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壁角传媒学习笔记]卅·过滤型问题和探究型问题

[壁角传媒学习笔记]卅·过滤型问题和探究型问题

作者立壁角 标签笔记 传媒 过滤 立壁角 探究 学习 阅读次数:40

记者通常借一些过滤型问题来判断对方是否具备回答自己提问的资格。例如,在事故现场,记者的提问是“这里发生了什么?”,采访对象做了许多细节描述,但事后你发现,他当时根本就不在现场。而当时如果问了一个简单的过滤型问题:“事故发生的时候,你在哪里?”,或许这些努力就不会付之一炬。

过滤型问题在采访身份不明的人时作用更加明显。如果记者想写一篇有关离家出走的儿童的报道,而你又不认识那个即将接受采访的警官,那就提个过滤型问题吧:“警官,您与离家少年的接触多吗?”

向高素质的被访者提出过滤型问题能增强谈话的和谐度,但如果被访者的素质较低,谈话的和谐度将会被降低。如果你在提问时把采访对象当成了权威,他的自我意识就会得到提高。

但是要记住一点,名人不喜欢回答那些需要准备的问题。当然我们指的是那些真正天赋异禀的名人,而不是那些热衷于用虚假的大众媒体来粉饰自己的戏子。



对事实进行深度挖掘是采访的中心环节。这类问题鼓励采访对象就已经说过的话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为了鼓励对方提供更多的细节,我们经常使用以下的几种方式来进行深度挖掘工作:

第一、被动的挖掘。“这……我想……”与之相伴的可能是采访者的不动声色。这表明他想得到更多的信息,但有时被访者却错误地把它理解成对方对自己的话不感兴趣。
第二、主动的回应。“真的吗!……这太有意思了!”与之相伴的是生动的面部表情。
第三、反映。指恰当地重复被访者说过的话。心理咨询专家在面对有心理障碍的病人时,经常是使用这种方法,而且还很见效。
第四、沉默。这种沉默是早有预料的,与之相伴的是一些得体的非语言符号,暗示对方可以继续其谈话。通常,你的沉默反倒帮助了对方收集想法。
第五、拓展。将对方回答中的一些关键词拎出来,并适当地表示自己的惊叹和怀疑,同时让被访者进行解释、比较和预测。
第六、澄清。对于很容易混淆的事实,需要让采访对象自己来做出解释,而不是由记者来臆断。
第七、离题。“您说您……但是您不觉得您的……是……的吗?”
第八、转移。“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们现在来谈谈另一个话题”,这表明你对前一个话题已经不感兴趣了。
第九、下判断(通常尽量避免这样做)。“您是……样的人,……?还是……?”
介绍了这么多的方法,其实最重要的莫过于拥有好奇心,因为这能指引着你触到问题的最核心部分。提问“为什么”是深度挖掘事实的最好方法,在你想不出其他问题的时候,它就是最好的问题。“您为什么这么说呢?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