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Re:我喜欢《红楼梦》

Re:我喜欢《红楼梦》

作者孙凯飞 标签红楼梦学刊 驿站 阅读次数:86
曹雪芹《红楼梦》的深刻涵义
——怎样读懂《红楼梦》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东方文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座奇峰,也是世界小说史上的一座高峰。何其芳先生在《论“红楼梦”》(代序)中说是“我国小说艺术成就的最高峰”。许多人把《红楼梦》看作淫书、邪书、禁书,许多人看《红楼梦》看的是风月闲事。但曹雪芹自己恰恰说它是“风月宝鉴”,是要你戒风月、戒色、戒淫的,为什么看反了呢?许多戏剧以贾宝玉走入空门为结尾,是否妥当?
  鲁迅先生对《红楼梦》有很高评价,认为它不同于过去的才子佳人小说,他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一反过去才子佳人,言情小说的旧套,其特色是在极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极自然的细腻描写中,揭示出极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极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是划时代的小说,思想内容极丰富深刻,所以毛泽东同志说《红楼梦》不读五遍没有发言权。
  要读好《红楼梦》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版本,书稿,成书时间,书名问题。版本考
  懂得版本,选择一个好的版本很重要,最好是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因为它最接近作者原著,这样你看到的才是真本。丙子本、巳卯本、庚辰本也较好,这些都是曹雪芹在世时的本子,最接近原作、原意。以后的本子删改较多较大。所以我谈一下版本、书稿、成书年代、书名问题。
  现在我们看到的(到目前为止)《红楼梦》主要有八种版本:
1.甲戌本:乾隆甲戌年,即乾隆十九年(1754)年,上有《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石头记》的书名,八册,每册四回,共三十二回。看来这不是初稿,是二稿,是脂砚斋甲戌年抄阅再评的本子,也是大兴刘铨福、马髣眉夫妇藏本。马髣眉名寿媛,字髣眉,号宜男花主,木瓜山女,是才女型英秀人物,通文词,精碑刻,《甲戌本》是她由娘家带来的祖传秘本。马家我认为就是马桑格家,书中薛姨妈家,当时四大织造世家之一,薛宝钗是宝玉妻,也即雪芹妻家珍藏本,所以真本是极有可能的,刘铨福跋文也说“此本是《石头记》真本。”刘铨福我认为是刘姥姥的后代,曹家被抄后,有的逃到刘姥姥家隐避。这也是胡适先生买到的四册,现藏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本子,我国也有出版。刘铨福自己还留了四册,至今还没有看到。
  2.丙子本:乾隆丙子年,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又过了两年,可能是三稿,第三次修订本。
  3.巳卯本:乾隆巳卯年,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又过了三年,上写“冬脂砚斋四阅评本”,看来是四稿,第四次抄评。
4.庚辰本:乾隆庚辰年,即乾隆二十五年(1760)本,上写“秋脂砚斋四阅评本”,七十九回,缺六十四、六十七回,看来仍是四稿,从上年冬抄到这年秋,回数已近八十回。
  以上四稿,四种本子,都是曹雪芹在世时传抄出来的,看来是曹雪芹一边写,脂砚斋一边滕写抄出做评,是最接近曹雪芹原著的,可能就是原著。
  第一回有脂砚斋朱眉“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乾隆壬午年(1762)除夕,是西历1763年2月12日,雪芹书未写完逝世。这回中还写“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说明书写了十年,死时已是第五次删改增补,第五稿.但这稿没有完成。1760年七十七回,1762-63年可能已达八十回或百来回。第四十二回[回前墨]说“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那么全书应有百回到百十、二十回。这一年畸芴老人(可能是雪芹一位叔叔)也开始参与批改,抽去了一些稿子,如十三回“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因为史笔直写,后来可能感到不好,删改抽去四、五页。可能还有删改。
  以下是曹雪芹死后的本子:
  5.戚本:乾隆已丑年(三十五年,1769),已是雪芹死后七年,所谓戚本是上有戚蓼生序的本子,是八十回,但脂砚斋评注已全部删净。戚蓼生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三甲二十三名进士,余姚人戚家,这个本子看来已非原稿,脂批已没有了。
  6.甲辰本:乾隆甲辰年(四十九年,1784)是菊月梦觉主人序本,也是八十回,虽有删削,但又保留了一部分脂评,这时离雪芹逝世已22年。
  7.程甲本: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年,1791)本,就是程伟元、高鹗删改的一百二十回本,已是雪芹死后28年。
  8.程乙本: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年,1792)本,也是程高一百二十回本,但注明“详加校阅,改定无讹”。我认为也就是官方审查修改认可的定本,对官方不利的内容已修改删节干净了,并加上了歌功颂德有利朝廷皇上的文字,这离雪芹逝世已30年了。
  看来曹雪芹书稿较成熟的是八十回,四阅评本。草稿,五评本,第五次增删,可能百来回,还有些草稿,可能百二十回,但未写完死了。胡适先生说只有十六回不妥。讲只有八十回也不一定。“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第五稿和其它草稿我们现在还没有见到,说程本一百二十回就是原著也是不妥当的。
壬午年(1762)除夕死(西历1763年2月12),那么雪芹写此书是从1752(53)年开始的,即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年)开始写,到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年,1762年除夕死(西历1763、2、12)十年批阅,五次增删.雪芹一边写,一边改,脂砚斋一边抄,一边评,故有“再评”,“四阅评本”,“增删五次”的记载。可惜我们没有见到五稿,雪芹离开人世,书稿受到别人控制、删改和朝廷审查。还好前四稿雪芹在世时已抄出传开,今天我们还能见到。
