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侬软语·[四]吴语未来(下)
作者:立壁角 标签:多样性 方言 人类 未来 吴语 语言 | 阅读次数:46 |
![]() ![]() ![]() |
| ![]() ![]() ![]() |
吴侬软语以一种较为枯燥的形式出现在冲积扇的日志上为时已近一周了,此番小剧场演出并不以票房为依归,因为正如先锋话剧是人民的话剧一样,方言是人民的语言,这出形制粗糙的话剧在演出过程中不断虚心接受观众的批评,并以此为激励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剧本,就像文章直刺现实肥厚而丑陋的皮层一样,宁愿在前行中不断调整方向和速度也不愿意过多地去考虑虚假的舞美元素。到这则日志为止,这出话剧就要暂时落幕了,但由于这一系列文字讲述语言的特殊性,所以当你问我是否有类似都德对于法语的悲怆时,我可以明确地说没有,这只不过是《最后一课》的舞台演出的一次谢幕而已,若要是有些感触也不过是出于对于一段已经过去的时光的怀念罢了,因为我对于吴语的生命力有着极为强劲的信心,尤其是在南中国经济如此强势的背景下,没有理由对于包括吴语在内的南方汉语方言持悲观态度。
---------------------------------------------------------------------------------------------------- 保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责任 始终有人在说适者生存。但所谓适者生存,其实只有在一个长期的以丛林法则为主导的环境里才能拿来说事,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就要为我们的历史和将来担负起必须的责任来,不然我们和未开化的野蛮人又有何异? 所谓适者生存,是否意味着我们今天可以忽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是否意味着我们今天可以坐视濒危动物的灭绝?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容忍霸权主义耀武扬威?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放任唯利是图在社会上猖獗?不是一切都能够冷酷地纳入那“适者生存”的范畴里去的,除非我们放下那文明的架子,回到把生存做为唯一道德,为了自己而把同伴统统剿灭的蒙昧时代中去。 语言的基本功能固然是沟通,但几千年的文明早就赋予其更多的意义和外涵,使语言超出了基本的沟通的范畴。从语言的底层功能上构筑起来的各类文学艺术,把人类引进了现代文明。而在这其中,语言的多样性更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财富之一,每一种语言,都代表了一部文化史,代表了一种文化生态的存在。各种语言以及其代表的文化族群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谱写了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语言仅仅是为了相互交流?不,绝不仅仅是这样。 吴语问题的讨论已开展了多时,许多热心者参予其中,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和网络中仍然有许多吴语区同胞对自己的方言漠然视之,毫不关心,也有不少外地同胞对吴语现状幸灾乐祸,讥讽挖苦乃至嘲笑,这一切都不是我们愿看到的。每每援引一些语言学的资料,惊异地发现老中青三代的口音差别之大,歧变之快,不禁为吴语的未来担忧。吴语在学校中缺乏系统的教育,过分推普带来的副作用,宣传偏差而导致的误解、偏见以及冷淡,还有年轻人口语水平的急剧下降,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热心者的意志而改变。 理应坚持的基本态度是推广普通话,但同时大力保护吴语,在吴语区普遍实现双语环境。学校里展开基本的母语教育,建立与保留一定数量的本地媒体,并制定官方的语言标准并在区内推广。有这样的立场,是因为我们认为如今吴语面临的环境不是一个自然发展和淘汰的环境,其生存空间被严重压制扭曲,甚至不能以“适者生存”的理由来开脱。更由于我们认为,各方言的完好保存上可以继承历史文化,中能便于国际交流,下可丰富语言文化,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吴语的现状,但求自保而不得,更谈不上对外推广。我们坚持认为,各语言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我们对别的方言的态度和吴语是一样的。 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应掌握三种不同的语言。每人都有说母语的权利。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的宝贵遗产,应当受到维持和保护。这些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结论和决议。一个能够容纳和交融不同文化的民族,才是一个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民族,才是一个有着博大胸怀和魅力的民族,才是一个有着宽容和独立精神的民族。如果中国只有一种语言,人们只会说一种话,到那一天有理由为中国而哭!没有碰撞和交流,便没了前进和发展,古今皆然,并无例外,何以一再重蹈覆辙!今天是吴语,明天便是整个汉语。当计算机语音化后,汉语未必处于劣势,即使处于劣势也不成为其应灭绝的理由。 我们只希望至少吴语不要在我们这一代手上被毁。江南自古便无剽悍民风,素来性情平和的我们不会无端攻击任何人,但沉默又何如?谁能在沉默中实现吴语的救亡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