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的出家风俗
作者:Ekayana 标签:禅修 南传佛教 原始佛教 | 阅读次数:86 |
![]() ![]() ![]() |
| ![]() ![]() ![]() |
缅甸的出家风俗 光伟 著 幸福坐禅中心,座落在距仰光市中心约五六公里的公路边上,离我们学校很近,只一站路就到了。它占地面积不大,环境也不算幽雅,因为靠近公路,应该说来还很喧闹。可它的名气却很大,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这个幸福坐禅中心,和这个中心的住持。也许是因为他精通英语,能用英语弘法的缘故。他去过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弘扬上座部佛教和禅法,足迹遍及世界各地,而且在不少地方建立了道场,连南非都有他的禅院。他不仅在弘法上很成功,管理上也很有办法,把一个坐禅中心治理得既井然有序又兴旺发达。来自全缅各地的僧侣和居士把一个坐禅中心挤得满满的,此外还有许多来自英国、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外国人。 在这个坐禅中心,有许多八九岁、十一二岁、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沙弥,也有稍长一点的。本以为他们都是像中国古时候小说中描写的那样,送到寺院来出一辈子家的。试问他们出家多久了,有的说几天,有的说半个多月,原来他们中大部分都是因为学校放假来此短期出家的。因为那时是四月初,正是缅甸新年——泼水节到来之际,学校放假了。有些人看上去年纪四五十岁,都好象老和尚,一问他们,也仅出家几天十几天,我还算他们的长老呢! 缅甸象上述那样的出家人中,什么身份的人都有。我同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接触过,其中有农民、教师、学生,也有经理、职员,还有军营里来的现役军官和士兵,真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包。小的连路也没学会走,要由人抱着(笔者曾看到一个尼僧抱着一个穿尼众服饰的两岁女孩);老的则六七十岁了,连走路都困难。当然还是以青少年占的比例大,象这样年幼和年老的是甚为罕见的。 缅甸新年来临之际出家的人最多。我在幸福坐禅中心只住了短短十几天,即发现每天都有人来出家;少时七八人,多时五六十、上百人。不过这还不算多,我们学校和学校附近的大圣僧窟曾有过千人出家的法会盛况,那才叫多呢!每年都举行一次。人多的时候,你会看到这里蹲着一堆,那儿围着一圈,都是师父在给弟子剃头;父母亲手拉白布在接头发。只听见一片唰唰声,场面很是壮观。许多人都是由父母亲或女朋友送来出家的。看到有些人剃完光头后和女朋友合影留念,不禁又觉得十分有趣。记得那天有辆军车拉来一大队军人出家,全副武装,由他们的长官亲自送来。当兵的来出家,而且又是处在服役期间,对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事。我突然想到,要是所有的中国人和世界各地的军人都能看到这一幕,都能来体会一下这出家的感受就好了! 缅甸的出家人身份是相当高的,连国家领导人都得给他们顶礼膜拜,更何况一般的军官。所以当那些士兵剃完光头后穿上袈裟,转眼间,他们的上司就给他们磕头道贺了。身穿军装的人给出家人顶礼,对缅甸人来说,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事了,然而对于我这样一个中国人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感受。 缅甸的出家人中除了本国人,还有外国人。笔者在幸福坐禅中心结识了一位在泰国经商的英国人,他四十多岁年纪,也来幸福坐禅中心出家,还是由他泰国的妻子亲自送来的。笔者与他颇有缘份,我俩几乎同时到达该坐禅中心,也差不多同时离去。我们见面后,很快成了好朋友。他告诉我,他虽是西方人,但他喜欢东方,包括东方的文化、东方的人民、东方的一切。他只出家十天,因为他是有家室的生意人,还要抚养妻子儿女,不能出家一辈子,只能与东方人同享东方文化。可是他愿意过出家的生活,他还说下一生一定要生在东方,做一个亚洲人。他虽然信仰上座部佛教,但却吃素。他受他妻子影响已吃素三年多了,在幸福坐禅中心过的十天出家生活,也是另外给他煮素食。他说以后有机会的话,也许还会再出家几次,这是他人生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段经历,他永远都会怀念。许多中国人正象 缅甸的“出家”听起来似乎十分容易。