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底敞亮的人总喜欢阳光。或者说,阳光总能让人心底更敞亮。有些情形即使无法穿越,但仍会用热度进行传递,叫人温暖、舒适。徐新建,就是那种像阳光一样让人敞亮、温适的人。

徐新建在人大会议上与代表们讨论议案
从第一次到第N次:零距离感
乐观、风趣、幽默的“徐氏”开场白,随时在会议室、宾馆大堂、咖啡厅、机场“绽放”,紧张、陌生、尴尬一次次烟消云散。真切、实在、温暖的问候和关怀,经常在客户、员工、伙伴中“播撒”,疲惫、困惑、孤独没有立足之地。
从第一次见面,到之后的任何一次见面,老徐呈现给我的感觉几乎没变,还是那种没有距离间隔和位差的氛围。除了家人和知心朋友外,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拥有这种感觉的交往对象并不多见。如果说第一感觉很重要 ,那么第N次感觉就更重要了。时空轮转,他的企业越来越大了,资产不断增值了,员工更多了,见多识广了,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了,但是这种感觉至今没有“履新”。我相信,与之接触交往的其他朋友也会有类似的感触。
《易经》的精髓就在于,变与不变相伴,互为承转。老徐事业蒸蒸日上,而给人的“零距离感”一直没有变。由表入内,源于其对平等、对等的人性本质的笃行。也就是说,老徐内心的不变是成就其事业升变的基石。

左图:徐新建代表太阳雨获领国际质量金星奖;右图:徐新健在2010年央视招标会上接受记者采访。
探寻本质,践行责任
随着接触和交往的深入,你会发现老徐最简单、最单纯的一面。纷繁芜杂的事务和风生水起的事业背后,共同彰显一个念头:探寻维系事物和世界运转的最本质的价值和理念,并付诸实践。
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每每大家热议一个案子并陷入“无解困境”之时,老徐总能或“节外生枝”或“化神奇为腐朽(反之亦然)”,带领大家脱困。这种过程总有“四两拨千斤”的味道,但实际上,在企业里“四两”很难“拨千斤”的,这主要在于“四两”是“千斤”之一。能够跳开去,需要所谓的气度、格局和心胸。气度影响格局,老徐就是这种能够影响格局的人。
责任,是老徐认为最本质的东西,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企业。参照“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的原则,在不熟悉老徐的外人看来,其表现近乎超出义务或能力之外的“疯狂”。
在其企业庆典仪式现场嘉宾席上,不仅有相关领导、专家、伙伴,其昔日员工甚至竞争者也赫然在列。
亲身辗转千里之外祭拜两位因故去世的早期市场一线员工,为他们制立纪念头像,将他们永远“铭刻”在企业发展史上,并提供必要保障让他们的家人生活无忧。
汶川地震,老徐的责任体现在捐助和援建的“可持续”上。除了先期数百万直接捐赠之外,在抗震救灾初期前往一线搭建太阳能淋浴大棚,接着又将精力放在对学校和学生的捐助上,当很多社会捐助告一段落、热度消退之后,老徐的行动并没有随大流停下,而是继续在灾后就业和经济建设方面展开持续行动,并规划在四川设立产业基地,为灾区长远发展提供帮助。
我们谈及中国企业家精神,从张瑞敏、柳传志、任正非到王石、马云、王传福,往往是循着“朝代”来归结,从奉献、创新到责任。实际上,这些企业家典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射了各自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所萌生的主流精神的诉求与供给。如此,就会形成一种误区,时代演进的精神价值的累积被切割开来,大家往往会有类似“讲责任就不重视创新”的错觉。我们更相信,企业家精神和社会其他价值理念一样,一定是通过逐步积累实现持续完善和丰富的过程,未来对企业家的审视会更加“立体”、“完整”。从这个角度,在徐新建身上,我看到了这种“立体”的精神价值。

徐新建带领太阳雨志愿者为灾区安装太阳能浴室
从“农场”中走出来的哲商
老徐现在到哪里都要推介其“走上去、走下去、走出去”的“三个走”。即使在具体的单一“走出去”项目上,也是“齐步走”。也就是说,在老徐脑子里,这三个方面一定是协同的、相互关联的、不可分割的。而在外人看来,从单一维度看来,就觉得这个企业的策略有些奇怪甚至不可思议。
在目前太阳能热利用市场上,企业要么守定“家电下乡”闷声发大财,要么依赖“关系资源”静悄悄地获利,要么“一锤子买卖”短线投机。像老徐这样“全面开花”式经营的凤毛麟角——连续在央视黄金资源上投入数亿元进行企业和产业的“科普”,辐射全国市场的“北斗星计划”进行产业基地布局,“阳光创富”计划目标是五年内带动30万个相关就业机会,“企业大学”成为“第三条流水线”……在老徐看来,机遇、责任和行动,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不会有“健康可持续”的未来。
总结过去一年时,老徐并没有把焦点放在80%的增长率上,相反是重点反思如何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这种与“化危为机”相对应的“居安思危”意识,很“对称”地左右着老徐和他的企业,正如“太阳雨”这个品牌名字,对立统一得非常美丽动人。
“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这对“矛盾”现象也符合老徐的习惯。比如说,央视投入上亿元的决策相当“轻松”,看不出有任何犹豫和谨慎;在办公楼大厅设立刷鞋机算是老徐非常较真的“专利”了。越重大的事情处理越轻松,越不起眼的事往往成为“管理”的对象。老徐如是说:前者实际上是已经经过深思熟虑水到渠成的事,后者则更多是观念和态度问题,无形的往往比有形的更重要。
这些类似“大与小”颇具哲理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老徐日常决策和经营管理的习惯。追根溯源,老徐自言受益于农场文化的浸淫。老徐和他的企业均源自“东辛农场”。这里是农场、军队和知青三种文化力量汇集之地,既有父辈们当年开疆拓土的吃苦、诚信、拼搏的精神,又有部队那种坚韧、执行、奉献、敢于胜利的精神力量,还有后来知青的乐观、开放、激情、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我们可以形象地将其比作“三基色”,正是有了这个“三基色”,才有了老徐的“五彩斑斓”的人生和事业。或者说,老徐和他的企业今天的任何“光华”都可以解析至这三种文化力量。

徐新建雪中拜祭已故老员工
“0”和“1”的徐新建
正如数字时代,任何信息和事物都可以解析成“0”和“1”的组合,透过没有距离感(“0”)与坚守责任感(“1”),就可以绘制出真实的老徐。这也算是笔者为老徐解析的一副“DNA”密码。
01001110110……老徐就是这样一个人,你可以探寻触及他的“基本”,但不会遭遇“漏洞”“黑洞”的风险。正如金庸笔下的少林方丈,其至真至纯的气场无处不在,无论是敌是友,身临其境者更可获取感悟开化之益。因此,无论有事无事,接触老徐,都是一种有益无害且非常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