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也从贾母说起 - 文匪

也从贾母说起 - 文匪

作者红米 标签红楼梦 贾母 阅读次数:447
也从贾母说起
文匪


    我也从红楼梦说起吧。

    在红楼梦里,与其说贾母是贾府地位极高的权威,不如用一个泥塑木胎的
偶像来形容更为贴切。在和贾母同辈的人物都相继去世后,贾母才被作为一个辉煌
时代的象征而供奉了起来。在这个封建大宗族里, 贾母也只能在纲常名教的体制束
缚内,行使着她有限的“权威”。正如关关所说,宝黛的悲剧命运,也不是贾母所
能主宰的,贾母能作主的,大概也只有那个“离了她饭也吃不下”的鸳鸯了,而鸳
鸯在贾母 死后就上吊了,这大概不仅仅因为要殉主吧?其实早在四十六回里平儿就
道出了原委,“你还跟了老太太一辈子不成,总要出来的,还不早晚落在他手里。”
借着鸳鸯的上吊,又点出了“蓉大奶奶”秦可 卿的死,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由此可见,虽然最终是由贾母拍板决定金玉良缘,但宝黛爱情悲剧的造成,
除了可以归结到那个“名教”制度,剩下的原因就是黛玉孤高痴情的品性了,或者
说是缘于黛玉的价值观。黛玉在父母双亡后寄居 贾府,身世和所处的地位,造就了
她忧郁敏感、孤芳自赏的性格。她和宝玉的定情,三十回里有这一段,“黛玉道:
‘我死了呢?’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黛玉一闻此言,登时把脸放下来”,
至 此,两人可以说是彼此相知了,而后在三十二回里这样描述道,“宝玉又说:
‘林妹妹不说这些混账话;要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
惊又喜,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 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
己……”。由此可见,黛玉对爱情的追求充满了理想主义,和宝玉也是惺惺相惜的。
试想一下,若宝玉是个如贾琏等的“混浊之物”,黛玉还会对其情有独钟吗?在红
楼 一书中,有很多宝玉和林妹妹可能佳偶玉成的说法,直到八十回后,袭人还以为
黛玉会成为宝二奶奶,并以尤二被凤姐逼死一事来探林黛玉的口风,而此时林妹妹
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之说,也充份说明黛玉对情的态度,
不过她在明白了袭人的意思后还这么“威胁”,确实是不如宝钗的“妇德”了。而
也正是由于黛玉的这样为礼教所难容的性格,注定了她“莫怨东风当自嗟”,“一
杯 (木旁换手旁,音bo)净土掩风流”的结局。虽然木石前盟最终以“心事终虚化”
结束,然而同宝钗“长夜青灯了残生”的结局相比,林妹妹“质本洁来还洁去,不
教污淖陷渠沟。”,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即便当上了“宝二
奶奶”,宝钗又何曾赢得黛玉什么呢?

    少时读红楼,尤怜黛玉,至黛玉死而不再读余篇,可恨高鹗之笔,没有让
宝玉步黛后尘同去。虽然高鹗是循着“作和尚”的前谶续的,可隐隐总觉得这是一
大败笔,是对神圣爱情的亵渎。待年纪稍长,经历 了些世情后再读,则颇有些感慨
起宝钗的运命了,曾想若是黛玉真爱宝玉,那黛玉又为何不能委屈而事,以求完美
之结局呢?难道真的要逾越了内心那世俗的羁绊,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曹雪芹写出
了如此宿 命的悲剧,若要评这世上至情绝痴之人,怕是非他莫属了,“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真是谁解其中味啊!于是再细细想一
想,不正是由于黛玉这种质本高洁的秉性,充满 理想的追求才凸现宝黛之情的高洁
和可贵吗?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宝钗和黛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和理念追求
的选择,宝钗是世俗的,而黛玉则是精神的,她们的悲剧也正源自于此。宝钗的追
求已然 近在咫尺而未实现(宝玉中举后出家),她的悲哀在于她爱的是宝玉。黛玉
则在棒打鸳鸯后郁郁而死,她的悲哀在于无法摆脱内心的礼教枷锁,无法践踏自己
的孤高而与世同浊。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将他看到的世界分成了两半,一半称为积极,另一
半称为消极,这两半是平行的,永远不会相交,但又是对立的,互相影响作用着对
方。如果用此来比喻钗黛的话,是不是可以说宝钗 是积极的那一面或者说积极的那
面多一点,而黛玉则代表着消极的那一面呢。