从那些出家者的口中得知,寺院对他们极为优待,并不收他们一分钱。但他们自己愿意给的话给多少就是多少,以示供养三宝之意,因为寺院毕竟是靠人供养的。富人若请亲戚朋友来寺院共进午餐,以表庆贺,这倒要花不少钱。如一华裔商人和他十五岁的儿子一同来幸福坐禅中心出家,来了二百多位嘉宾,他得为每人付给坐禅中心一百八十元缅币的伙食费,二百多人即四万多块,那时相当于人民币两千多元;他还供养坐禅中心三万元,共用了七万多缅币,相当于人民币三千五百元。若客人再多一些,或供养寺院再多一些的话,当然就得花更多的钱,但这一切都是出于自己的心意。自己愿意给多少就给多少,寺院不会强行规定要你给多少钱。穷人给不起钱,或者有些人不愿意给钱,这也无所谓,只要自己买两套袈裟,然后请师父给剃一下头,说一下法,其他什么都不用给。甚至连给剃头、说法师父的供养钱都可以免,把袈裟穿上就行了。连吃饭住宿,寺院都给承担,明知他们是短期出家的,寺院也欢欢喜喜地接受,决不嫌贫爱富。 出家后,在寺院得接受教育。寺院让他们跟常住的师父们一起早早起床、坐禅;给他们上课,传授佛教知识、修行的行持威仪、日常功课及祈祷祝愿等佛事。一般都不让他们偷懒。不过一般来讲,他们都不会偷懒,反而比某些常住师父还精勤。早上三点半起床去坐禅,他们也都起来了;晚上十点钟睡觉,也坚持从晚上七点坐到十点;中午又坐一整中午;吃完午饭只有半小时的时间休息,又从中午十二点坐到下午两点;两点到四点是日常课诵;五点又要看长老说法的录像。时间安排得相当紧,几乎没有什么时间休息,所以很累。而且他们刚从家里出来,家里每天吃三顿,到寺院后只能吃两餐,因为上座部佛教是提倡过午不食的。但他们在行持上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及长期出家的僧人之处,持戒还好象更加精严呢!他们中有人告诉我说,因为他们希望这短期的出家生活能过好,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二十天,但却要当好一个真正的出家人,并期望以此功德超升他们过世的亲人。缅甸有这样的说法:“一人出家,全家沾恩”。因此很多人出家后都很努力用功,虽然出家才两三天,但看他们走路、坐禅,还真像那么回事,并不易看出他们出家时间的长短。例如,在幸福坐禅中心一切行动都得慢,走路、吃饭、坐禅、拜佛等都是慢速度,走路时慢慢地抬起,轻轻地放下,立定一会儿再抬起放下;吃饭时把饭菜慢慢地送入口中,轻轻地嚼,一顿饭最少要花一个多小时,长老们还常提醒:“要慢!越慢越好!”这种慢速度真快把人憋坏了。别说西方国家的人忍受不了,恐怕当代的中国人也难以忍耐,真用纸笔都难以形容;因为实在太慢了,只有亲身经历一回才知道。但你看他们都做得极好,走路时轻轻缓行、凝然庄重,坐禅时坐得挺直自然;吃饭时寂静默然,连咀嚼的声音都不易听到,更别说咂嘴咋舌了。更为可贵可敬的是连那些只有七八岁的顽皮淘气的小沙弥都变得十分乖巧,各吃各的饭,没有一个人讲话。要是在家里,象他们这样的小孩,不但会七嘴八舌说个不停,说不定还会争饭抢菜呢!而在寺院里,他们都象大师父一样,严肃认真,威仪齐整,只见那一桌子团团围坐的都是小沙弥(因为他们不能和比丘同桌吃饭),既是那么地可爱,又是那么地可敬,无论大人小孩、男女尊卑,在无言中令人生起一种崇高圣洁的感觉。 二 确实,缅甸佛教是如此的,若你穿着袈裟,只要是佛教徒,无论长幼尊卑,都对你很恭敬。但当他们脱下袈裟后,又给了我们另外一种感受。我在幸福坐禅中心住的时间虽短,但出家朋友却结识了不少,当他们出家期满后,看着他们对长老和我们告别,脱下袈裟,穿上俗装,头还是光光亮亮的,转眼间却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不但立刻坐到地板上,不能再和出家人平起平坐,还得给我们磕头顶礼;而我们不但得接受他们的顶礼,不能还礼,还得称呼他为居士、施主,弄得很尴尬,真不知如何称呼他们才好。叫他们法师那是不行的,他们已经不是法师了。称他们施主、居士呢,一时之间又觉得难以改口。因为几分钟前还叫他们法师!看着他们遗下袈裟而去,不禁使人想起了很多很多,只觉得同道中又少了许多人,伤感之情油然而生。 我问这些出家圆满的朋友,对于他们的“出家”是怎样的感受!他们都说很高兴。因为这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如今终于完成了。他们告诉我,在缅甸,人生中有两件大事,第一是出家,第二是结婚。一般都是先出家后结婚,只有出过家才有姑娘和他们结婚,也只有“出家”后才算成人了。而今他们出过家了,完成了一件大事,所以很开心。 三 缅甸人的“出家”,不仅给他们的婚姻家庭、人生事业带来很大的帮助,而且也为社会增添了许多利益。愿所有的读者朋友都能有缘亲临其境,领略异国的出家风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