  这里一个重要原因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雪芹死后第十年),为编《四库全书》而收书,毁书。蔡元培先生说《红楼梦》是反清复明小说,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有些人也会有这种看法,引起清廷乾隆注目,于是借编《四库全书》收书,毁书,当时可能还有别的反清诗文。许多人对编《四库全书》有不同看法,因为清朝文字狱相当厉害,望文生义、捕风捉影、罗织罪名,杀了许多知识分子,毁了许多书籍。所以有人讲编《四库全书》是“寓禁于毁”,“寓毁于编”,借编毁了许多所谓与清皇朝不利的书籍。据说四库开馆十余年中被销毁的书籍至少在十万部左右,大大超过《四库全书》收书总数。特别是雍正夺位后,对康熙时的近臣,对他的几个兄弟都是抄杀很凶的,牵连的人相当多。曹家被抄就在雍正五年。雍正儿子弘历(乾隆)传说是用他女儿与海宁丞相陈老阁同日生的儿子调的包,雍正曾留下密诏,他死后要把所有知情人统统杀光,执行这任务的人也要杀掉,杀人灭口,斩草除根。所以雍正死后又抄杀了许多人。
  但乾隆是汉人,是陈老阁儿子的流传当时也很广,乾隆几下江南,去海宁,住陈阁老家,写诗题字“安澜园”,“春晖堂”都与此有关。据说皇后对《红楼梦》也很爱看,所以乾隆对曹家,对《红楼梦》也是手下留情的。但不得不做删改,与和珅商量,让程伟元、高鹗删改拼接,有个对清廷有益的小说结局。但乾隆死后,清廷为血统的正统,又抄杀了许多人,这就是嘉庆、道光年间江南、海宁、海盐一带的大变故。陈老阁家没有了,张元济家也毁了,我家也遭到过满门抄斩……。海盐今南北湖风景区,我认为就是当年陈阁老家,也是乾隆南巡的行宫,规模宏大。南京玄武湖公园我认为就是当年大观园后花园,故规模十分宏伟,是康熙行宫,但多因清廷政权争斗而被毁。这本书能流传下来实属不易,有些密藏本可能还未浮出水面。1830-1832年(道光十年至十二年),俄青年大学生帕维尔•库尔梁德采夫随第十一个俄宗教使团来中国,曾带出《石头记》(红楼梦)三十五本线装书,也是手抄本,七十九回(含八十回),缺六十四、六十七回,与庚辰本相似。竹纸墨笔抄,纸薄,用乾隆《御制诗》木刻本纸(1795年印)反折做衬纸。现藏列宁格勒亚洲人民研究所。可能就是因为嘉道年间大变故,曹氏后人怕遗稿被毁,托俄帕氏带出三十五本。《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写到俄罗斯国送贾家的孔雀毛披风,十六回写到凤姐爷爷管理各国朝贺进贡经商和外国人来往事情,即扬州织造李煦家,曹李孙马四大织造与外国人往来很多,有许多外国朋友。1793年南京王开泰的“寅贰号”商船(可能是曹寅家船),由浙江乍浦驶抵日本长崎,载《红楼梦》九部十八套,可能是程乙本,刚好是程乙本印出的第二年。
  这本书的书名也很多。开首“凡例”讲《红楼梦》是“总其全书之名也。”即总书名。又曰《风月宝鉴》,又曰《石头记》,又曰《金陵十二钗》。
  第一回讲《石头记》因由色生情,所以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有他弟棠村写的序。棠村先于雪芹逝世。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编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用《石头记》是为了真事隐,假语称,用石头记的离奇故事引出了金陵十二钗,避免了与当时朝政联系上,怕涉政再遭抄杀。后来,畸芴老人的删改,程、高的删改拼接,都是为了淡化、隐去、修改书中可能涉政的地方,使小说能通过审查、出版,不得已而为之,曹雪芹在书中也一再强调“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此书不敢干涉朝廷”,“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今天我认为不应该再隐瞒真相了,应恢复原著的本来面目!
  二、小说内容和作者生平。生世解
  读懂《红楼梦》需要对作者生平及其家庭情况有一定了解。
  王梦阮说《红楼梦》是清世祖福临与董鄂妃的故事。
  蔡元培说是康熙朝政小说,宝玉是皇太子。
  俞樾、徐柳泉、钱静方认为《红楼梦》是纳兰承德的故事,康熙宰相明珠之子。梁羽生《七剑下天山》也有此意。金庸《书剑恩仇录》也有涉及。
  胡适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自述传记。
  俞平伯认为应修正为自叙传记文学,历史小说。
  我同意俞平伯先生看法,《红楼梦》应是曹雪芹自叙传文学,历史小说。即是艺术加工过的,以小说形式出现的曹雪芹生平经历,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历史小说。小说主人公贾宝玉是曹雪芹化身,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事件与福临、康熙、纳兰、胤礽、胤禛及曹家其他人都有关系。许多作家写小说都是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写自己的事,所以生动、具体、感人,真实感极强。
  《中国文学史》讲《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1716?-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注:中写“一说卒于1764”,1716年打了一个问号。曹雪芹的生死年月现在也有不同说法。
  胡适认为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或五十八年(1719),因为从书中描写看,雪芹小时对康熙时代曹家繁华景象是看到的,所以能生动具体写出大观园豪华秀丽景象和康熙南巡的宏大场面。
  周汝昌认为从二十九回写芒种节四月二十六日是宝玉十三岁生日推算,应生于雍正二年(1724)4月26日。
  但邓遂夫认为更大的可能是生于雍正元年(1723)4月26日。
  死年因为第一回脂批明确写“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壬午年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除夕。但也有人认为应是1763年2月12日。也有人根据其友凭吊诗词上有甲申年(1764)记载,推断为1764年死。
