57人死亡,1500人受傷。而大多數受傷者是因為他們在慌忙中逃出家門時碰傷,或是在赤腳奔跑中劃傷或骨折。為什麼在這些有上百萬人口的地區,傷亡人數這麼低,其主要原因是,絕大多數人在地震發生時採取了“蹲下、尋找掩護物、抓牢”的方式。實踐證明,傳統求生方式是可靠可行的。

  另外,加州“減災教育組織”的抗震救災專家馬拉提塔提出,在大地震時,可能出現房頂平塌,墻壁外倒、內倒或者是墻壁M型折彎的各種意外,你其實無法預知“生命三角”在哪裏。此外,地板可能出現扭曲、傾斜。當建築物晃動時,你所依靠的重物很可能把你壓倒或者把你擠向墻壁;飛來飛去的家當,還有玻璃碎片以及爐子上正在煮著的鍋都對你造成威脅,如果你不及時尋找遮蔽物的話,反而會增加受到嚴重傷害的機會。

  羅基強調,採取“蹲下、尋找掩護物、抓牢”的方式求生是可行的。作為美國的一個機構。美國紅十字會不會向其他國家推薦運用這種求生方式。因為,在美國可行並不一定在其他國家可行。也許“生命三角”求生法確實適用于其他一些國家。因為,美國的建築一般不會倒塌,而在那些國度,即便發生中度地震,也會造成大面積的房屋倒塌。

  也許“生命三角”求生法與傳統的求生方式的爭論還會繼續下去,或許還需要在實踐中證實,或許在建築物堅固的國家裏,發生地震時,採用傳統方式更加有效,在地震時房屋容易倒塌的地方,採用“生命三角”求生法更為合適。具體採取什麼方式,不同的國家與地區可根據不同情況,因地制宜,不要強求採取某一種方式,這將是明智的選擇。

  目前,美國地質調查局、加州地震研究中心、美國紅十字會網站上關于如何應對地震災害的方式,依然提倡沿用“蹲下、尋找掩護物、抓牢”的傳統方式,而將“生命三角”解釋為“一種關于地震時如何尋找避難點的誤導說法”。

  總之,專家強調,應對地震災難的準備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完成。它要依靠個人、家庭、社區、專業機構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一切抗震工作都要做在地震前。當地震發生時,通常已經晚了,而最根本的是要重視建築工程的質量,使其真正具有抗強震的能力。(駐華盛頓記者 徐啟生)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