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大学生生孩子是人文关怀还是炒作?
作者:芫玳 标签:炒作 大学生生孩子 人文关怀 山东大学 | 阅读次数:57 |
![]() ![]() ![]() |
| ![]() ![]() ![]() |
本报济南12月27日讯 日前,《山东大学关于在校学生结婚和申请生育的管理规定》出台,新规定对于在校学生的结婚和生育作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彰显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早在2004年2月17日,山东大学就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山东大学关于在校学生结婚和申请生育的暂行规定》,确定山东大学的在校学生可以结婚生育,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时隔三年多,山东大学再出新举措,将暂行规定中一些不太合理的规定作了修正,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暂行规定曾明确规定,已婚女生要求生育一胎的,必须办理第二年的《计划生育服务手册》后,方可怀孕生育。新规定将其修正为,经批准生育的女生可在怀孕后三个月内,办理《计划生育服务手册》,纳入学校已婚育龄妇女管理系统,进行怀孕生育全程的跟踪管理服务。 新规定的亮点还在于,明确规定了新生入学时已怀孕者,应暂缓入学,可保留入学资格一年,这在以往的新生入学历史中是没有的。 山东大学研究生院的小于同学说,其实学校作出这个规定,也并不一定就会有很多学生结婚生子,但结婚生子是我们的权利,我们可以放弃这个权利,但不能被剥夺这个权利,学校的这个规定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我很赞成。 实习记者 刘红杰 上面这篇报道是今天在新浪网上看到的,截至29号凌晨三点二十,共有10775名新浪网友对是否赞成在校大学生结婚生子进行了投票。结果如下图:
大学生结婚,我们讨论的是结婚后他们生活能力、生活来源的问题。而现在,高校允许大学生生子,我们改思考什么呢? 按理来说,生育后代是每一个的权力,只要不违反法律、道德,一个人的权力不应该被剥夺。山东大学此举开了中国高校的又一个先例。而这个先例会不会跟允许大学生结婚产生某些化学反应,又或者会不会影响到高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呢? 思考一: 允许大学生在校期间生育子女,对于新生怀孕的可以保留入学资格一年。这看上去似乎高校在鼓励准大学生和在校大学生生育子女?我们来考虑怎么一个情况,如果一个高三学生或者即将考研的学生,她因为害怕被取消入学资格而放弃怀孕,但是现在她有能力考取山东大学,那么她选择生育的可能性是不是大大提高呢?这对于这名学生来说在客观上存在了鼓励的一面。 思考二: 既然学校允许了在校期间生子,那么又会不会促进“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这条规定的实现呢?我们不能排除具有尝新性格的大学生,既然放开了在校期间生子的规定,那我们为何不始作俑者呢?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大学生所占的比例太小了,我们也可以预测这条规定的出现必然跟“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一样没有多大的市场,更不可能促进在校大学生结婚的比例。这只是把权力还给民众,而不是赋予民众新的权力。 思考三: 允许在校期间生子,体现的是人文关怀还是一种对西方政治的抄袭呢?有点法律常识的人应该都很清楚,在中国法定的结婚年龄是女20周岁、男22周岁,也就是说当一对男女达到法定结婚年龄、并且取得了结婚证书,那么他们就可以理所当然地怀孕生子。这是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的权力,大学生同样拥有这个权力。至于这项新规定是不是人文关怀则要看看学校对大学生妈妈的具体规定了。 如果一个大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举手说:“老师,我给孩子喂一下奶!”然后接下来是一串熟练的动作,那么这样的课堂给其他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对大学生妈妈、孩子来说这是一种人文关怀,那么对于其他学生呢?我想这是一种摧残!这样的课堂已经不再是所谓的人文课堂了。 思考四: 我们再来看看上面的统计数据,我们发现有73.18%的人赞成大学生在校期间生孩子。我们不知道这些网友是抱着怎么样一种态度以及拥有什么样的理由。但是我们想想,在这个问题上民众是不是持有一种理智的态度呢?如果是“不禁止大学生在校期间生孩子”我觉得这是一条很人文的规定,也没有跟我国的法律、道德相悖,但是“赞成”似乎意味就已经不同了,“赞成”在汉语中的意思除了“允许”外,还包含有“鼓励”的意思,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觉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理智的态度,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生孩子的问题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待,而不应该因为一条规定而一棒子打死! 思考五: 山东大学此举的“人文关怀”与“社会炒作”只在一线之间! 如果山东大学能出台对大学生妈妈的相应规定,让她们能够在喂养孩子的同时上好自己的课程,并不影响到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生活,那么,我可以很肯定地给山东大学头上赞成与支持的票。 如果山东大学仅仅出台怎么一条规定,而没有对这些情况发生所带来的后果做充分的考虑和准备应对措施的话,那么我只能说这只是山东大学的一次炒作而已,至于这项规定能不能实现应经不再重要了。 现在的民众似乎对敏感话题越来越感兴趣了,如何防止利用民众的兴趣来导向一个社会法律、道德的走向,是每一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山东大学”只是一个影子而已,透过这个影子我们应该来正视中国法制的发展,用理智的态度来对待每一变动,而不是盲目地去呼喝某些看似充满人文关怀的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