  我认为主要是阴阳历,即中西历的差异,及草葬和归葬祖坟的时间差所造成的。壬午年(1762)除夕,西历(阳历)应为1763年2月12日。据记载,1763年2月12日,即阴历壬午年(1762)除夕,雪芹继妻杜芳卿拿出挚友送的好酒,炒了几个菜,想让雪芹高高兴兴过除夕。但雪芹因小儿子染天花病死去,精神上深受打击,加上贫病潦倒,思绪万千,接过酒喝了两口,借酒解愁,不想眼前一片乌黑,扑倒在地。看来是脑溢血、心脏病。芳卿撕心裂肺地哭喊“雪芹!雪芹!”但雪芹慢慢地合上了双眼,离开了人世。芳卿泪珠盈眶,抚摸着雪芹未完成的书稿,悲吟道:睹物思情理陈筴,停君待殓鬻嫁裳。读书才浅愧班娘,窀穸何处葬刘郎。所以第一回脂批写“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他好友敦诚《挽雪芹》诗称“新妇飘零岂瞑”,“泪迸霜天寡妇声。”据说当时雪芹好友鄂比先生(鄂三老弟)遵嘱把他葬在地藏沟他儿子坟边。芹死前说不用棺材,不用埋,扔在山沟就行,免得破费,让蚯蚓鸟兽吃了也好。后鄂比先生掏钱买了一口“狗碰头”棺材(板薄,狗头一碰就破),送到正白旗义地地藏沟,“头顶寿安山,脚踩碧云寺”。但1968年北京通县张家湾坟地出土“曹雪芹墓石”,上刻“曹公讳霑墓”,下刻“壬午”,是壬午年(1762)除夕,但阳历(西历)是1763年2月12日,有的诗写甲申年(1764),我想可能死后当时草草葬于西山地藏沟义地,第二年(1764)归葬通县张家湾曹家祖坟墓地。
  张宜泉先生说他“年未五旬而死”,活了近五十岁,那么上推可算出雪芹生于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年,1712)4月26日,或康熙五十二年(癸已年,1713年)4月26日。
  我认为基本可定曹雪芹的生死年月为:1712年或1713年4月26—1763年2月12日。康熙死时(1722年)雪芹十来岁,看到曹家繁华时。雍正五年(1727)曹家被抄,雪芹十五岁左右,兴衰都见到的。乾隆登基(1736年)雪芹二十多一点。写《红楼梦》当在四十岁左右,五十岁死,享年五十岁差两个月左右,故“年未五旬而卒”。但也有可能雪芹为躲避政祸而改了年龄,也可能生于康熙41年(1702)或42年(1703),康熙46年(1707)第六次南巡到大观园时雪芹五六岁,已知道一些事情了,看到了当时盛况,但还小,正式接见时不能入列,后来元春让他进见,谈他读书有长进,分明是对小孩子的话语。十三岁生日也是在大观园过的,如生于雍正年,则十三岁生日不可能在大观园过,已抄家搬到北京了,元妃也已死了。雍正五年(1727)抄家时,雪芹25岁左右,已成年结婚,带着妻子儿子丫头逃到北京,为避政祸减了十岁,十五岁左右,还未成年,可免于抄杀之祸。这样死时六十岁,五十岁开始写《红楼梦》,也有可能,刚好一个甲子年,如能成立,曹雪芹的生死年月应为:1703年4月26日—1763年2月12日。
  小说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曹雪芹用梦幻手法,用一僧一道引出贾宝玉故事。甄士隐是真事,曹雪芹的真事,但托言将真事隐去,幻化出贾宝玉,假的,是雪芹的化身。书中写“甄士隐禀性怡淡,不以功名为念”,最反感那些“近之读书假道学”,是“神仙一流人品”,正是雪芹的性格。又说“士隐是翰林文苑”,正切合曹家诗书门第。但雪芹虽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然美玉终陷污泥中,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朱批,这是全书总纲)。“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非常失落、悲伤。“无材可去补苍天(朱批,书之本旨),枉入红尘若许年!”(朱批,惭愧之言,呜咽如闻)曹雪芹是有补天济世之志的,可惜生不逢时,“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但“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所以“何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写部小说“消愁解闷”。但又不能写成千部一套的才子佳人小说,于是打破历来小说窠臼,真真假假,写成了一部自叙传小说,历史小说。
  “绛珠仙草”幻化出黛玉,“神英侍者”“护花使者”幻化出宝玉,告诉你这本书主人公写宝玉、黛玉两玉的故事(朱批,二玉是全部之主)。但“有命无运,累及爹娘”(朱批,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清廷内斗,政治动乱,抄家斩杀,株连九族,屈死了多少好人!所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朱批,是“哭成此书”)凡例诗曰:“字字看来皆是血”,是用血泪写成的小说,是用血泪谱成的“金陵十二曲”。秦可卿吊死,尤二姐吞金死,尤三姐自杀,金钏跳井死,晴雯被赶出大观园病死,司棋触墙而死,香菱被折磨死,元春进宫死于宫廷内斗,黛玉一代才女,绝代佳人也被封建礼教折磨死,迎春误嫁中山狼,也被折磨死,探春远嫁镇海国藩王,惜春出家为尼,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曹家被抄,李家、马家、孙家被抄,嘉道年间大变故,更不知屈死多少人!红楼十二曲,唱尽人间悲欢离合,炎凉世态。
  接下去马上写甄家碰到了一场大火,把全家烧成一片瓦砾,士隐只得带了妻儿丫头投奔他乡务农。实际上是写雍正五年(1727)的抄家。“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写新来的县太爷贾雨村到任,就是讲隋赫德接管江宁织造,大观园变隋园,曹家被迫到北京崇文门外蒜市口十七间半房艰难度日。雪芹抱着小孩,带着妻子(宝钗)和两个丫头(袭人、红玉)逃到北京西郊隐居西山脚下,即二十七回红玉伏笔。红玉能干聪明,是书中四玉(宝玉、黛玉、妙玉、红玉)之一,曰后有大得力处,帮助雪芹著书。二十八回伏笔:袭人给宝玉的汗巾宝玉给了棋官(蒋玉菡),棋官给宝玉的茜香罗巾宝玉给了袭人,后来袭人嫁给了棋官,宝玉、红玉、袭人、棋官四人同始终者。雪芹晚年在北京西山著书黄叶村,所谓“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举家食粥酒常赊”,“十年辛苦不寻常!”埋头写《红楼梦》。他朋友敦诚《赠曹雪芹》写“何人肯与猪肝食,日望西山餐暮霞。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雪芹晚年隐居北京香山白旗村,靠卖诗画度日,常用草药给百姓治病,被称为“华佗再世!”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但仍保持德色,未伤襟怀笔墨,愤笔书写传世名著《红楼梦》。这是从抄家讲起,倒叙,插叙,因为这是作者一生的一个大转折,也是曹家大转折,从盛到衰。史太君,孙氏一支可能逃到大兴刘姥姥家,贾母在书中称她“老亲家”。刘铨福我认为可能是刘姥姥家后代。刘家“住孙公园后园”,刘孙两家前后园住。现在大兴有孙村、刘村,有孙村桥相连,我想可能是孙、刘两家旧址。曹家一支逃到通县,那里有曹园、将军坟、群芳园,想是当时曹家旧址。江南、海外也有他们后代。《红楼梦》是写曹雪芹的生世,也是写他家庭的兴衰,也折射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兴亡变迁。
  三、家庭情况和家族背景。家史,国史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就是写贾家历史,也是曹家兴衰史。“令子兴”就是令你知兴衰,令子孙们醒悟,也是国家兴衰,所以是警世、醒世之作!用演说荣国府,反逆隐曲之笔,写出宁荣两家历史沿革,主要人物,引出贾宝玉,又从冷子兴说出“实虽写却未写”是真事隐,假语称。
