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灭蝗的曹氏风筝 - 周 彬
作者:红米 标签:曹雪芹 风筝 | 阅读次数:184 |
![]() ![]() ![]() |
| ![]() ![]() ![]() |
能灭蝗的曹氏风筝
周彬 清朝乾隆年间,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因家道衰 落,生活无著,只好从京城迁到京西香山脚下 居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用十年的时间, 完成了《红楼梦》的创作(前八十回)。他多 才多艺,除了写作之外,还经常做些盆景、风 筝等,有时是应朋友所托,有时是为贴补生活 费用。 按当时满族的习惯,旗人每六年要进行一次 考试。能考中「生员」或「武举」者,便可到 本旗当差和做官了。各旗负责考试的「考爷」 ,都藉此机会捞取好处,考生只要送了礼,成 绩好坏都是次要的。考试的题目,由考官们自 行确定,有时出得非常荒唐,如玩鹰、放风筝 等都在考试之列,可见当时的八旗子弟们都已 经很腐败了。乾隆十九年,轮到正黄旗举行旗 考,考试题目又是「放风筝」。但是,由于那 年春天,京西一带蝗灾日甚,主考官听说有人 曾用纸鹰治蝗虫,便藉考试「放风筝」之机悬 赏说:「谁家的风筝能驱蝗虫,可得重赏。」 有一户姓万的老奶奶,独自和十九岁的孙子 小顺子度日。这次,孙子要去参加考试,但如 何做这能驱蝗虫的风筝,却毫无办法。平时, 祖孙二人有什么为难之事,都喜欢去找乐于助 人的曹雪芹帮助。这次,只好又前来登门求教 。曹雪芹想了一下说:「我在南方居住时,曾 经见过这种东西,做起来也不难。你回去准备 一些线,要又长又结实的,风筝和滑车由我帮 小顺子来做。」万奶奶十分感谢,便回家准备 去了。 考试那天,蝗虫遮天蔽日,旗人们敲锣打鼓 ,磕头烧香,都统亲自主考,命考生放风筝驱 逐蝗虫。一时间,各种各样的风筝纷纷亮相, 「双燕」、「神鹰」、「蜈蚣」、「锺馗」等 各显神通,蔚为奇观。但是,当升空炮响过之 后,那些风筝刚刚升到半空,就开始翻筋斗, 有的很快便栽了下来,更不用说驱蝗虫了。曹 雪芹和小顺子的风筝却与众不同,既不是鹰, 也不是燕,而是一个高二尺、直径一尺五寸的 圆筒子。筒口朝下,筒底朝上,里面有一扇小 窗户,用一根细线和筒口相连。当他们放开拉 线后,风筝便腾空而起,像一只翠鸟直钻云端 。曹雪芹吩咐小顺子把准备好的「羊胡子草」 在风筝线上拴成圈,随著风筝线的一拉一放, 草圈便直往上走,不一会便升到风筝筒里去了 。 筒里有了「羊胡子草」,那些正在空中飞舞 觅食的蝗虫便争相向这只风筝飞来,不一会儿 便钻了进去。曹雪芹指挥小顺子打开小天窗, 风筒迅速下降,他自己一面收线,一面让万奶 奶点燃一堆乾柴。待风筝一落地,曹雪芹立即 把圆筒拾起,口朝下往乾柴上慢慢抖动,飞蝗 扑火,只听烧得劈啪乱响,蝗虫都被烧死了。 他们一次接一次地放风筝,皇虫一批又一批地 被灭掉,围观的人们都热烈地鼓起掌来。 那个旗都统开始见到曹雪芹的圆筒风筝,很 不以为然。现在见其果然能够灭蝗,随即走过 来说:「很好,我要把你的风筝送进宫里去, 为你请赏。」曹雪芹笑笑说:「这是万奶奶和 小顺子的功劳。」说罢,便扬长而去。 大公报0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