    西赛罗说,研究哲学是为了“学习死亡”,为了“坦然地面对死亡的恐惧”,
而斯宾诺萨则认为,真正的哲学家只会把智慧用于生的沉思,而不是死的忧虑。那
么研究哲学是为了什么,到底要是研究怎样死 还是怎样活呢?其实这很简单,记得
加缪说过,“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命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哲学要回答的
问题之一就是“人活着有没有价值?”。这么看来,学习死亡的哲学其实就是要让
你懂 得如何活,而回答了如何活得好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怎么死的问题。所以说,
无论是生还是死,连续还是中断,积极还是消极,永远只是都只是存在后的一种继
续。

    由此再来看宝钗、黛玉,以及红楼梦里的每个女子,每个人物,乃至现实
生活中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个人的出身、成长和经历各自不同,于是秉性、脾气、
品德也会五花八门。一部红楼人物无数,好就好 在皆为活生生的凡身肉体,能让人
们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凤姐的狠辣与干练、颦儿痴情与善妒不正是人相辅相成
的两个方面吗?世界永远是分裂的,二元对立的,就象精神与物质永远是两条不相
交的平 行线一样。

     于是,我又想到了顾准。

    顾准是一个理想的不懈追求者,如果可以用黛玉来形容他的话,那么钱钟
书就是宝钗路线了。顾准的对生活的追求和态度对现实来说,永远是消极的,是对
现实的消解和融化;而钱钟书对现实来说则是积极 的。

    顾准的一生充满了艰难坎坷,尤其从52年开始。有人说,假如顾准能得到
从容的学院生活,将会取得更大的学术成就,留给后人也许是更多的学术遗产,而
不是人格遗产。然而,“独立的人格、早年的追求 、革命的体验、从政的经历、渊
博的学识和炼狱的苦难共同造就了顾准的思想产生、形成的背景和条件”。谁都不
希望看到人为地制造苦难,可是“思想使人苦难,苦难使人思想”毕竟是我们这50年
来一个 无法回避的事实。下面就让我们来回顾顾准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后的足迹:


(中略)

    如果说,林黛玉是一个爱情的求道者,那么,顾准就是一个真理的求道者。
他为了坚持自己独立的思想而置任何世俗幸福的追求于不顾(他的妻子被迫与他离
婚,子女与他断绝关系到他死也不愿去探望他) ,他可以说是一个点燃新时代思想
之火的普罗米休斯。

    对过去历史的反思,决不是顾准们,钱钟书们,抑或余秋雨们的事,而是
我们这个民族的每一分子永远需要记住的事。美国人反思南北战争,直到现在还在
反思,正是由于这种反思,才使美国在本世纪上半 叶给欧洲带来灾难的大萧条中,
避免了内战的发生。鲁迅先生曾问自己:娜拉出走以后怎么办?我们也要不停问我
们自己:文革以后怎么办?

    二十世纪是一个重新拾回人性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时代,在如流水般过去的
岁月里,我们得以重建了自己的价值标杆和尺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等或许都
将随着这个新世纪的到来而彻底地变成历史名词, 我们衷心的祝愿在不远的未来,
林黛玉们的爱情悲剧不会再重演,薛宝钗们也不用再费尽心机、小心翼翼地追求自
己的幸福了,而我们的社会再不出现顾准这样有着“时穷节乃见”这种看似可贵实
则可悲的 精神的英雄。

(本文是对关关《关于贾母及其他》的回帖,原载昆山BBS文学版。标题为转贴者所
加)


浙ICP备06020153号-1