  书中说林黛玉父林如海娶贾敏为妻,是“今钦点巡盐御史”,祖上“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这家人家是“科第出身”,“钟鼎之家”,“书香之族”,门第显赫,是学海文林中人,很有学问。林黛玉也是才女型英秀人物,姑苏阊门人氏。
  贾宝玉家也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自东汉贾复以来,支派繁盛,各省皆有”的大户人家,不过“如今儿孙一代不如一代了!”开始衰败。贾家兄弟俩,宁公居长,生四子,宁公死后贾代化袭官,生两子,长子贾敷八九岁就死了,次子贾敬一味好道,儿子贾珍不肯读书,无作非为,无人敢管他。女儿就是惜春。荣公是弟弟,死后贾代善袭官,娶金陵世勋史侯家小姐为妻,即史太君。代善死后长子贾赦袭官。贾赦取邢氏,生女儿迎春,儿子贾琏,娶凤姐为妻。次子贾政爱读书,皇上令其入部习学,升员外郎,娶王氏为妻。贾政长子贾珠早死,二女元春,三女探春,小儿宝玉。
  贾家宁荣二府是假语称,隐去的真事是曹家兄弟两。曹氏兄弟实是河北丰润曹兄弟。弟出关至辽东铁岭,明末清兵攻抚顺、铁岭,曹家被俘入旗籍为内府人(皇家家仆),即雪芹祖曹寅上世,故曹寅说“奉天辽阳人”,“千山曹寅”,“世居沈阳地方”。寅父,雪芹曾祖曹玺,在清世祖顺治(福临)时入内廷任二等侍卫,升内工部,妻孙氏为福临子玄烨(康熙)奶母。福临1644年入关为大清世祖,1661年死,1662年康熙接任为清圣祖,曹玺地位升高,特简督理江宁织造,到南京(金陵)任职,康熙六次南巡,曹家六次接驾(小说写四次,实际六次),荣耀一时,也引起了妒忌,“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世难容”。“元妃省亲”实际为康熙南巡,也是康熙带了元妃一起省亲,康熙原妻孝诚皇后因生胤礽难产而死,元春进宫扶育胤礽,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实际成了康熙妻子,皇后,太子养母,曹家地位显赫。
  康熙第一次南巡,康熙二十三年(1684),曹玺接驾,大观园还未建,在织造府。
  第二次南巡,康熙二十八年(1689),曹玺为修大观园(实即康熙行宫)积劳而死,子曹寅接任,特赦加通政使,兼巡两淮盐政,曹寅接驾,就在大观园行宫,也是织造府,合二为一了。
  第三次南巡,康熙三十八年(1699),也是曹寅接驾。
  第四次,康熙四十二年(1703),也是曹寅接驾。
  第五次南巡,康熙四十四年(1705),也是曹寅接驾。
  第六次,康熙四十六年(1707),也是曹寅接驾,这都有文献记载。
  后三次,间隔只两年,频频南巡住大观园,关系亲密,康熙三十八年(1699)4月第三次南巡时,拜谒68岁寿母孙氏(其奶母、岳母)为“此吾家老人也”,御书“萱瑞堂”以赐,封为一品夫人,曹玺夫人孙氏成了康熙帝的“母亲”,“皇母”,地位不得了!但也引起了清皇族其他人不高兴。大观园实际为康熙行宫,又是江宁织造府,所以规模宏大,地点我认为就在南京现在玄武湖公园及公园南面市政府省政府,太平北路两侧房子,是在原江宁织造府和会芳园,元武湖基础上扩建而成。
  康熙五十一年(1712)曹寅在扬州书局(编刻《全唐诗九百卷》)病故,既是积劳死,我认为也与1712年康熙再废太子有关,太子胤礽两立两废,对其养母元妃也是很大打击,对曹家也是很大打击。曹颙接任(雪芹父),但只两年就死去,我想也与清廷内斗有关。康熙五十四年(1715)曹頫过继曹寅妻为继子(雪芹继父)接任江宁织造。寅妻是扬州织造李煦妹,李煦荐曹荃第四子曹頫过继接任。曹李也有矛盾。康熙第二次废太子胤礽后再没有南巡去曹家,关系紧张。康熙六十一年(1722)突然病故(传说“斧声烛影,矫诏篡位”被雍正夺权害死),曹家靠山倒,雍正二年(1724)就批曹頫。雍正五年(1727)年曹家被抄,隋赫德接任江宁织造,大观园改隋园,曹家到北京崇文门外蒜市口十七间半房艰难度日,雪芹逃到西山脚下隐住。孙、李、马亲属都受牵连。曹家为康熙朝可以说竭尽全力,呕心沥血,但最后抄家,革职、坐牢、充军,有怨气,不服气,“不知屈死多少忠臣孝子,仁人志士”。故写书“消愁解闷”,“泄胸中抑郁”,但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缝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
  为什么说曹家过去也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自东汉贾复以来支派繁盛,各省皆有”的大户人家呢?据曹氏家谱说,曹姓祖先是周文王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叔振铎,文王将曹州(今山东菏泽,曹县)作为叔振铎封地,故后代姓曹。雪芹友曾说“君乃魏武之子孙”,叔振铎第45代孙为曹元,他有两个儿子,曹腾、曹锡,腾为曹操祖父。锡传至32代为宋开国元勋曹彬(河北真定灵寿人),再16世为曹霑(雪芹)家,故曹操也是雪芹“叔祖”。曹操曾封为魏武王。曹彬为武惠王。彬宋代名将,开国元勋,因打南京有功,建祠南京,即鸡鸣寺,曹武惠王庙。所以曹玺去南京任职也是去祖地。建大观园后祖祠移到大观园内。雪芹祖籍江西南昌武阳乡曹家村。芹上代先祖曹孝庆为宋中奉大夫兼隆兴都(豫章村)转运使,其子曹善翁为宋景炎年间(1276年)进士,不仕隐居(故有贾代善继承关系)。善翁孙辈曹瑞在明初永乐二年(1404)大移民被迁至河北丰润,即丰润曹兄弟二人,弟出关至辽东铁岭,即曹玺一支。显赫世家,故雪芹诗文功底很深。
  第四回写“护官符”,四大家族,实际是当时四大织造世家: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即书中贾家,宁荣二府,实际是曹家兄弟俩,江宁织造住南京太平北路两侧,今玄武湖公园过去是大观园后花园。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是书中史家,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史太君,实际杭州织造孙文成家,曹玺妻孙氏家,史湘云家。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是书中薛姨妈家,薛宝钗家。实即马桑格家,做过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护军佐领,后也为南京织造员外郎,曹颙娶妻马氏。宝玉后娶宝钗为妻。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书中王家,王熙凤家,实为扬州织造李煦家,曹寅妻为李煦妹,贾琏妻凤姐也是王家人,即李煦家人。
  所以这个家族集团财大势大。
  第十六回写“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回前墨说“是大关键处”,“借省亲事写南巡”,就是康熙南巡。孝诚皇后(娘家也是汉人,佟佳氏家)因生胤礽难产而死,元春(曹佳)进宫扶育胤礽皇太子,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成贵妃娘娘,康熙皇后,太子养母,贾母成了康熙皇母,皇太后,曹家地位非同一般。然盛极而衰,太高人愈妒。清皇室内斗,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废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又二废太子,最后被禁锢,被雍正害死,元春也受尽折磨而死。雍正登基称帝(1723年)元春即死,才三十多岁,死于清皇室权利争斗,成牺牲品,曹家也遭殃。
  第五回讲“梦演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命运,讲元春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康熙四十六年(1707)第六次南巡,风光。雍正五年(1727)被抄家。二十年宫闱生活,二十年是非,大起大落。康熙死于1722年壬寅虎年,雍正登基元年为1723年癸卯兔年,虎兔相逢大梦归。康熙死,雍正上台,“树倒猢狲散”,繁华之家顷刻成梦幻。
  四、社会背景、时代背景。十八世纪
  要了解《红楼梦》的深刻含义需对当时中国社会背景,整个世界的时代背景要有所认识。曹雪芹、贾宝玉、林黛玉、元春等都是很有才学,很能干的人,是有志补天的。但为什么最终美玉陷于污泥中,到头一场空,而且被抄家、斩杀,屈死了多少忠臣义士?为什么《红楼梦》不是才子佳人小说,而是历史小说?这一定要懂得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及清王朝的政治斗争。
  中国封建社会到宋、明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个性解放,婚姻自主,民主自由思想已出现,许多知识分子已认识到孔孟之道、宋明理学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寻找新思想。明代李贽(1527-1602)写《焚书》、《藏书》、《四书评》,反对把孔子一人的思想作为是非标准。清代方以智(1611-1671)写《物理小识》,开始传播自然科学思想。郑复光的磁力理论几乎与法拉弟同时提出。《金瓶梅》性解放已过了头。如果发展正常,中国当时也会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现代化。但这一历史进程被打断!宋末宋江方腊农民起义,1279年元趁乱灭宋。明末爆发李自成农民起义,吴三桂引清军入关,1644年大清王朝取代大明王朝。元代(1271-1368)近百年,清代(1644-1911)近三百年。这四百年,正是西方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时期。元代、满清当时都还处于奴隶社会,而且不是希腊、罗马、埃及那样的发达奴隶社会,而是很落后的奴隶社会,还有部落社会痕迹,比宋明封建社会发达形态落后了一个社会阶段,但却统治了中国四百年,使中国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显得特别艰难,曲折,复杂,阻力大且多,造成后来中国落后于时代,成为一个半封建半奴隶制半殖民地畸形落后国家。贾宝玉补天不成是社会悲剧,历史悲剧,中国的悲剧!
  清王朝内部争斗也是非常尖锐惨烈,努尔哈赤(1559-1626)奋斗了三十多年,才统一女真各部,建后金。1616年称汗为清太祖。1626年清太宗皇太极即位,废三大贝勒,多次入关抢掠,当时曹家被俘为家奴。清世祖福临1644年入京称帝号大清。崇祯皇帝吊死在景山梅山,传说长平公主逃到江南隐避。福临年幼其母孝庄皇太后和叔父多尔衮摄政。后苏克萨克告发多尔衮谋反,多尔衮1650年12月暴死。到乾隆时又为多尔衮平反昭雪。福临顺治(1644-1661)死后(也有说出家为僧),玄烨接位称康熙帝,才八岁(1662年)。曹玺妻孙氏二十三岁入宫当玄烨奶母,康熙登基时孙氏才三十岁,辅助幼帝。当时索尼、苏克萨克、于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康熙六年(1667)亲政,才十三岁。鳌拜操纵处死苏克萨克全家。康熙八年(1669)设计擒获鳌拜。康熙前期,朝廷两个大集团,索额图和明珠互相倾轧。康熙二十七年(1688)明珠集团被弹劾,罢去大学士,授内大臣,不再重用。索额图得势,索是索尼之子,胤礽生母孝诚皇后叔父。孝诚皇后生胤礽难产而死,元春进宫扶育胤礽。胤礽立为太子,皇位的继承人后,索额图权倾朝野。但胤礽被废后又处死索额图,元妃也受难。四子胤禛为夺皇位,传说“斧声烛影,矫诏篡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八月十三日康熙突然病亡,胤禛即位为雍正(1723年),就在这一年元春死。雍正五年(1727)曹家被抄。表面上的理由是巨额亏空,怀疑是曹家贪污,实际上是除掉康熙近臣,剪除其兄弟的势力,培植雍正自己的力量。所以曹雪芹想补天救世是不可能的。
  第十四回宝玉路谒北静王,也是重要章回,这个北静王是谁?和曹家是什么关系?我认为北静王是八贤王福彭。福彭是纳尔苏子第六代克勤平郡王。雪芹祖父曹寅长女嫁第五代克勤平郡王纳尔苏为妻,所以北静王与雪芹是表兄弟关系。纳尔苏家是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之后,清初封世袭罔替八大铁帽王之一,四王中当时唯八贤王功高,子孙永袭王爵,与曹家是“彼此祖父相遇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仍以世交称呼。”福彭曾任满洲都统和内务府总管,是曹玺、曹寅顶头上司,曹家被抄,福彭曾给予很多照顾,但雍正上台,福彭也坐冷板凳。
  还有一位纳兰性德(1655-1685),有人认为宝玉是纳兰。我认为不是。他是清代著名词人,宰相纳兰明珠长子,文武双全,康熙二十年他22岁,授进士,封侍卫,是康熙贴身侍卫,与曹家祖父曹寅(1658-1712)是同代人,关系不错。纳兰多次伴驾南巡,住曹家,可能与曹家女孩们有恋情,写了许多“忆江南”、“梦江南”的情诗。我估计可能与元春也相好,但元春进宫成康熙贵妃后,他非常痛苦,又常常伴驾要碰到元春,所以“只恐重逢,明明相视更无语”,“相思何处说,空有当时月”,“相思一叶,毕竟随风何处”,“为伊判作梦中人”,“泪洗胭脂面,人在小红楼”,“无聊成独卧,弹指二十瞬”。纳兰三十岁就死。“弹指二十瞬”想是与元春有二十年的恋情,十岁坠入情网,可惜未能成婚,被康熙娶去,明珠后又被贬,他也受牵连,纳兰一生也坎坷、不幸,英年早逝。
还有一位重要人物,第十三回写“秦可卿死封龙禁尉”,回前墨讲“作者大有深意”,又讲原回目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本是用史笔,直写,但太令人悲切,畸芴老要雪芹删去,抽掉了四五页,回目改为“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秦可卿是谁?我怀疑可卿是纳兰女儿,当然也可能是其他人女儿。他们都因政治斗争被害后小女儿被工部营缮司秦业可收养,嫁于贾蓉,藏在曹家。可卿是唯可继家务事业的一位妇人,地位较高,可惜年纪轻轻死了。可卿死后,贾蓉(也只二十岁)捐个前积,用一千二百两银子买个官,死封龙禁尉,龙禁尉就是皇上贴身禁卫,皇上侍卫,贾蓉的角色算是继任岳父纳兰的工作.据说吴兴女史沈御蝉婉是纳兰侍卫妾。明珠被弹劾罢官后,侍卫之墓才拱矣,纳兰虽死也受牵连。女儿又早死,她丫头瑞珠也触柱而死。不久可卿弟秦鲸(秦钟)也“长叹一声,萧然长逝”。删改是“不忍下笔也”,并伏笔言贾家以后也都如此惨烈!“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八王子胤禩,是胤禛同母兄弟,聪明、能干、贤慧,胤礽被废除后,康熙要朝中大臣推举谁可继位,大家一致推举胤禩。但胤禛夺位后对自己亲弟弟也不放过加害,气得他母亲也触柱而死。原太子胤礽是被害最惨的,他们的子女当然也命运悲惨。
  另一位重要婚戚是京户部侍郎傅鼎,是曹寅妹夫,雍正时也被革职解京,雍正九年(1731)官复原职。乾隆三年(1738)又因“误举参领明山事”获罪革职,入狱病死。
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使曹家陷在政治斗争漩涡里无法施展才华,不仅一事无成,反而抄家、革职、坐牢、穷困潦倒。胤礽、胤禩等都是当时违避忌提的人物,所以要真事隐,假语称,不知情就不了解。清朝文字狱很多,康熙时庄廷鑨的《明史》案、戴名世的《南山集》案,雍正时查嗣庭案、吕留良案;乾隆时收书,毁书,抄家,坐牢,充军,革职,杀头,贬卖为奴为妓……。所以《红楼梦》字字皆是血.知识分子被压得透不过气来,万马齐喑。
当清廷正为争夺皇位而内斗耗尽精力时,世界历史潮流正以不可阻挡之势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西欧这时正是文艺复兴、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兴起时代。牛顿(1642-1727)经典力学创立,瓦特蒸汽机出现(1769年),机器纺织工业诞生(1771),中国的江宁织造落伍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68-1689),美国独立宣言(1776),人权宣言(179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1799),日本明治维新(1868-1870),中国这一历史进程被打断、打乱。雍正王朝也只12年(1723-35),据说雍正是被他用来调包弘历(乾隆)的女儿(后仍以公主称嫁常熟蒋家),联合明末长平公主利用红花会,武侠吕四娘所杀。所谓康乾盛世,实为落日余辉。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1858年《瑷晖条约》等清代与俄方十九个不平等条约,共割地150多万平方公里.嘉庆(1796-1820)时发生了白莲教起义,1803年大内遇刺,1813年天理教起义。道光(1821-1850)时发生了鸦片战争(1840-50),咸丰(1851-1874)时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1851-1861),1856-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光绪(1875-1908)意识到必须变革,起用康梁变法(戊戌变法,1898),但被慈禧扼杀。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1884-1885年中法战争,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中国被打得一败涂地,割地赔款,庚子赔款4亿5千万两,丧权辱国。夜郎自大,闭关锁国,落后挨打。溥仪宣统(1909-1911)只三年就被推翻,成为末代皇帝。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开始寻求新的思想文化。曹雪芹、贾宝玉、林黛玉……他们都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追求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先驱者,正是他们用血泪作出的牺牲,慢慢启蒙了中国人,要变法图强!《红楼梦》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转折时期的历史小说,是中国启蒙运动的启蒙小说,其历史意义是很重大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孙中山先生当年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宗旨,民族、民生、民权“三民主义”的意义。也可以理解中国这样文明古老的发达封建社会,为什么近代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成了半封建、半奴隶制、半殖民地的落后国家。也就解开了李约瑟难题。
  五、小说结构
  这部小说是曹雪芹精心构思,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反复修改雕琢而成,大框架是这样的:
  第一回,全书总纲,提纲正义,点题,破题,点明全书主旨。借一僧一道之口反对腐儒假道,批判宋明理学,批皇上的圣谕假儒。这里要注意,宝玉、雪芹不信宗教,书中许多地方评击宗教。他是用真正的儒道释思想、黄老之学,反腐儒假道,也反对假宗教。书从中点转折,甄家(真家,曹家)兴衰的转折点写起,告诉你这不是旧套才子佳人书,而是借风月闲事写世事兴衰,是警世醒世小说。作者是要妙笔立新意的,手法是真事隐,假语称,用烟云模糊法,村言民语,借写贾家宝黛二人的血泪故事,写出曹家兴衰史,国家兴亡史。告诉你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是要“倡太平世道”,渡迷觉不悟的世人。
  第二回,用演说荣国府,反逆隐曲之笔,概要写出宁荣两府的兴衰史,两家主要人物,引出主人公宝玉。
  第三回,用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引出第二个主要人物黛玉,两玉见面结情义。
  第四回,写四大家族,四大织造,护官符,薛姨妈进贾府,引出第三个主要人物宝钗,两宝见面,全书主要人物,两玉、两宝及大家庭人员都出场了。
  第五回,总论金陵十二钗,十二个女子的悲惨生世,别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用康雍间二十年宫闱是非勾画出全书枢纽,写出金玉终陷污泥中,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金陵十二曲唱尽人间悲欢离合,炎凉世态,唱尽做人道理,世间因缘,劝今日之儿女们自尊、自珍、自重、自强,尊道,积德!
  第六回起,从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详细写出贾家从兴到衰。这是从一个久经世事的老妇眼中看荣府,看世道。
  一进荣国府(第六回),大观园还未建成,曹家开始兴盛。
  二进荣国府(第三十九至四十一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刘姥姥醉卧怡红院,是一个鼎盛景象。
  三进荣国府(第一百十三回),是凤姐托村妪,已是抄家之后,凤姐骨瘦如柴,精神恍惚,病入膏肓,把女儿托给刘姥姥带走,以能留得一条小命。
  全书围绕这条线展开,写贾家如何从兴盛走向衰败,折射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历史。
  第七回,借老管家焦大之口骂出世道一代不如一代,祖宗九死一生创下的家业都被败光,从诗书礼乐之家到一帮杂种王八羔子,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整天吃喝嫖赌,不务正业,敲响警世之钟!
  六、小说人物分析
  书中二玉(宝玉、黛玉),二宝(宝玉、宝钗)是主要人物,以宝玉为中心。许多人把贾宝玉看成一个浪荡公子,不读书、不务正业,整天和大观园里众姐妹、丫头们胡闹。这是不妥当的。其实曹雪芹、贾宝玉很有才学、德性,是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的,可惜生不逢时,封建社会已到末世,无力回天,美玉终陷污泥中,一事无成,到头一梦。从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可看出,宝玉年龄虽小,但比那些所谓满腹经纶的清客诸公们学问高多了。他只是不愿读那些四书五经、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教条。他也不是不务正业,而是不愿走读书做官、仕途经济之路。因为他对那些嘴上仁义道德,实际贪官污吏、男盗女娼的假儒学者十分反感。他对大观园中众姐妹丫头只是关心、爱心、同情、体贴。他对丫头、下人是平等待人,一视同仁的,没有封建等级观念。他把功名利禄、金银财宝看得很淡,随便给、随便送,身上的护身符“通灵宝玉”都不在乎,往地上掷。书中一僧一道是要反假儒,但他不信宗教,对宗教迷信,他是反对的。书中一再讽刺抨击那些假道士、假僧人,那些骗人骗钱的三姑六婆。我看是真懂儒学佛学道学的人,是书中写的甄士隐式禀性恬淡,不为功名,神仙一流隐士。
  许多人把林黛玉看成一个弱不经风,妞妮作态的贵族小姐。其实黛玉也非俗流,才志不下须眉,学问诗词有些地方超过宝玉。她父亲林如海是学海文林之人,女儿也不例外。三十八回写林黛玉潇湘菊花诗夺魁,题新、诗新、意更新,把宝玉也比下去了。七十回写林黛玉重建桃花诗社,还当了社主,可见为大家公认。但她也并不想玉堂金马登高第,对读书做官、功名利禄也看得很淡,所以和宝玉有共同语言。宝玉黛玉的爱情是建立在有共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的。但黛玉确有病,身体不好,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姐妹,心气又高,可又寄人篱下,只怕自己知心的宝玉娶了别人,所以思想情绪很复杂。宝黛二人的矛盾、口角往往是“求全之毁,不虞之隙”,因此虽有矛盾,争吵,但最知心、最体贴。宝黛爱情的悲剧是封建专制婚姻制度造成的,所以他们二人都反封建。宝黛二人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叛逆者、反抗者、牺牲者的形象,是追求个性解放,向往婚姻自主,具有民主、平等、人道思想的,在当时讲是社会新型进步青年。
  宝钗是代表正统思想的形象,端庄贤惠、精细能干,是理家能手,一再劝宝玉走读书做官、仕途经济之路,所以和宝玉合不来,虽是“金玉良缘”,但宝玉宁要“木石前盟”。有些人把宝玉、黛玉、宝钗理解为三角恋爱,这是现在有些人的喜好误解,并不是作者的意图。作者写爱情、友情,是很真挚的。对林妹妹是一片真情,对宝姐姐也很友善关心。《红楼梦》是色而不淫的,请后人不要去玷污这部名著。
  小说不仅写了金陵十二钗,还写了许多女子、丫头,他们生世都很凄惨,所以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见得裙钗尚遭缝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这些形象都写得很有个性,很生动。但作者是有层次,有分寸的。书中四玉(宝玉、黛玉、妙玉、红玉)是美玉,二宝(宝玉、宝钗)是金银。
  贾政当然也是正统思想的代表,忠臣、孝子、严父、礼贤下士、谦恭厚道,最喜读书。但他跳不出四书五经的圈子。贾敬一味好道,走入道观。但他对道学并不真懂,炼丹而死。贾政、贾敬二人走了两个极端。
  贾赦、贾琏、贾环、贾珍、贾蓉、贾兰、薛蟠等,是纨绔子弟、浪荡公子的形象,不学无术、胸无点墨,整日纵情于声色酒肉之中。贾蓉家有贤妻很好,却要到外面去寻花问柳,没有什么真本领,用一千二百两银买个官当当,在那里混日子。薛公子虽字“文龙”,但只略识几字,勉强作些“一个蚊子哼哼,两个苍蝇嗡嗡”之类的诗词对句。但性情奢侈,言语傲慢,终日斗鸡走马,游山玩景,聚赌嫖娼,人命官司,视为儿戏。正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封建社会到了末世,崩溃垮台是必然的!
  七、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结局可能与原作者不符
  程甲本、程乙本的结局,是宝玉和贾兰改邪归正,读书赶考,双双中举,皇上圣明仁德,体恤百姓,要亲自召见宝玉,准备重用,并大赦天下,贾赦、贾珍免罪,复官,所抄家产,全部偿还,宁国府第,发交居住,荣宁两府又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升官起家,子孙昌盛。圣恩浩荡,海宴河清,万民乐业,一派盛世景象。宝玉是尘缘已满,走入空门,削发为僧,成一疯疯傻傻的光头赤脚和尚,圣上赏了个“文妙真人”道号。最后结语是“原来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读者也不知,不过游戏笔墨,陶情适性而已!”是“荒唐可悲的痴人一梦”。
  曹雪芹说“谁解其中味?”我想删改者可能不解其中味,把一部血泪写成的,具有深意的警世醒世之作弄成了一部才子佳人旧套小说,一部痴人说梦的荒唐小说,一部为皇恩歌功颂德的小说。也可能迫于当时文字狱压力,不得不这样改。
  按曹雪芹、贾宝玉的思想,既不会去科考当官,也不会去当光头赤脚和尚。事实是“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所以曹雪芹能用十年心血写出传世名著《红楼梦》。
  当然也可能不这样修改结局,朝廷不让刻印流传。所以周汝昌先生说,程高删改也有功,否则《红楼梦》可能传不下来。据说《红楼梦》原稿写到中间五十回是贾家鼎盛期,以后越写越凄惨,最后抄家、革职、坐牢、斩杀,有的被变卖为妓、为奴,受尽磨难。一芹一脂,周汝昌认为是史湘云,邓遂夫认为是李煦孙女李兰芳,变卖为妓,后与雪芹燕市哭歌悲遇合,结为夫妻,艰难度日,写作《石头记》。按书中伏笔,可能是红玉。宝玉、红玉、袭人、棋官,四人同始终。乾隆帝感到小说写得有失大清皇上脸面,可是乾隆母亲又很爱看爱听,于是与和珅商量,让高鄂改写拼接,成了现在流行的程甲本、程乙本。我想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红楼梦》真本,甲戌本、庚辰本等,只有到清王朝推翻后才慢慢露出水面。今天,我们不能再隐瞒这个真相了。按作者思想和实际情况,小说结局应是:锦衣军查抄宁国府,虎兔相逢大梦归。贾宝玉血泪书红楼,脂砚斋哭评黄叶村。
  八、小说的艺术成就
  鲁迅先生的评价很对,很好。《红楼梦》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一反过去才子佳人,言情小说的旧套路,其特色是在极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极自然细腻的描写中,揭示出极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极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要点在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与从前的小说中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所以人物、事件真实感极强。小说中400多个人物,这么多事件,这么复杂的关系,作者纵横交错,互相联系,编织成一幅有序不乱的宏伟书卷,实在不易。我认为《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世界小说史上,是划时代的,是小说艺术的一座丰碑,一个奇峰。它不仅是作者自己生活经历的艺术再现,实际上也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兴衰历史的艺术再现。作者的艺术成就,也是中国文学艺术几千年发展的一个结晶,小说实际上成为一本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国文化的哲学、宗教、伦理、道德、价值观、美学观、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学、艺术、诗词歌赋、音乐、戏曲、绘画、中医、养生、园林建筑、服饰美食等各个方面。如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小说所说,它再现了社会生活的卓越现实主义历史,从中我们学到的东西比所有历史、经济、统计学家的全部著作合起来还要多。曹雪芹小说的思想倾向也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不是特别的说出,而是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人物“精确的个性描写”,“每个人是典型”, “明确的个性”,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如黑格尔老人说的‘这一个’,而且应当是这个样子”。所以读《红楼梦》要细细品味,慢慢感悟。
  文字语言非常生动,非常口语化,不少方言俚语,不少妙诗奇文。作者的艺术手法非常高超、多变,有许多独到创新。他善于运用真事隐、假语称,以假托真,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烟云模糊法,运用幻化、梦幻、幻境的写法。有时春秋笔法、史笔、直书,有时画家笔法,形象生动,如诗如画。顺叙、倒叙、插叙、细描、浑写、反衬、明笔、暗笔、伏笔。有时传真写照之笔,有时传神立意之笔。有时不写之写,无字之文;有时虽写未写,虚写一笔。有时一字千金,有时轻轻一笔。有时神妙之笔,有时奇峻之笔。有时双路笔,一击两鸣法,一笔两用法;有时一支笔变成恒河沙数支笔,一笔千态。有时横云断山法,有时三五聚散法。有时刀斧之笔,有时菩萨心笔。穿插多变,化板为活,不重复,不死板。截法、 岔法、突然法、伏线法、由近渐远法,将繁改简法,重作轻抹法,虚敲实击法……红楼笔法,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真是旷世奇书,中华国宝。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抹杀的,它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后来《红楼梦》纷纷效颦者很多很多,但成功者不多。因为不懂此书的深意,也无曹雪芹那样的学识和笔力。如有人说的:《红楼梦》十二曲唱尽人间悲欢离合,炎凉世态,文虽浅,意则深,若非多读书识字,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者,不能知也。不是学海文林之人,没有千斤笔力,万种笔法,写不出这样的巨著妙文。比较成功的,我想是巴金先生的《家、春、秋》和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他们也是学红楼手法,从一个家庭变迁写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
继承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我们时代的新文化,我们期待着当代有像《红楼梦》那样的作品问世,期待后来居上,写出更为伟大的旷世名著。也希望《红楼梦》第五次增删稿能贡献面世。
《红楼梦》的悲剧在人类几千年阶级社会中,大至社会,小到家庭,上至宫廷,下到百姓,不断地重演着,人类创造的灿烂文明不断毁于阶级争斗,争名争利争权争世界霸权,不知害死了多少人,所以人类向往没有阶级划分、阶级斗争,人人平等,自由,民主的大同世界。所以曹雪芹写《红楼梦》要倡太平世道,渡迷觉不悟的世人。

2008年4月于北京书斋 有兴趣者可与我联系,相互交流切磋。
我的电话:64460278 东方文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